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对比中西语言文化

2012-03-28 19:40张梦军隋韦韦
关键词:主句语法汉语

张梦军 隋韦韦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西语言的对比,汉语和英语是我们要对比的主体,例句如下:

1不到黄河不死心。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

词语不对称;结构不对称(一句话译成了两句)。

2他工作很忙,所以开会来晚了。

He was late for the meeting because he is quite busy.

汉:从句+主句 先理由,后结果,含蓄

英:主句+从句 先结果,后理由,直率

诸如此类的差别还很多,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汇结构

(一)词形

首先分析词的构成:

各种文字的字符,可归为三类:

意符:与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二三人火山

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芳房放访等,方在其中作音符;book,house,classroom

记号:在语意、语音上没有联系的;六七八九十来去度

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如英语;汉字则三类都使用。

汉字起源于图画,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构成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画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包含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也就产生了中国书法,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与绘画不分家。

以英语为例,根据读音规则,我们可以读出不认识的词,如book,library,这就是形与音之间的联系,是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同时根据构词方法和规律,可以猜测出一些合成词词的意义,如bookshelf,underline。

(二)词形的变化

汉语:没有词形本身的变化;

英语:有词形的变化,通过语法规则实现。

以英语为例:

He writes a letter.他写信。

He wrote a letter.他写了一封信。

He is writing a letter.他在写信。

He has written a letter.他写过一封信。

汉语靠词汇实现了与英语的对接。

词汇在汉语运用与表达中的地位突出。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丰富的词汇研究成果,比如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但在语法上却乏善可陈。词汇本身不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但却在语言中承担着繁重的结构语言任务,表达着诸如英语中时态、单复数等意义。完成了英语中靠语法完成的任务,词汇之间在语法结构上没有严格的要求,谁前谁后关系不大,因此也称其为宽式语言。

而英语有很多严格的语法范畴,如‘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语气’等,句子依靠严格的语法结构构成。因此,也称其为严式语言。

(三)词的实与虚

a.大量抽象名词:

carelessness,Otherness,oneness,sameness,nothingness,thing-hood,nonbeingness,sensation,motherhood

这些是由表示性质、状态的后缀 -ness、-tion、-hood构成的词。很多英语抽象名词在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可以相对应的词类。所以在阅读、翻译时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使用英语的民族善于抽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中还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如句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些抽象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便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这些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等,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来。

英语词性转化灵活,可跳槽,不断向上抽象和演化,be可以加上一个 ing,可以再加上一个ness,可以再加上一个self,这样一级级往逻辑迷宫里转化和掘进。

这也是外国的哲学难懂、难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外国的哲学书几十页都没有一个例句,康德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居住的小城,整日坐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在抽象的哲学的王国里驰骋。

b.介词:

英语介词非常多,比如 in,on,out,up,down,等等。它们在英语中广泛用来表示虚泛的意义。这是和汉语十分不对称的一个地方。

中国学生对英语虚词的学习和运用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正是由于英语词汇自身丰富变化,以及汉语一词多义等特点,造成了两种语言数量上的不对等。辜正坤在联合国做过译员,他认为英文原著翻译成汉语就只有2/3的厚度了,即英文的内容用汉语2/3或3/4的字数就可以表达。同样道理,假如中国人看了300本书,西方人在同等时间内要比你少看50~100本。

(四)词形的文化效应

汉字可以带来一种感受力很强的文化效应,如书法的产生,诗词中写景的特点非常突出,象形字就是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美国诗人庞德说,汉字一看起来情不自禁就是诗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写景的诗非常美,一念就会进入那种境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里不能从逻辑上推理,只能靠丰富的想象力。“鸡声”,先从声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空间感,由“鸡声”而牵连到“茅店”,然后是“茅店”上的月亮,把空间一下打开,气氛一下子营造出来。接下来是“人迹板桥霜”,原意是桥上有霜,人的足迹踏在霜上,清晰可见。但作者不先写“霜”而先写人,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的脚印(人迹)放大,然后再把镜头放大到“板桥”,最后说“霜”。这种把个人感受的顺序倒过来的表现手段,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技巧大师爱森斯坦说,蒙太奇这种技巧就是从中国诗词借鉴过来的,中国的诗词,就像一幅幅的特写镜头。这样看来,汉字的优越性一下就体现出来了,而英语是拼音文字,从字面上看不出任何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无法产生联想。

二、单句结构

英语学习中,分清句子的主谓宾,既可以在语法上正确,也有利于意义的理解。可是汉语的句子在实际运用中,主谓宾型的句子只占9%。大量的是无主句或主谓宾不全的句子。

比如:下雨了。

去过美国吗?——无主句。

今天星期三。

他20岁。——没有谓语。

可见汉英单句的结构差异较大。

话题+说明与主语+谓语结构

汉语句子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关注语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强调语义性。

英语句子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主谓之间在形式上要一致;强调语法性。

例子:我今天城里有事。

(我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在“今天城里有事”中,今天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在“城里有事”中,城里是话题,有事是说明。)

而英语必须确立以主语+谓语的语序结构。

I have something to do in the town today.

以“话题+说明”为结构框架的语义型语言重“顺序”,其特点是以思维的顺序为基础,根据这个顺序把有关的句法单位组织起来。并遵照汉语话题优先、时间顺序优先、整体优先的原则。语序跟思维自然合拍,想到了,也说到了。说明和话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动,不十分固定(今天我城里有事),也不影响信息交流,这是由于语境的提示和补充,有听说双方在交际意图上的配合。话题在上,说明在下,话题对于说明有管辖、限制、影响等作用,引导着说明的走向。所以我们也称其为意合语言,即句中的词语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的含义表达。

三、从句结构

差异:汉语是先从后主,英语是先主后从。

例:She was so happy when she heard this.

他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He did not feel cold though he was wet to the skin.

他湿透了,可并不觉得冷。

差异:

1.二者关系不同。英语的主从句更注重表现“不觉得冷”和“湿透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靠though连接,更注重进行逻辑的演绎;而汉语更侧重表示“湿透了”和“不觉得冷”两种情形的先后和对比。

2.重心位置不同:汉语是后重心,英语是前重心。汉语是先原因,后结果;英语是先结果,后原因。汉语前轻后重,英语前重后轻(条件为轻,置于前,判断为重,置于后),形成了“如果怎样,我们就怎样”的固定句式。

3.数量不同。英语存在大量的主从句。这类句子的主体是主句,从句不能独立,全句以主句的动词为核心构成。在汉语中90%的句子都不是以动词为中心构成,而是依照语义编排的流水句,这类句子不止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多重心。

例:他来到教室门口,朝里面看了看,走了进来,找个座位坐下,放下书包,从里面拿出课本,开始认真复习。

(典型的流水句,多单句,一连串动作发生,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

He arrived at the door of the classroom,took a look inside and walked in.After finding a seat,he put down his schoolbag,from which he took out his textbook and began to review it attentively.

(长句,还用了主从句。)

四、文化原因

综上可见,汉语的句子思维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即句子的意义呈现多中心局面,形成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这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反映的是汉民族重时间先后顺序的逻辑思维特点。

而英语采用的焦点透视的方法,即句子的核心落在主谓成分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中空间关系的思维特点。进一步看,这种散点透视是整体思维的影响所致,而焦点透视是受个体思维所致。一个突出整体,一个突出个体。

在英语中,由于词与词的关系比较严格,语法形式不可以省略,语义理解的过程更多地通过内在结构,形成了对内在结构的依赖,形成了从局部理解整体的思维模式。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模式倾向于先找到要素,再找出要素之间的严格关系,再解释整体。

在汉语中,由于语法范畴的形式不是严式的,语法形式可以省略,语义的理解可以通过上下文展开,这就强化了对语境依赖的可能性,形成了从整体理解局部的思维模式。

今天早晨我们去河边散步时你的孩子救了一个落水儿童。

Your son saved a kid who fell into the river when we walked along in the morning.

汉:叙述和理解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围到核心;

英:叙述和理解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核心到外围。

由此,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还有一些相同性质的差异;

★西方人写简历时,先挑重要的写,挑现在的写;而汉语往往是按时间顺序写。申报材料时也是这样。

★在介绍人物时,汉语是从大到小到职位,最后是名字。英文是先介绍名字,然后是相关职位。

★在排列姓名时,汉语先姓后名,反映了由家族到个体的整体思维模式;英语先名后姓,反映了由个体到家族的结构思维模式。

★在写信封地址时,汉语从大到小,英语从小到大排列。

★在表示时间时,汉语从大到小,英语从小到大排列。

注意:英:日月年;美:月日年08/01/2011。

[1] 阎江,肖妮妮.中西方文化比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7-128.

[2]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15-142.

猜你喜欢
主句语法汉语
学汉语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跟踪导练(二)4
追剧宅女教汉语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