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2012-03-28 16:07高长丰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比率言语

高长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湖北十堰 442000)

大学生感恩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高长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湖北十堰 442000)

自编感恩问卷调查大学生在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恩程度以及优先选择的感恩方式。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大学生在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恩程度;第二部分考察大学生在受助时的感恩方式的选择。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作答规律以及未填写个人信息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62份,总有效率为87.33%。问卷数据经SPSS11.0管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受测大学生在受到帮助时绝大多数倾向于向对方表达感恩,但是面对不同的感恩情境他们表达感恩的方式却有所差异。

大学生;施恩;受助;感恩

一、研究背景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所给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因此研究者认为,感恩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向帮助“我”的人表达感激;二是将这种感激转化为行动回赠给第三方。第一层次的感恩表达有助于助人者和被助者之间的感情维系;第二层次的感恩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中国大学生大多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来完成学业,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凭借国家资助或贷款完成学业。那么,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何?龚宇平认为,半数大学生感恩意识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父母、对教师、对社会不懂得感恩〔1〕。程冉和王维也得出大学生对感恩内涵认识不够、自认感恩情怀缺失的结论〔2〕。而王庭照和王丽认为,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感恩意识总体上基本接近较高的等级强度〔3〕。陈建华和萧家芳认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感恩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怀有感恩的情怀〔4〕。此外,研究者以感恩缺失为题名在中国知网里搜索到18篇文献,其中描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文献〔5-13〕就有9篇,占总数的50%。研究者认为,大学生感恩程度可能会随着施恩主体的不同而变化;他们感恩的方式也有可能存在着自己的偏好。因此,研究者试图编制问卷对大学生的感恩程度以及感恩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探索,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工具

(一)研究材料

在问卷设计中,社会成员向大学生施恩的形式为4×2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为施恩者身份,包括亲人、好朋友、普通熟人、陌生人等四个水平;第二个因素为施恩方式,包括对方用物质帮助我以及用言语帮助我两个水平。感恩的程度有完全不感恩、有点感恩、非常感恩三种供选择(单项选择)。研究者假设大学生受恩时的感恩方式为八种:A、会在心里默默的感恩;B、只会在当时用言语表达感激;C、以后用言语表达祝福或问候;D、以后用物质回报他;E、以后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事;F、以后定期向他汇报我的学习和成长经历;G、以后对他的缺点或错误给予适当的宽容;H、以后用自己的能力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受恩时感恩方式的选择以不定项选择方式作答,受测者可以选择其中一项,也可以选多项。问卷数据经SPSS11.0管理和分析。

(二)被试

选择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一至大三学生作为受测对象,施测时间为2008年10月份至11月份。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作答规律以及未填写个人信息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62份,总有效率为87.33%。其中独生子女72人,非独生子女190人;男生57人,女生205人;来自城市103人,来自农村159人;大一108人,大二62人,大三92人。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感恩程度比较

总体来说,受测对象都倾向于感恩对方。不管受到什么形式的帮助,大学生选择完全不感恩的比率最高的只有6.1%;而选择有点感恩的比率最低为16.0%,最高为33.2%;选择非常感恩的比率最低为62.6%,最高为82.4%;运用χ2检验〔14〕298,查df=3-1=2的卡方表,当P=0.005时,χ2值为10.6〔14〕474,而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所有的χ2值远远>10.6,所以八种情况下χ2值都在0.005水平上显著。

如果细化到具体人口变量的感恩程度比较时,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有所体现。

当大学生受到家人的物质帮助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感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对应的概率P=0.042(P<0.05)。在完全不感恩选项上非独生子女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低,而在有点感恩以及非常感恩的选项上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高得多。这种倾向同样出现在当他们受到家人的言语帮助情境。这说明对于家人的帮助,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比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懂得感恩。

当受到陌生人的物质帮助时,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感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对应的概率为0.030。在完全不感恩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和城市大学生一致;在有点感恩选项上,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略低;而在非常感恩选项上,选择比率远远高于城市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出现在当大学生受到陌生人的言语帮助时,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之间的比较。当受到陌生人的言语帮助时,农村大学生选择不完全感恩的比率比城市大学生略低,选择有点感恩的比率比城市大学生略高,选择非常感恩的比率比城市大学生高得多。这也说明面对陌生人的帮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懂得感恩。

同理,当好朋友用物质帮助我时,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感恩意识;当家人用言语帮助我时,农村大学生也比城市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感恩意识。其他若干种情况下不同的人口变量之间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是否独生子女维度大学生感恩方式比较

当大学生受到陌生人的物质帮助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都会优先选择C、D、H。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27%、32%、33%;而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1%、29%、56%。选择H的非独生子女比率比独生子女高23%。

当大学生受到陌生人的言语帮助时,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B、C、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24%、32%、24%;非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C、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2%、44%。在B选项上,独生子女选择比率比非独生子女高9%,而在C、H选项上,非独生子女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分别高出10%和20%。

当大学生受到普通熟人的物质帮助时,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都会优先选择C、D、H。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1%、32%、24%;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51%、35%、27%。在C选项上,非独生子女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高10%。

当大学生受到普通熟人的言语帮助时,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都会优先选择C。独生子女在C选项上的选择比率为52%;而非独生子女在该选项上的选择比率为60%。二者比率之差接近10%。

当大学生受到好朋友的物质帮助时,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C、D,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0%、32%;非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C、D、G,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5%、45%、31%。在D、G选项上,非独生子女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分别高13%和10%。

当大学生受到好朋友的言语帮助时,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都会优先选择C、G。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9%、25%;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59%、31%。在C选项上,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高10%。

当大学生受到家人的物质帮助时,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A、C,其选择比率分别为32%、24%;非独生子女会优先选择A、C、F、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34%、33%、39%、26%。在F选项上,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高8%,接近10%。

当大学生受到家人的言语帮助时,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都会优先选择A、C、F、H,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0%、29%、24%、25%;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4%、32%、32%、26%。在F选项上,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率比独生子女高8%。

(三)城市、农村维度大学生感恩方式比较

当受到陌生人的物质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以及农村大学生都会优先选择C、D、H。城市大学生选择比率分别为33%、27%、40%;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29%、30%、58%。在H选项上,农村大学生选择比率超过城市大学生18%,在C、D两个选项上,二者之间选择差异不太明显,不到5%。

当受到陌生人的言语帮助时,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都会优先选择C、H。城市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8%、32%;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2%、45%。农村大学生在H选项上的选择比率超过城市大学生,二者之差为13%。

当受到普通熟人的物质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D,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3%、29%;农村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D、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51%、38%、29%。在C、D、H三个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都高,二者在三个选项上的比率之差分别为8%、9%、9%,接近10%。

当受到普通熟人的言语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而农村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H。前者在C选项上的选择比率为60%,后者在C、H两个选项上的选择比率分别为57%和26%。在H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高10%。

当受到好朋友的物质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D、G,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3%、32%、31%;农村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D、G、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3%、49%、26%、31%。在D和H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分别高17%和16%。

当受到好朋友的言语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G,其选择比率分别为48%、29%;农村大学生会优先选择C、G、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60%、30%、26%。在C、H两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分别高12%和11%。

当受到家人的物质帮助时,城市大学生会优先选择A、C、F,其选择比率分别为36%、29%、24%;农村大学生会优先选择A、C、D、F、H,其选择比率分别为30%、34%、24%、29%、27%。然而,在这五个选项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比,选择比率差异不太明显,只有5%左右。

当受到家人的言语帮助时,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都会优先选择A、C、F、H。城市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6%、28%、25%、27%;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29%、33%、34%、26%。在F选项上,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率比城市大学生高9%。

(四)男、女生维度大学生感恩方式比较

当受到陌生人的物质帮助时,男生和女生都会优先选择C、D、H。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6%、26%、51%;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29%、32%、48%。在这三个选项上,男女生比率差异比较小,均未超过10%。

当受到陌生人的言语帮助时,男生和女生都会优先选择C、H。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5%、36%;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8%、39%。

当受到普通熟人的物质帮助时,男生和女生都会优先选择C、D、H。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0%、38%、28%;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51%、34%、26%。在C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率比男生高11%。

当受到普通熟人的言语帮助时,男生和女生都会优先选择C。男、女生在C项目上的比率分别为53%、60%。

当受到好朋友的物质帮助时,男生会优先选择C、D,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6%、43%;女生会优先选择C、D、G,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6%、42%、29%。

当受到好朋友的言语帮助时,男生和女生都会优先选择C、G。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9%、26%;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57%、31%。

当受到家人的物质帮助时,男生会优先选择A、C、F、H,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2%、32%、28%、28%;女生则会优先选择A、C、F,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3%、33%、27%。

当受到家人的言语帮助时,男生会优先选择C、F、H,男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6%、32%、30%;女生则会优先选择A、C、F、H,女生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6%、31%、29%、25%。值得一提的是,在A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率比男生的高15%。

四、讨论

从总体上看,不管帮助大学生的主体是陌生人、普通熟人、好朋友还是家人,不管帮助他们的形式是物质帮助还是言语帮助,受测大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在以后用言语表达祝福或问候”。而受测大学生选择“只会在当时用言语表达感激”的比率都比较低。这说明,当大学生受到帮助时一般不倾向“只会在当时用言语表达感激”。这可能是因为,受测者认为“只会在当时用言语表达感激”是一种诚意不高的感恩方式,而要想表达感恩,言语表达祝福和问候无疑是一种最经济的表达方式。

当大学生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管帮助的主体是陌生人、普通熟人、还是好朋友或家人,不管帮助的方式是物质帮助还是言语帮助,他们一般都不愿意用选项“以后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事”表达感恩,大学生选择该选项的比率一般都不超过10%。这说明,即使受到莫大的恩惠,大学生都不太愿意用“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事”来向对方表达感恩。这可能因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遵循别人设定好的框架,即使这些人是自己的恩人。

在一些受助情境中,某些感恩方式的选择反映了是否独生、城市农村以及不同性别之间大学生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大环境以及不同性别对大学生的感恩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根据亲疏远近,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双方要讲责任,不太在意对方的回报;在熟人关系中,双方要讲人情;在生人关系中,双方都要讲利害〔15〕。这一理论似乎可以部分解释当大学生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他们为何会有着不同的感恩方式。

为什么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社会上某些助人的人员倾向于希望受助的大学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感恩,而他们期望受助大学生感恩表达的方式和大学生自身的感恩方式表达意愿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

大学生感恩程度与感恩方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当代大学生感恩状况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考虑到在受到帮助时大学生对不同的助人者、不同的助人方式可能有不一样的感恩方式表达,本研究在广泛开放式问卷与研讨的基础上设计了八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这是本文的研究特色。然而,由于选择结果只是采用百分数形式呈现,不能更好地反映同一类别大学生在同一种情境时不同感恩方式之间程度的差别。下一步研究将会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反映大学生在各个可能的受助情境时感恩方式的倾向程度,通过方差分析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此外,由于大学生是备受争议的群体,研究者还将会选择一部分高中毕业以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作为对照群体,以考察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群体之间感恩程度、感恩方式的差异。

五、结论

当代大学生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他们绝大多数人是倾向于向对方表达感恩的。但是,选择什么方式表达感恩,不同人口变量的大学生的选择既有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他们都倾向于“用言语表达祝福或问候”,却都不太倾向于“只在当时用言语表达感激”或“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事”。当大学生受到陌生人、普通熟人以及好朋友的帮助时,他们也不太愿意“向他汇报学习和成长经历”。

〔1〕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51-52.

〔2〕程冉,王维.“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研究〔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1):80-82.

〔3〕王庭照,王丽.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2):45-49.

〔4〕陈建华,萧家芳.大学生感恩观现状调查〔D〕.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2007:296-300.

〔5〕徐瑞妍.当前大学生感恩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6-18.

〔6〕牛春梅.大学生感恩缺失成因及教育措施〔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49-50.

〔7〕宁清平.大学生感恩缺失心理学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1):71-73.

〔8〕贾绍俊,孙碧群.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40-41.

〔9〕陈冬梅.对大学生感恩缺失行为的伦理学探析〔J〕.考试周刊,2009(44):198-199.

〔10〕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202.

〔11〕刘贞.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197-201.

〔12〕宁清平.教育之重痛:大学生感恩的缺失〔J〕.文史博览:理论,2008(8):52-53.

〔13〕张仲媛.论部分大学生感恩缺失的表现及成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3):7-8.

〔14〕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teful Modes by College Student

GAO Changf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Yunyang Teachers'College,Shiyan,Hubei 442000,China)

Questionnaire wa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grateful degree and the prior grateful modes of college student when being helped.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nvestigates student's grateful degree and the second part the prior grateful modes.Three hundred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262 valid ones,the effective rate was 87.33%.The data were managed and treated with SPSS11.0.The result showed that most college students express appreciative or grateful acknowledge when they get help or consolation from others,but the grateful mod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college students;oblige;get help;grateful

G651

A

1672-2345(2012)02-0097-05

2011-10-10

2011-11-16

高长丰,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认知与人格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比率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关于冬天
多期Sharpe比率及在基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