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红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①
陈小红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
转折复句;语义基础;语义类型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主要可分为四种语义类型:并转、递转、承转和理转,其语义基础分别为并列、递进、顺承和因果。四种语义类型在能否还原上有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并转、递转和承转均可相应地还原为并列、递进和顺承复句,而理转通常不能还原为因果复句。理转是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核心。
学界通常认为转折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内部的一个小类,指“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黄伯荣、廖序东,2007:131),“前后分句在语意上是由一个方向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张斌,2005:491)。吕叔湘认为“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复句”(吕叔湘,1982:304)。邢福义对现代汉语复句采用三分法(并列、因果和转折),②学界对于现代汉语复句的分类通常采用二分法,即将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联合复句包括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包括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个小类(黄伯荣、廖序东,2007:123,127)。认为其中转折复句这一大类的基础是“事物的矛盾对立或相互差异”(邢福义,2001:38-41,292)。
关于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王忠玲认为除了相反相对的关系外,还有差异性和限制性关系,其中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王忠玲,2001:101-104)。李军、王永娜从预设的角度研究了转折复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李军、王永娜,2004:72-75)。但是,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语义来源非常复杂,转折复句因此常与其他类型的复句有纠葛(邢福义复句三分法正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矛盾对立或对比差异并不必然构成转折复句。③矛盾对立可以构成并列:“爸爸支持,妈妈反对。”对比差异可以构成递进:“你很漂亮,她比你更漂亮。”那么,构成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条件到底是什么?而转折复句的语义来源究竟又有哪些呢?
本文拟从转折复句与其他类型复句的联系入手,通过分析对比各类转折复句的内部语义关系、转折的形成机制与能否还原等方面,来研究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
我们认为,根据语义来源,现代汉语转折复句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类型:并转、递转、承转和理转,其语义基础分别为并列、递进、顺承和因果,④此处的“因果”是广义因果,还包括假设和条件在内。也就是说它们各自基于(或来源于)并列、递进、顺承和因果关系(下文的p、q通常表示转折复句中相邻的前后两分句①有时候p不是指转折复句中与q相邻的前一分句,而是指q前一个暗含的分句。)。进一步细言之,则分别为:矛盾对立(相反或相对)、比较差异(比较或对比)、偏离预期、违背常理。下面我们就分别来探讨各类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
2.1 并转的语义基础
2.1.1 并转的内部语义关系
并转指的是以并列关系为语义基础的转折,作为并列项的p、q在语义上必须是相反或对立的(不能是相同或相似的),因为相反或对立的并列项才能在视角改换的情况下发生转折。②相反或对立的并列项很容易发生转折,如:“站起来控诉的多,跪下来忏悔的少。”(并列)“站起来控诉的多,但是跪下来忏悔的少。”(转折)例如:
一体两面对比:
(1)胶囊公寓虽然小,但·是·能保证独立性、安全性,还安装了防盗门。(《“胶囊公寓之父”一年赔10万,称梦想不容放弃》,腾讯网,2011-01-28)
(2)当时太冲动了,不太雅观,但·能买到票回家过年就好。(《浙江男子裸奔到站长室抗议续:车票已经解决》,腾讯新闻,2011-01-21)
两体对比:
(3)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墙”却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一而足。(《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4)罪魁固·然·是别有用心的骗子和愚蠢虚荣的主子,鼓掌叫好的大众也·并非无辜。(《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并转:即基于选择关系的并转,亦即通常所说的“选择复句”。例如:
(5)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勾当。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干爷叔教他的坏勾当。(《三毛》,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1-02-02)
(6)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播种真理的人》,中国佛教网,2011-01-29)
2.1.2 并转的形成机制与还原
并不是所有的并列都能形成转折,只有由矛盾对立项所构成的并列(亦即p、q在语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并列)才能形成转折,并转其实就是在此种并列(p、q在语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并列)的基础之上改换视角,凸显其中两个矛盾对立项在语义上的逆转而形成的。我们将并转的形成机制图示如下:
图1:并转
图1表示并转的形成机制(我们以带箭头的虚线或实线来表示p、q)。并转原本基于(矛盾或对立的)并列关系,这种并列关系中的p、q在语义上原本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方向,但是由于p、q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并列,两者在语意上无倚轻倚重(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相反或相对的语义方向在并列结构中的相互抵消),但是随着说话人主观态度或视角的改变,p、q不再被看作是两个分立的并列结构,两者在一个统一的视角之下被串联起来,其原有的语义方向重新得到显现,从而构成逆转。
并转都可以还原为并列复句,前提是要调整p、q的结构,使之变成可以并列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或者加上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例如:
(1’)胶囊公寓体积小,用处大。
(2’)太冲动不雅观,回家过年很幸福。
(3’)一堵是看得见的“柏林”墙,一堵是看不见的“不信任”墙。
(4’)骗子和主子是罪魁,鼓掌叫好的大众也有罪。
2.2 递转的语义基础
2.2.1 递转的内部语义关系
递转指的是基于递进关系的转折,即说话人在主观上将语义上的递进关系看成是转折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递进关系都能被看成(从而形成)转折关系,只有其中包含“比较(或对比)”义的递进关系才能被看成(从而形成)转折关系。例如:
(7)我本来一直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比起张成仁来说,则是“小巫见大巫”了。(《李宗仁》,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1-01-12)
(8)他是一个王子,但·是·再没有一个王子能和他相比。(《播种真理的人》,中国佛教网,2011-01-29)
(9)他招的妓女每小时要付5500美元,但·还不算最贵的。(《高娓娓道美国·美国民众怎样看待官员拉链门》,腾讯网(博客),2011-01-28)
例(7)的语义基础是p“我不幸”,q“张成仁更不幸”,p、q之间本为递进关系。“我”在主观上将p、q之间原有的递进关系看成了转折关系。例(8)的语义基础是p“他是一个王子”,q“再没有一个王子能和他相比”,p、q之间本为递进关系。说话人在主观上将p、q之间原有的递进关系看成了转折关系。例(9)中,p一方面是对q的评价,另一方面p本身的语义往递进的方向延伸,但是没有延伸完毕,未尽的语义应该为“更贵的是……”,与例(7)、例(8)一样,此处说话人在主观上将p、q之间原有的递进关系看成了转折关系。
2.2.2 递转的形成机制与还原
以上递转的例子都包含有“比较(或对比)”义,可见递转除了需要主观视角的更换(即转折)之外,还需要有相对客观的语义条件:p、q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程度的递进关系,即按某一标准来说q在语义上要比p更进一步或更深一层。递转的形成机制图示如下:
图2:递转
图2表示递转的形成机制(起始的带箭头的细的实线表示p,接下来的带箭头的粗的虚线和实线则表示q,粗的q比细的p在语义上要进一步或深一层)。如果q(粗的虚线)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就形成递进复句;如果q(粗的实线)不是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而是发生偏转,则形成转折复句(递转)。
递转的语义基础是递进,因此,去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并作适当的调整之后,仍然可以还原为递进复句。例如:
(7’)我本来一直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现在我明白了,张成仁比我更不幸。
(8’)他不但是一个王子,而且是一个无人能比的王子。
(9’)他招的妓女每小时要付5500美元,更贵的是……
2.3 承转的语义基础
2.3.1 承转的内部语义关系
承转指的是基于顺承关系的转折复句,也就是说,说话人在主观上将本可以构成顺承关系的p、q看成了转折关系。承转p、q之间的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也有按其他顺序的。①此处“其他顺序”指按照事物所处的空间或事理所具有的不同侧面而进行叙述的顺序,其中后者“事理所具的不同侧面”与下文要谈的“理转”中的因果关系不同。例如:
时间顺序:
(10)他们来自四川,早上出门时,小孩的父亲把火车票忘在住处了,到了车站又返回去拿,结果再返回西客站时,却·在茫茫人海中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南广场进站口。(《北京西客站实拍·回家路上的孩子们》,腾讯网(图片新闻),2011-01-28)
(11)每件奇闻都会引来人群的围观和议论,但·很快被新奇闻的热闹所取代。(《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12)吃完饭以后我会抱着她在沙发上看电视,可·她总傻傻的睡着了……(《很爱老婆,但父母逼着我离婚咋办?》,中新网社区,2011-01-31)
其他顺序:
(13)个人相对于体制是渺小的,但·体制又由每一个人构成。(《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14)以前他们在家种地,但·粮食仅能糊口。(《春运实拍·火车站里南来北往的赶路人》,腾讯网(图片新闻),2011-01-30)
(15)分手时阿兰·德隆给罗密·施耐德写了1封长达15页的信,但·是·至今,外界也不知道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茜茜公主》,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0-12-19)
(16)如果廉教授也不接受,黄老希望通过媒体征集愿意接受的单位和个人,黄老打算无偿送出去,但·要考核接受人是否符合条件,要真正能管理起‘胶囊’给流动人口居住,还要从中摸索经验,年末要提交经营报告给黄老。(《“胶囊公寓之父”一年赔10万·称梦想不容放弃》,腾讯网,2011-01-28日)
2.3.2 承转的形成机制与还原
承转的形成是由于说话人主观预期的存在,这种主观预期属于说话人的一种假想,因此具有很大的任意性。承转的形成机制图示如下:
图3:承转
图3表示承转的形成机制(起始的带箭头的实线表示p,接下来的带箭头的虚线和实线则表示q,与递转不同的是p、q线条无粗细之分)。如果q(虚线)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就形成顺承复句;如果q(实线)不是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而是发生偏转,则形成转折复句(承转)。
承转如果去掉关联词语并根据语意适当调整语句,仍然可以是顺承。“顺”、“转”与否,其实全在于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因为“顺承”这根线索,本来就可以多向度自由延伸。例如:
(10’)……到了车站又返回去拿,结果再返回西客站时,在茫茫人海中迷了路……
(11’)每件奇闻都会引来人群的围观和议论,然后很快又被新奇闻的热闹所取代。
(12’)吃完饭以后我会抱着她在沙发上看电视,她总傻傻的睡着了……
(13’)个人相对于体制是渺小的,体制又由每一个人构成。
(14’)以前他们在家种地,粮食仅能糊口。
(15’)分手时阿兰·德隆给罗密·施耐德写了1封长达15页的信,至今,外界也不知道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16’)如果廉教授也不接受,黄老希望通过媒体征集愿意接受的单位和个人,黄老打算无偿送出去,送出去之时要考核……
2.4 理转的语义基础
2.4.1 理转的内部语义关系
理转,指的是悖于逻辑事理或常理(常理即通常的看法,未必符合科学,但却是公认的)。理转的语义基础为因果关系,①此处指广义的因果关系,包括假设、条件和目的。p、q之间的关系符合逻辑事理或常理并以关联词语来凸显因果关系即为因果复句,悖于逻辑事理或常理并以关联词语来凸显对于逻辑事理或常理中的因果关系的背离则为转折复句。例如:
(17)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爱斯基摩人》,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0-12-27)
(18)他虽然背着右派的罪名,但·却·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非常乐观,在那种较为特殊场所的舞会上碰见他,我想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缘分。(《李宗仁》,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1-01-12)
例(17)中常理是:生活在大海里,一般是靠腮呼吸,而不是靠肺呼吸。例(18)中常理是:背着右派的罪名,一般会对前途和生活很悲观。
理转中的逻辑事理或常理,有时候可能是说话人所持有的看法,亦即说话人所认为的逻辑事理或常理,如:
(19)火车票提前10天开卖,我以为排在第三位肯定能买到,谁·知·轮到我时就说没了。(《浙江男子裸奔到站长室抗议续:车票已经解决》,腾讯新闻,2011-01-21)②“谁知”也可用“不料”、“哪里想到”等词语。
例(19)中“我”所持有的逻辑(或“我”所认为的常理)是:“火车票提前10天开卖,排在第三位肯定能买到”。事实结果是:“轮到我时就说没了”。事实有悖于“我”所持有的逻辑或“我”所认为的常理。
2.4.2 理转的形成机制与还原
理转的语义基础为因果,形成转折的机制与前三者完全不同,理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公认的逻辑事理或常理的违背,这种违背不可由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而发生改变。理转的形成机制图示如下:
图4:理转
图4表示理转的形成机制(起始的带箭头的实线表示p,接下来的带箭头的虚线和实线则表示q,与递转不同的是p、q线条无粗细之分)。如果q(虚线)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就形成因果复句;如果q(实线)不是顺着p的方向延伸下去,而是发生逆转,则形成转折复句(理转)。
从p、q之间的语义方向来看,图4理转的形成条件与图2(递转)、图3(承转)有一个共同点:其各自所源于的因果、递进和顺承关系原本就是有方向的,而且p、q之间的语义方向原本就是一致的,形成一条直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递转和承转是由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的改变,理转则是由于所述现象有悖常理),q不再顺着p的语义方向(一条直线)发展下去,而是发生了转折(偏转或逆转),与之构成了一个转角,从而分别形成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情况。
如果说,图1表示由“并”到“转”,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2、图3和图4表示的都是由“顺”到“转”,因为无论是递进、顺承,还是因果,p、q之间的关系原本都是(或都应该是)“顺”的,递转、承转和理转都是由“顺”到“转”而构成的转折复句。①另外,图1(并转)与图4(理转)的转折是逆转,即与参照物或原有轨道的方向矛盾或对立,亦即相反或相对;图2(递转)与图3(承转)的转折则是对于原有轨道的偏离,可以称之为偏转。
理转的语义基础是因果关系,因此如果悖于逻辑事理或常理的事实或观点经过调整,变得符合逻辑事理或常理的话,转折复句即还原为因果复句,如:
(17’)……因为生活在大海中,所以靠腮呼吸(而不是靠肺呼吸)……
(18’)他因为背着右派的罪名,所以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很悲观……
以上两例均调整了原句q中(可处于p或q中)的事实,使之符合逻辑事理或常理,并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来凸显p、q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就转化为了因果复句。
问题是,当p、q两部分中的逻辑事理(或常理)和事实都无法调整时,这种类型的转折复句是不能够还原为因果复句的。一方面,逻辑事理或常理是公认的,因此在话语中一般是不能调整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通常也是不能任意调整的——说话人所表述的事实并不能随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而改变,因此p、q之间的转折关系也不能够随着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而发生改变,②在这一点上理转与前三种类型很不一样。除非事实(至少是说话人所见的事实)真的发生了改变,例如,所谈的某种动物真的是靠腮呼吸而不是靠肺呼吸(或者所谈的不是海豹而是鱼类);“他”也真的“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很悲观”。或者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如说话人在撒谎,那就意味着说话人歪曲了事实,其实也就是故意改变了事实。
与前三类转折复句相比,理转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所述事实是否有悖于常理,较少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因此理转作为转折复句,其语意转折的客观性较强,主观性较弱,因此,只要常理凸显,通常就很难随意更改前后分句语意的方向,难以还原(或转化)为因果复句。事实上理转与因果复句刚好相反:前者用于述说悖于逻辑事理或常理的现象,后者则用于述说符合逻辑事理或常理的现象。
理转之所以难以还原(或转化)为因果复句,一是所述事实不能随意更改,二是逻辑事理或常理的存在与凸显。有时候,在不更改既存事实的情况下,如果让逻辑事理或常理隐没不现(而不凸显),理转就有可能转化为顺承(或并列)复句,如:
(17”)……生活在大海中,靠肺呼吸……(顺承)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转化,下例就有点不知所云:
(18”)*他背着右派的罪名,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非常乐观……
这或许因为某些情况下逻辑事理或常理顽强地存在并显现着,无法隐去。
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理转句:让步句和无条件句。分别举例如下:
理转(让步句):
(20)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理转(无条件句):
(21)小人物过小日子,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不·管·人世如何冷暖,教师们仍·然·在教书,医生们仍·然·在治病救人!
理转中的让步句和无条件句,无法取消掉p、q之间的转折关系,因此不能还原为单纯(即不含转折义)的因果复句。这是由“即使…也”、“不管…仍然”的固定格式所造成,这两个固定格式本身就含有转折义,无法取消。
2.5 各类转折复句在能否还原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在一定的前提下,并转、递转和承转均可以相应地还原为并列复句、递进复句和顺承复句,理转则通常不能还原为因果复句。
前三者可以还原,因为前三者主要是由说话人的主观态度造成的,它们之所以形成转折,是因为说话人在主观上把原本可以(甚至原本就是)构成并列、递进或顺承关系的p、q看成了转折,因此随着说话人主观态度(或视角)的调整或改变,p、q之间原本的并列、递进或顺承关系就有可能显露,从而恢复其本来的面目。
由此可见,学界所公认的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事物的矛盾对立或相互差异”(邢福义,2001:38-41,292;王忠玲,2001:101-104),其实并不必然地构成转折复句。矛盾对立可以构成并列,对比差异可以构成递进,它们之所以构成转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发生了改变:并转是从主观上将分立并列的两个矛盾对立项打通从而凸显语义方向的逆转;递转则是从主观上将往前直线延伸的语义递进看成了偏转。承转的语义基础根本就不是事物或事理的矛盾对立或对比差异,仅仅是对假想的预期的偏离,任意性很大,纯由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所造成。
理转的形成机制与前三者完全不同,理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公认的逻辑事理或常理的违背,这种违背不可由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视角而发生改变,因此除非事实或常理能作出调整或改变,使得事实不是与常理相悖而是与常理相符,并配之以相应的关联词语来凸显p、q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是在说话人撒谎的情况之下,否则,理转就不能还原为因果复句。
理转是客观性最强的转折复句,因为这种对逻辑事理或常理的违背(亦即结果对原因的逆转)很难由主观态度或视角的改变而得到纠正,所以理转的形成与说话人的主观性距离最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转是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核心。
2.6 转折复句中交叉重叠的复合类型
我们发现从语义基础方面来说除了以上四种主要类型(并转、递转、承转和理转)之外,现代汉语转折复句还有以下三种交叉重叠的复合类型:承转+并转,承转+理转,并转+理转。分别举例如下:
承转+并转:
(22)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请让我来相信你》,新华网,2011-01-17)
例(22)体现时间顺承,是承转;同时其语义基础中包含着矛盾对立的并列(“曾经相信一切,现在不相信一切”),是并转。
承转+理转:
(23)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然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他一顿,三毛真是有苦说不出。(《三毛》,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1-2-2)
例(23)体现时间顺序,是承转;同时其语义基础中对常理(“拾到钱夹交还失主,失主本应予以感谢”)的违背,是理转。
并转+理转:
(24)我亲眼见到的李宗仁,虽然已经是76岁的老人,但外表气色很不错,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声音很响亮。(《李宗仁》,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1-01-12)
例(24)的语义基础中包含矛盾对立的并列(“年纪已老,不显衰老”),同时有对常理(“年老就应该显得衰老”)的违背,是理转。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并转、递转、承转和理转,其语义基础分别为并列、递进、顺承和因果,细言之,则分别为:矛盾对立(相反或相对)、比较差异(比较或对比)、偏离预期、违背常理。
另外,还有三种交叉重叠的复合类型:承转+并转、承转+理转、并转+理转。
由于转折的形成机制有异,转折复句的四种主要类型在能否还原的问题上有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并转、递转和承转均可相应地还原为并列复句、递进复句和顺承复句,而理转则通常不能还原为因果复句。
并转与理转是逆转,递转与承转则是偏转。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核心是理转。
郭燕妮2008《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李军王永娜2004《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王忠玲2001《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邢福义2002《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斌(主编)2005《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On the Semantic Base of Transitional Com pound Sentences in M odern Chinese
Chen Xiaohong
(The Departmen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ihua College,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transitional compound sentences;semantic base;semantic type
Transitional compound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semantic types:conjunctive,incremental,successive,and causal ones.The four types are different in whether they are able to be converted into their original ones:on certain conditions,the former three(conjunctive,incremental,successive ones)can be restored,while the last(casual)one cannot.And the last type is the core of transitional compound sentences inmodern Chinese.
H146.3
A
1674-8174(2012)04-0086-08
【责任编辑 匡小荣】
2012-05-02
陈小红(1971-),女,湖南新化人,怀化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中国手语语法研究。
本文得到怀化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培育点的资助。
①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