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庆余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 渭南714000)
大化改新前后中日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原因探析
康庆余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 渭南714000)
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日本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迫切需要学习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改变日本的落后状况。这时与日本一水之隔的中国隋唐帝国不仅经济繁荣,典章制度完备,而且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切使得大化改新前后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大化改新;隋唐;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7世纪以前,双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大陆移民的传播,日本处于被动接受中国文化的地位。从圣德太子(公元593—627)执政开始,日本一改从前间接学习中国文化的做法,直接向隋唐派谴使者、留学生和求法僧,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从而使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以致造成日本大有全面唐化之势。那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上的呢?
一
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日本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央贵族和地方贵族为争夺私地和私民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苦于中央统治和压抑又不愿失掉传统门阀地位的地方豪族不断发生叛乱,其中盘井暴动声势浩大,震惊朝廷,以致天皇惊叹“社稷存亡,于是乎在”[1]127。另一方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统治阶级无限制地兼并土地,恣意奴役人民,奴隶主贵族“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2]86,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引起广大人民的极端不满和反抗,到7世纪初发展成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强盗窃盗,并大起,不可止”[3]114。这不仅政治上打击了统治阶级,并且由于人民大量逃亡造成“脱籍免课者众”[4]92的现象,给统治阶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当它们发现身边已有一个存在了1000年的封建国家,而且典章制度又非常完备,自然就会把它看作学习的榜样。只有学习唐朝,建立律令制国家,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
处于政治需要而加强同中国的联系,还可以从遣唐使、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说明。日本留学生学习的主要典籍是经史和律令,礼仪尤其是钻研的重点。推古天皇31年(公元623年)学问僧惠日等回国奏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5]110。一语道破了留学生主要学的是唐朝的法式,即典章制度。吉备真备回国后曾向圣武天皇献唐典籍《唐礼》130卷、《东书要录》10 卷[6]231,孝谦天皇曾以他为师,“受了《礼记》及《 汉书》,遏宠甚渥”[7]641。其他日本留学生好读经史,擅长经史的记载也累见不鲜。推古天皇时,掌慑政大权的圣德太子由于“阅读汉文,精湛典籍”,因而“便思设法与之通好,万事悉欲仿效之心,与日俱爭”[8]1487。既曰“万事悉欲仿效”,则明确表明了其积极遣使的政治目的。圣德太子颁布的“宪法17条”中宣扬的“君非二君,民无二主”,显然是中国“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思想的翻版。可见,儒家的政治观点已成了日本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根据。
大化改新前后,日本遣唐使相隔时间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中日交往频繁的社会政治原因。隋代日本三次谴使的时间是:推古天皇15年(公元507年),16年(公元608年)和22年(公元614年),三次间隔的时间分别是1—6年,当时短期内频繁遣使,显然与圣德太子的积极改革有关。进入唐朝以后,第一次、第二次遣使是在舒命天皇二年(公元630年)和白雉四年(公元653年)。第一次距推古天皇22年那年相隔16年,第二次距第一次相隔23年,这种稀疏状况显然是由下述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日本方面,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执政,改革一时受到挫折。在中国方面,隋末唐初发生了农民大起义,全国陷于大动乱中。
从大化改新开始,日本改革进入高潮,随之出现了频繁遣使的情况,其间隔时间亦随之大为缩短。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公元653年)到天智天皇八年(公元669年)的十六年中,共遣使六次,平均二年余就谴使一次。天智天皇八年以后,相隔32年才再派遣唐使。长期不遣使的原因是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并发生了“壬申之乱”。天武天皇即位后,须集中精力进行内部整顿,当时既无暇外顾,也就不存在向唐朝学习的迫切要求。日本自大宝(公元701—703年)以后,半个世纪只派了五次遣唐使,说明政治上向唐朝学习的紧迫感已不存在了。
二
在社会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中国,要求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还同当时中国正处于盛唐时代这一具体阶段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繁荣昌盛的隋唐帝国为日本除弊革新树立了榜样。“大化改新”是日本向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这一变革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推古天皇时,圣德太子掌摄政大权,从公元593到622年实行新政,可以看作大化改新的序幕,646年大化改新日本政治改革近入高潮,直到“壬申之乱”(公元672年)后编纂律令时,改革成果才在法律上加以肯定。
在日本“大化改新”这一历史过程中,与之一水之隔的隋唐帝国,不仅经济发达、社会繁荣(隋末农民战争时的短期动乱除外),而且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相继建立。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渐趋成熟。文化艺术成就非凡。尤其是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的酝酿到隋唐刚刚瑧于完备,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继秦汉之后完备国家制度的关键。从“开皇律”到“永徽律”的颁布也是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次外,礼仪也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凡此种种,使隋唐帝国的形象显得特别完美,很容易成为亚洲各国模仿的榜样。日本大化改新与唐朝前期的昌盛完备、辉煌发达相遇,应当承认有几份偶然成份。假若这一时期正处于大混乱、大分裂时期,如三国、十六国或五代十国时期,正赶上像“安史之乱”以后那样的典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而陷于大混乱时期,那显然会影响日本学习取法的积极性。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将难以形成。
其次,唐时国内矛盾缓和,对异域国家能够开明地采取开放政策,主动地促进交往和加强文化交流,这也是造成中日文化交流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初以来,从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等皆实行民族开放政策。唐朝刚刚建立,李渊就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宣布“义在羁糜,无取臣属”,“悦近来远”,“要荒番服,宜与和亲”[9]634。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更加开明,他在安置东突厥降众后创设羁糜州,使少数民族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权。他晚年总结一生成功的经验时特别指出“自古帝王,虽平中夏,不能服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某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0]1428。正是在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代出现了“胡越一家,自古未有”[11]1394的局面。唐朝统治者不大轻视少数民族,因而也就不岐视异域的远方来客,对他们亦采取欢迎的态度。
唐朝对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采取开明的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发达,繁荣昌盛,在这种形势下,中日文化交流自然就顺理成章地纳入了这一洪流。因此,从唐朝方面说,中日文化交流的迅猛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与唐朝接壤的大陆民族和国家,有时免不了同李氏王朝发生摩擦和冲突,因而统治者对相互交往还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而唐日之间有一衣带水之隔,利害冲突相对减少,所以唐朝采取对日开放政策就更少顾虑了。
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交流呈现高度发展的原因是由双方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对日本来说迫切需要学习隋唐,以改变国内的政治环境。对隋唐来说,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以及开明的外交政策,为日本学习隋唐提供了条件。正是这两方面因素的有力结合,使得中日文化交流在隋唐时代出现了高潮,也正是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共同促成了中日交往的盛况,因此,一旦这种促使中日文化交流的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双方的交往必然趋于衰落。
从唐朝方面看,“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为分裂形势所代替,据地自雄的节度使林立各地,内战此起彼伏,社会经济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朋党相争,宦官专柄,朝政日非。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统治者穷于应付内部问题,无暇外顾,再也没有条件执行显国威,徕远人了,这样便自然使中日交往由高潮转入低潮。
在日本方面,社会变革已经完成,政治改革亦告结束,不再向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和礼法了。加之唐朝后期政治动乱不堪,旧制度破坏而新制度尚未定型。对日本来说,在政治上已不再有什么可以取法之处,这些将大大减少日本天皇和统治集团派遣唐使的积极性,随着两国间官方交往的逐渐消弱,双方的文化交流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研究大化改新前后中日文化交流高度发展的历史状况,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吸收异国先进文化的态度,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日本大化改新前后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亦无形中促进了唐朝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坚信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坚信它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卷17)[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3.
[2][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卷25)[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3.
[3][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 (卷22)[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3.
[4][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 (卷19)[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3.
[5][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 (卷22)[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3.
[6][日]藤原继绳.续日本纪 (卷12)[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3.
[7][日]藤原继绳.续日本纪(卷33)[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8.
[8][日]大日本史(卷87)[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3.
[9]宋敏求.唐大昭令集(卷128)[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1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4)[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The Heigh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around the Taika Reform
KANG Qing-yu
(Librar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From the end of the 6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7th century,Japan faces a profound social crisis.It’s urgent to learn the advanc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o change the backward state of Japan;the Sui and Tang empire of China,Its neighbor,was not only economic prosperity,had complete laws and institutions,and pursued opening-up policy,hence,it all made the emergence of an unprecedented cultural event around the Taika Reform in Japan.
Taika Reform;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cultural exchange
H36
A
1009—5128(2012)04—0045—03
2011—10—20
康庆余(1955—),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 贾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