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玲
(渭南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陕西渭南714000)
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王亚玲
(渭南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陕西渭南714000)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渭南师范学院,在近年发展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明确学科定位,提出“组织给力”思路;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坚持重点建设,培育和突出学科特色;实行“大师引领”,外引内培并重,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实力;建设学科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催生高质量科研成果;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探索出的有效发展路子,能为同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重点学科
近十余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一直快速增长。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本科院校序列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普遍办学基础薄弱,并且多数坐落于中小城市,缺少地域优势,所以,他们从一诞生起面临的发展形势就十分严峻。在高校建设中,学科建设是“龙头”工程,抓住这个“龙头”,就能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对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实现学校快速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升本成立之初,抓住历史机遇,扩大办学规模,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构建本科教育框架。在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重点建设,通过狠抓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学科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子。
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际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致力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标志是一流学科的数量,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基于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层次的迫切需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学科立校的理念,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
(一)提高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次召开学科建设会议,举办处级干部研讨班,邀请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的领导和专家,给管理干部和教师作报告,分析讲解高教改革形势和学科建设理论,提高管理干部和教师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长学科建设理论知识,研讨我校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二)明确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学校领导在全面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形势与特点,综合权衡学校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确定在学科建设上,文理基础学科和教师教育类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应用特色优势,注重综合发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发展强劲、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产生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大教学科研成果,学科专业水平在突出重点、整体协调的基础上有明显提升,提高学校在省内外高校中的影响和竞争力,提升办学层次,开展研究生教育。
(三)提出学科建设“组织给力”的思路。实施学科建设“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科、教学、科研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科办、教务处、科技处、国资处、计财处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校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规划、指导、协调学科建设工作。并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督促、检查学科建设进展。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院长为组长、系主任为成员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学科建设。这样,就建立起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校、院、系三级工作机制,注意了行政权威与学术权威的一致,确保了学科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但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因此,我校在学科建设上,统筹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重点”的发展战略,集中精力,进行优先支持和重点建设,以期形成特色,实现率先突破。通过重点学科带动,建构合理的学科布局,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一)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协调发展。我校对学科建设统筹规划,确立整体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巩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教育学等文理基础学科;选择具有优势的基础学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新兴学科和能够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应用性学科重点优先支持;扶持部分工科类、外语类、管理类、艺术类新兴学科,使其后来居上;增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交叉型新学科,着重提高工科类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并系设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综合发展,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积极参与实施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建设了两批校级重点学科,并根据国家和省上重点学科建设及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的最新精神,对重点学科及时调整按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学校共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建设,力争使这几个学科在短时间内有突破性发展。
(三)实行“项目带动”,培育突出学科特色。为了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教师科研项目和论文选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现状,凝聚学科方向,催生高水平、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学校给学科队伍力量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11个学科分别设立特色学科建设项目,每个项目确定3-4个主攻方向,每个主攻方向确定1个核心研究课题。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主攻方向及核心研究课题的确定,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各主攻方向确定学术带头人,组建骨干队伍,围绕主攻方向和核心研究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凝练学科方向,锻造学术队伍,催生高水平、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培育和突出学科特色,切实提升整个学科的实力。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队伍建设主要在于遴选与造就学术带头人,建设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力的学术团队,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发扬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我校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大师引领”,外引内培结合,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实力。
(一)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带动提升学科队伍建设水平。聘请和引进了13位学术水平高、影响大的知名学者、院士为“渭华学者”,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在校内教师中遴选了6位“渭华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同时,聘请了90多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不定期来校讲学和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对学科建设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外引内培”并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进修深造等创造条件,帮助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通过事业、政策、待遇和感情稳定现有人才。二是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网络、招聘会等途径,面向全国招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幅度引进“211”、“985”院校和专业院校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使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得到根本改善。三是下大气力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选送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出国访问、留学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支持教师进行博士后深造;四是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讲座、项目研究、做访问学者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培养拔尖人才;五是评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且有发展后劲的学科梯队和强有力的学术群体。
(三)与外校合作培养研究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我校先后与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多所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推荐各学科优秀教师担任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我校教师中已有近70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为学校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独立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学科基地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机构、试验场站和资料中心等,这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我校重视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构筑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平台,组织各学科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催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一)建设学科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成立有32个省部级、校级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与多家产业基地和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经省政协批准、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同意,与省政协研究室、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空军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成立了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并联合建立“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学校建设起了大学科技园,西安翔宇航空科技股份公司的无人机项目、无锡日联光电股份公司的X射线成像系统产业化项目等相继入园。此外,学校还与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师生提供了产学研合作平台。
(二)重视科学研究,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不断加大科研成果奖励等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激励并精心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奖项。同时,学校注意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适合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评价标准,逐步建立科研成果由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的科学评价机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到账经费连年大幅提升,特别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成果奖励、学术专著数量快速增长。此外,学校引导教师提高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五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前两年在学科门类内进行通识培养,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后两年学习专业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学校建设了近200个实习、实训和教学参观基地,建设了多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特色型、综合性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对话能力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学技能大赛。
(三)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校与产业基地、企业建立多元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在高年级学生中每年设立100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学报开辟“学术蓓蕾”栏目,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与研究报告;举办“科学论坛”,增强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这些措施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
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得到优化,教学科研条件根本改善,学科队伍结构日益合理,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系列化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做法,能为国内同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WANG Ya-ling
(Department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s the leading pro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as a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y,concentrates o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makes sure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and clarifies its status proposing powerful thoughts.It aims to optimize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layout,sticks to key development focus,cultivates and highlights its characteristics.It conducts“master-guide”principle,stres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both importation and cultivation,enhances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discipline team,develops discipline base,carries out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brings about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deepens teaching reform,reinforce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gradually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level.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key discipline
G640
A
1009—5128(2012)04—0008—04
2012—01—12
王亚玲(1971—),女,陕西安康人,渭南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孙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