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当代意蕴

2012-03-20 09:47王亚娟于康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人文人类

王亚娟,于康平

(1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2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人文教育的当代意蕴

王亚娟1,于康平2

(1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2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人文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使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使人成之为“人”。因此,原始社会的人文教育以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为旨归,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为鹄的。而当代人文教育则以重建“精神自我”为现实起点,以加强科学教育为应有之义,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终极追求。

人文教育;人之为人;意蕴

近年来,“人文”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视野,如“人文奥运”、“人文景观”、“人文发展”、“人文教育”。但是,“人文”到底为何物,却是人言人殊。有学者认为,人文的含义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它有时与“自然”并提,有时与“神权”对立,有时又与“科学”并立。但在同一语境中,它的含义并不模糊[1]。也有学者通过“人”和“文”的字义解释来界定人文的含义,认为“人”特指独立的自由个性,“文”特指同人的尊严、独立及完善的个性相关的学问[1]。还有学者认为人文的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行为中的信仰、理想、道德、价值趋向及人格模式[2]。《辞海》则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人文”的含义呈现多义性的理解,并且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共识。与之相应的,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也不一致,有“人文知识或人文学科教育”[3]之说,有“人性教育”[4]之说,有“人文主义教育”[5]之说,也有“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6]之说等等观点。如此现状,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更易误导实践。为此,作者认为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入手,探寻人文教育发展的轨迹,全面、准确地把握人文教育的内涵,以期实现以古为鉴、反思当下、着眼未来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过程,人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人文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和当代人文教育。原始社会人类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个人力量的弱小使原始人时时面临自然的威胁,只能靠群居生活维系生命,分离则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减弱甚至灭顶之灾。这一时期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教育平等,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第三,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进而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原始社会的人文教育的旨归所在。

14世纪初,西方人文主义者终于举起人文主义大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开始在西方社会确立其应有的地位。首先,尊重人的主体性,提倡用人道的、人性的方式施行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其次,实施道德教育和美育,强调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的心性、启迪人的智慧;最后,尊重和热爱儿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反对用体罚和严酷的纪律约束儿童。

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方面人类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技盲目崇拜以致滥用造成能源危机、生态失衡、道德式微等问题日益加剧,危及着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为此,人们对“人”自身进行重新反思,并重新审视教育目的,更有无数有识之士发出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代人文教育应运而生。当代人文教育对教育的价值及各学科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避免人们因一味推崇自然科学而陷入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泥潭。当代人文教育在强调个性自由及自我实现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当代人文教育的内涵作如下界定:人文教育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以最大程度地发展个人的潜能为目标,以培养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合乎人道、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共同利益。一言以蔽之,人文教育实质就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

我们回顾了人文教育的历史,界定了人文教育的内涵。那么,人文教育之于我们的实践意义何在?对此,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重建“精神自我”: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起点

人文教育,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要做好一个人,就不能不思考三个问题:1.人为何而活?2.怎样做人和做怎样一个人?3.人生如何才有意义?这三个问题,是做好一个人的核心和根本,是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和终极目标,因为这三个问题分别回答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以便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处理好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对外界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是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指引,把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作为行事的出发点。

反观当下,教育已不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活动,而是为个人谋利益的桥梁、中介和手段。众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而品德教育却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上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找好工作,学生学习科目,不是从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来衡量,而以是否为升学考试的科目来取舍。即便是升学考试要考的科目,也不是真正去挖掘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思考其对自身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只为了应付考试。教育中的这种功利倾向,使得道德滑坡的事例频频出现,以致常常有人发出“世风日下”的感叹。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掌握高科技的人才,更是具有崇高人格修养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自我”,陶冶人的心性,启迪人的智慧,发挥人的潜能,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摆脱生命本能的束缚,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不至于沦为科技的附庸,金钱和物欲的奴隶。鉴于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倾向与道德问题,重建“精神自我”应当成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起点。

(二)科学教育:当代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之为人的表征。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却把当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能源危机、生态失衡以及道德滑坡归咎于科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科学本身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不会引发能源危机,也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造成道德滑坡。科学与人文并不对立,科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文则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的统领,否则它就可能偏离轨道,变成威胁人类共同利益的敌人。因此,科学本身并不是造成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或科学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它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科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科学教育让人们掌握改造物质世界的本领的同时,并不能保证它服务于人类的共同利益,而这正是我们提出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通过人文教育,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能使受教育者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改造物质世界,使科学朝着合乎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要保证科学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避免科学的滥用所造成的恶果,就应当认识到科学教育是当代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具体地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使受教育者明白科学只有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对于人类才具有意义,反之科学就可能变为异己的力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使受教育者对科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它的滥用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潜在的危害?再次,要充分挖掘科学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一定就是科学。历史上曾有多少人为捍卫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有多少人为科学呕心沥血、奉献终生?这种以生命捍卫真理的精神,这种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人文价值的体现吗?总之,科学的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挖掘这些蕴含在科学背后的人文价值,不但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文的陶冶,更能增加科学教育本身的价值。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代人文教育的内在追求

人类只能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而不能离开或创造自然。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重危机甚至生存威胁,正是源于人类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过度发挥,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掠夺,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也因此日益恶化。所以,为长远计,人类必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应以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来衡量;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否,应以内心生态是否平衡来衡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会使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而人的内心生态遭受破坏,就会使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不惜采取极端的、非道德的、非人性的手段以获得自我欲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沦丧。如近年来国内出现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奶粉事件、毒疫苗事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伐,都是人的内心生态遭受破坏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确保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进而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追求人的最高本质,以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行为准则,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人文教育的内在追求。

[1]陈桂生.教育的“人文精神”对话录[J].教育参考,2001,(11):21.

[2]张光跃.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1.

[3]张岂之.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32.

[4]邹诗鹏.人文教育怎样成为“做人之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29.

[5]王瑞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与整合[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3):17.

[6]杜时忠.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12-13.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WANG Ya-juan1,YU Kang-pi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2 Xuchang College,Xuchang 461000,China)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not a certain form of education but the value tropism of education.The essenc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making individuals to occupy their own quality completely and finally become a real man.Therefore,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the ai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human’s ability to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 nature,and the ai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people’s dependence and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religions.The aim of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to rebuild their spirit,strengthen the science education and seek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humanities education;human being qua human being;significance

G40

A

1009—5128(2012)04—0027—03

2011—06—08

王亚娟(1974—),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与课程论研究;于康平(1977—),男,陕西渭南人,许昌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论研究。

【责任编辑 孙广才】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人文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人类第一杀手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