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012-03-20 09:47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课程

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渭南师范学院依据“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围绕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创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实践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和高校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渭南师范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中,紧紧围绕“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显著效果。渭南师范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和做法,能为国内同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实施“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我校“2+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五个模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抓好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基础理论教育。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主要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培养,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乃至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搭建了文理交叉的平台,特别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系列跨学院、跨学科课程,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并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文理渗透、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抓好专业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教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后两年主要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主要学习专业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使学生深入某个学科专业领域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好基础。学校加大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建立基础教育研究和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的开设学期,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通识教育。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我校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地促使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1.建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打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学校建立起涵盖9大学科门类、50个本科专业与19个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教育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基地、教学参观基地,其中建设有194个实习及教学参观基地(教育实习基地103个,生产实习基地52个,德育基地和教学参观基地39个)。除了专业性实验教学平台,还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文教育专业(文科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传媒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特色型、综合性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一系列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2.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实验教学开放式、多元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对话能力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体现实践环节的多样性、创新性,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注重学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创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行导师组制,主要由具有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先拟定若干专题向学生公布,然后指导学生选题、开题和开展研究;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和二次答辩制,严把毕业论文(设计)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鼓励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ITAT就业工程与职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数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技能大赛、DV摄影大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竞赛、英语竞赛、英语演讲赛等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百余项,其中有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工程与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陕西省一等奖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1.建立产学研合作技术平台。学校确立了高起点、高定位、高水平建设科研平台思路。重点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渭洛黄交汇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大秦岭艺术研究中心、陕西地方戏剧研究中心等32个科研机构,其中20个为省级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是我校与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研究室、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工业中心、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兵器工业产业科技园、西安现代化研究所、陕西省信息研究中心、渭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渭南经济开发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上级部门科技园区及省域高等院校,建立的多元合作关系,旨在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其中,也有与校友单位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如与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的化工设备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与深圳日联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光学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技术中心等。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方面,我们特别注意地缘优势、区域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学校学科与科研优势。如,与省政协研究室、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渭南高新区等七家单位合作成立的“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及“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充分考虑了陕西以至西部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我校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与军民融合技术产业研究优势。共同发起和成立此研究院和联盟,旨在发挥国防科技大省科技经济资源,倚重政府部门的重大影响和职能作用,倚重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优势,立足高等院校学科科研特色和基础,开展国家安全经济思想、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进行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为加快西安、渭南和陕西以至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中每年设立100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养、培养团队精神。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研究、重在过程、旨在能力”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从申报、答辩、调研和项目运行情况来看,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收到了很好效果。2011年我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共有136个项目入围评选,经过公开答辩和专家评审等环节,100个项目获得学校资助,共资助经费50万元,参与项目的学生达到1280人。这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激情,探讨问题的热情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在科研中吸收本科学生参加,使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向老师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校在学报开辟“学术蓓蕾”栏目,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学生每年公开发表和交流论文约有200篇,一些高质量论文被EI等收录。另外,在学校组织的“渭华学子”、“渭华英才”评选中,也将科学研究作为重要指标。这些措施,有力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其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创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教育

1.积极举办“科学论坛”,增强崇尚科学的意识。学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引领,精心打造“科学论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等高等级、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视野。邀请了世界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教授、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果增明教授、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梁清文研究员等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会、讲座等形式与学生见面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科学论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各二级学院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学术活动,团委连续多年坚持举办“博士论坛”、“教授论坛”等人文讲坛100多次,着力实现“科技为壤,人文浇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2.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进行创业典型教育熏陶。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到学校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基地,教学参观和见习,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参观西安圣宏实训基地、西安万达实训基地、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等校地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在企业、基地的“听”、“看”、“学”、“练”,使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产品研发、生产和产业化的过程。尤其注意让学生参观、调研、考察校友、老师同学、学生家长创办的企业和研发单位,使学生透过这些企业或公司成功发展壮大的事实,认识到当代社会企业的振兴应立足于科技,强化于管理,得益于创新,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将艰苦创业、务实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到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创业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学以致用,立志成才”,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乐于畅想未来,敢于立大志创事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3.建设校内教育基地,重视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熏陶。学校将校史校情教育、学校精神培育等融入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两馆”的育人功能。校史校情展览馆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变迁和发展、教学科研状况、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学校领导和老师为学校事业不懈拼搏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饮水思源,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弘扬“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进而将之内化成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学校着力加强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特别是新落成的“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与重要载体, 也成为学校重大节庆日缅怀先烈和举行党团员入党、入团仪式的首选之地。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得百余项奖励;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续四年超过400人,上线率达到20%,部分专业达到47.7%,涌现出了同一个宿舍6名同学全部考取研究生的典型事例;毕业生就业率居于同类院校前列;校友中涌现出一批党政军中高级干部和先进模范人物,大批校友在生产建设一线建功立业,被学校授予“渭华学子”、“渭华英才”称号,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DING De-ke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alents cultivation is the main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s the key of implementing the target of talents cultivation.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alents cultivation,namely,“reinforcing the basis,strengthening the focus,enhancing the practice and stressing on the quality”,according to the target of qualified,capable and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s strived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in th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ty training,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initi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creation of advocating science,and such better setting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quality;exploration;practice

G640

A

1009—5128(2012)04—0005—03

2012—02—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BEA110055)

丁德科(1962—),男,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军民融合技术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 孙广才】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