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新探

2012-03-20 09:30牟之渝
外国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意向性心智意向

牟之渝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1.引言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产生。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存在并对其展开研究,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金志茹,2004:27-29;周旭阳,2006:35-38;曹旺儒,2010:195-197),有的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曹进,2009:118-121;王妍,2010:114 -117),有的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即“模因论”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傅福英、卢松琳,2010:158-161;邱志华、陈晓林,2011:82-85)。但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网络语言现象表层,对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未能深入探究。语言是心理世界的表征,网络语言也不例外,而心理世界离不开心智,因此有必要从心智入手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以探讨其产生的根源。20世纪以来,哲学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发展到心智哲学(蔡曙山,2008:49)。心智哲学以人类的脑与心智为关注对象,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即“心智—语言—世界”,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方法。为此,本文运用感受质、意向性、意识涌现等心智哲学有关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以期解决网络语言的灵感之源、表达起点、表达内容与表达终点等根源性问题。

2.心智哲学有关理论

到目前为止,按照关注对象的不同,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古代本体论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他们先后分别以世界、主体、主客体的中介语言和人类的脑与心智为关注对象。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维特根斯坦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既是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是挑战分析哲学的领头军。他后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意义在于应用”,表明他已经注意到语用学的重要性。他承认并重视语言的使用者及其心理因素对语言意义的影响,其思想已逐渐向语言哲学转变。语言哲学认为无论是主体要表达客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要为主体所反映,都离不开语言,都要以语言为中介,由此建构了一个“主体—语言—世界”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心智哲学继承了此前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但又与他们有本质区别。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认知科学的建立,心智哲学逐步发展起来。心智哲学建构了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即“心智—语言—世界”,认为哲学不是一个脱离人的抽象概念体系,他与人的身体、心智有着紧密联系,强调人类大脑与心智的关系。目前心智哲学已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

心智哲学的建立标志哲学“认知转向”的完成。在认知转向过程中,心智哲学形成了许多理论。在此仅介绍与网络语言有关的感受质、意向性、意识涌现等心智哲学理论。

2.1 感受质

感受质(quale,复数形式为qualia)是心智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人类感官在感知某意识对象时产生的对其性质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经验内容或者难以用语言确切表征的心理状态。感受质是事物自身的一些“特质”,能为人们辨析,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中重复体验。人们可以对某意识对象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但这种普遍的心理感受不同于对象自身的性质。比如当人们看到红色时,会有一种普遍性的心理感受,觉得“似血”、“暖和”、“喜气”等,但是不能把这时所感受到的“红色”还原为光谱来做出说明。这就是人们对“红色”的感受质。一些学者把这些“特质”称为“现象质”(phenomenal quality),以表示与事物自身的性质有区别,现象质不能还原为事物的物理的基本实在(Kitcher,1979:123)。一些学者将意识分为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和获得意识(access consciousness)两大类型,并指出两大类型中现象意识同感受质有关(Block,1997:384-386)。还有学者认为感受质可以说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属性。心理属性源于戴维森(D.Davidson)的属性二元论。属性二元论认为物质有双属性,即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徐盛桓,2011:8-9)。事物的物理属性是事物自身拥有的,可以还原为事物本身的特性。事物的心理属性是由事物引起但不能还原为事物自身,是事物本身的物理属性作用于感知主体的心理而得到的心理感受。

2.2 意向性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意向性”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一个专业术语。弗兰茨·布伦塔诺首先将“意向的”这一专门术语引入心理学领域(胡塞尔,2006a:431)。1874年,他明确的把意向性作为心灵活动的规定性特征来区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他认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在内意识中被知觉而后者通过外知觉而被知觉。这里的意向性已经暗示任何心灵活动都指向或者涉及某个对象(胡塞尔,2006b:251)。尽管布伦塔诺对意向已有一定的分析,但真正将意向性改造为哲学概念的当属其弟子胡塞尔(E.Edmund Husserl)。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中的关键理论就是意向理论,其核心为意义问题。语言本身不能产生意义,其意义源于意识中给予意义的意向行为,意义是与人的意识活动紧密相连。作为符号的语言本身只是物理现象(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只有凭借意识授予才获得意义。当代心智哲学关于意向性的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福德为代表人物的意向实在论;二是以丹尼特为代表人物的意向工具论。福德从心理语义和命题态度的层面来说明意向实在论。意向实在论认为命题态度状态是实在地存在着的,并从心理表征角度来构建命题态度的实在论。心理表征理论先把心理意向处理为命题态度,然后通过命题符号阐述意向实在论。丹尼特对心理意向作出了一种“工具主义”解释。意向工具论认为可以把命题态度授予任何系统——动物、植物甚或矿物,只要这个系统的行为能够被解释为合理的,对智能行为中的意向性进行研究可以不考虑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

2.3 意识涌现

意识的涌现就是沉淀为记忆的客观现实的意象经过某种方式结合并相互作用,从而“涌现”出感受内容的过程。“涌现”(emerge)是复杂系统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属性。涌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每一个系统都具有某些从它的组成成分(组分)涌现出来的而为它们原先所不具有的性质,而且涌现出来的这些新质是宏观性、全局性的(Bunge,2004:14-15)。某些成分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时,就会涌现出一种带有新质的新的“涌现事物”来。伴随新的“涌现事物”诞生的该事物新的属性被称为涌现属性(徐盛桓,2011:11)。涌现事物与涌现属性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都是一种新质的现象。涌现的发生与上向因果关系(upward causation)和下向因果关系(downward causation)有关。上下向因果关系的发生是以系统层级为依据的。世界现象是一个具有层级的层次结构。这些层次具有依附性关系,高层级的随附于低层级的,由后者涌现出来;层级之间具有上下向因果关系。这种上下向因果关系表现为事件之间的“引发和后承”的链效应。上向因果关系是指由低层级向高层级方向发生的“引发和后承”效应,表现为低层级的组分涌现出高层级的新实体;下向因果关系是指由高层级往低层级方向发生的“引发和后承”效应,表现为新实体对涌现出这个新实体的低层级的组分具有全局性约束作用(Campbell,1974:179-186)。涌现发生在不同层级之间,每一次涌现至少涉及一个跨层级的转换。人们的意识是身体的一切级别、一切类型的体验,包括感觉和感受。感觉是人们的身体对客观事件摄入得到感官意象,是“最初意识体验”。感受是“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所呈现出的相关意象”,这是“扩展意识体验”,或称“反思意识体验”。各种意识活动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在人的意识层次结构中,最初意识体验是低层级的,扩展意识体验是高层级的。意识的涌现就是一个从最初意识体验(感觉)“涌现”出扩展意识体验(感受)的过程。

3.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3.1 感受意:网络语言灵感之源

受到感受质的启发,徐盛桓教授在其“感受质与感受意”一文中提出“感受意”,认为正如人们在感知某意识对象时会产生对这意识对象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心理特性一样,人们在感知某语言里表征的意识对象时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感受质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称为“感受意”(徐盛桓、陈香兰,2010:333-334)。从某种角度来说,感受意是一种感受质,但又有别于感受质。感受意是在语言刺激下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以语言为意识对象的。感受质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质的感受,感受意是人们对语言信号系统所表征的事物的现象质的感受。感受质更多地与身体感觉有关,而感受意更多地同概念经验有关。感受质可以只涉及心理现象,而感受意涉及到心理现象和语言现象两种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流行或者新创是网络人群对某语言的感受意的结果,即感受意是网络语言的灵感之源。比如最近流行的“被XX”,“被自杀”、“被就业”、“被自愿”、“被捐款”、“被开心”、“被小康”、“被增长”、“被全勤”和“被劳模”、“被高铁”等。“被XX”结构的流行始发于2008年一网民创造的“被自杀”。2008年阜阳市颖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不明原因的死亡,而公安机关宣布的调查结果为自缢身亡①被自杀[EB/OL].[2011-10-10].http://baike.baidu.com/view/1559527.htm.。这一自杀结论不被家属及网友们认可,故有网友创造出“被自杀”一词,意在嘲讽这一现象。看到“被自杀”一词的网络人群在“被自杀”这一语言的刺激下产生难以言状的心理感受。从百度百科词义搜索得到,“被”字基本义有五种,其中一种为“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被自杀”的结构符合“被+动词”结构,但“自杀”本表主动,加上“被”字变为被动。人们看到这一词条会产生各自的心理感受,比如对其自杀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等,这种心理感受是不能用“被XX”的字面意义所解释的,这里把这些心理感受称为感受意。在产生“被自杀”的感受意后,部分网民受其感染继而创造出“被就业”、“被自愿”、“被捐款”、“被开心”、“被小康”等“被 +动词”结构,甚至将“被+动词”结构扩展到“被+名词”结构,如“被劳模”、“被高铁”。

3.2 寄生意向性:网络语言表达的起点与终点

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时具有意向性。英国心智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是将意向性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中的比较有名的心智哲学家。他认为意向性活动和言语行为在结构层次上是类似的。意向性指的是精神状态的指向性或关指性(aboutness)(Searle,1983:9-10)。意向性具有指向性和表征性两个特性。指向性指认知主体的心理状态必定指向客观世界某一具体事物或状态的特性,表征性指对关指内容和关指方式能够表征出来。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意向态度 (intentional attitude)层次结构。意向内容指所关指的内容,意向态度指对所关指的内容持有什么态度。

作为语言的主体——人类,其语言行为这种意识活动的意向性包含意向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意向态度(intentional attitude)。前者指语言行为的内容,后者指语言行为的方式。虽然语言本身并没有意向性,但被人类心智赋予了意向性,语言主体这样的意向性被称为原生意向性;对于并非出自人口的语言被赋予的意向性,被称为“寄生意向性”(parasitic intentionality)(Searle,1983:251)。比如送鲜花时附上的卡片写着“I LOVE YOU”,送鲜花的人将自己想表达的意向内容“I LOVE YOU”寄生在卡片上,所以卡片被赋予了送鲜花的人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就被称为“寄生意向性”。

通过对中国网民的分析可知,从年龄上看,在4.85亿网民中,20~29岁网民的比重在持续加大。年轻化的网民的意向态度造就了简洁实用、时尚风趣、形象直观、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②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 -07 -19].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为了使网络交流更加简洁、时尚、幽默、委婉,有时讽刺间或温和,网民将语言行为的意向内容寄生在其非正常释义的符号中。寄生意向性是这样的网络语言的起点也是其终点。寄生意向性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意向内容寄生于缩写式中。这些缩写式包括字母缩写式和汉字缩略式,字母缩写式如 PMP(拍马屁),GG(哥哥),MM(妹妹),PPMM(漂亮妹妹),GF(girl friend 女友),BBL(be back later一会回),TANSTAAFL(There are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汉字缩略式如“神童”(神经病儿童)、“气质”(孩子气,神经质);偶尔也混杂谐音,如“贤惠”(闲闲的什么都不会)、“偶像”(呕吐的对象)。第二类是将意向内容寄生于谐音式中。这些谐音式包括数字谐音式、字母谐音式、拼音谐音式及其混搭谐音式等。数字谐音式如:1573(一网情深),596(我走了),918(加油吧),1314(一生一世),2727(爱妻爱妻),7878(去吧去吧);英语单词夹字母谐音式如:How a u(How are you!你好),Who a u(Who are you?你是谁);数字与英语单词字母的混搭谐音式如:me2(me too我也是),3ku(thank you谢谢你);拼音谐音式如:用“板斧”表达“版副”,用“稀饭”表达“喜欢”,用“木有”表达“没有”,用“酱紫”表达“这样子”,用餐具表达“惨剧”,用洗具表达“喜剧”,用茶具表达“差距”和用“大虾”表达“大侠”,指代网络高手。有的还以某种方言发言,如用山东方言“粉”表达“很”,用闽南方言“奔四”表达“笨死”,“果酱”表达“过奖”,“泥”表达“你”,“幽香”表达“邮箱”等。第三类是将意向内容寄生于符号表达式中,如用“:-*”像是嘟着嘴巴的样子表示生气了,用“~c~”表示坏笑,用“*_^”表示挤眉弄眼,用“@@”意指童心未泯等。

3.3 涌现:网络语言的表达内容

语言就是大脑里意识涌现的表征,语言所表征的反思性扩展意识是涌现出来的。人首先通过感官获得意识对象的意象即最初的意识,若干感官意象结合形成新意象单位,这一新意象单位进入较高层级,成为上一个层级的组分。低层级单位不断结合,形成高层级单位,直至转换为亦即涌现为反思性扩展意识。

网络语言可以被称为是涌现事物,其产生是网民针对某一言语产生的感受意(一种成分),刺激业已存于大脑的意向性(另一种成分)(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在两者以某种方式结合并相互作用时涌现出的一种带有新质的新的“涌现事物”。比如“被自杀”这一语言产生的感受意也即低层级的最初意识体验(被人强制命为自杀)刺激业已存于大脑的意向内容(被迫坐高铁),通过模仿涌现出新的“涌现事物”也即高层级的反思性扩展意识——“被高铁”。“被自杀”、“被高铁”产生的感受意再次刺激业已存于其他网民的大脑的某意向内容,通过模仿涌现出更多新的“涌现事物”,如“被就业”、“被自愿”、“被捐款”、“被开心”、“被小康”等,由此,“被XX”成为网络语言。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离不开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平台这一物质基础;二是意向性选择的结果;三是感受意不同的结果;四是涌现造就了网络语言。具有即时性和一对多特征的网络平台为网络语言的快速形成与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语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网络语言的催生来源于感受意。网络语言可以被称为是新的涌现事物,网民针对某一言语产生的感受意刺激业已存于大脑的意向性而产生新的意识涌现,将这新的意识涌现用语言表征出来即是新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简洁、时尚、幽默、委婉,有时讽刺间或温和等特征是由网络人群的意向态度所决定的。

[1]Block,N.On a Confusion about a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C]//Block,N.,Flanagan,O.& G.Guzeldere.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Cambridge:Massachusetl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7.

[2]Bunge,M.Emergence and Convergence:Qualitative Novelty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4.

[3]Campbell,D.T.“Downward Causation”in 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Biological Systems[C]//Ayala,F.J.& T.Dobzhansky.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London:Macmillan Press,1974.

[4]Kitcher,P.Phenomenal Qualities[J].American PhilosophyQuarterly,1979,16(2).

[5] Searle,J.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J].河北学刊,2008(1).

[7]曹进.符号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语言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09(6).

[8]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傅福英,卢松琳.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10]胡塞尔.逻辑研究II/1[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a.

[11]胡塞尔.逻辑研究II/2[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b.

[12]金志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13]邱志华,陈晓林.网络语言的模因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4]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4).

[15]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6]王妍.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17]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猜你喜欢
意向性心智意向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