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始峰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秦东古塔考证
张始峰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印度佛塔建筑样式传入秦东地区以后,一方面继续发挥供奉佛事的作用,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以及民风民俗相结合,衍化出多种建筑格式和多种功用的秦东古塔建筑,现在保存基本完好且影响较大的有慧照寺塔、安庆寺塔、金龙寺塔、罗山寺塔、百良塔、精进寺塔、慧彻寺塔、崇寿寺塔、法源寺塔、圣佛寺塔等几十座,一座座古塔饱经风霜雨露巍然屹立,历经沧桑劫难雄姿犹存,表现出非常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秦东地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东;古塔;文化遗产
中国古塔源于印度佛塔,从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主要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等类型,发挥着纪念佛祖佛事、镇妖祛邪、祭祀祈祷、报恩纪念等作用[1]60-61。秦东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我们的远祖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塔建筑就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秦东地区现在保存基本完好且影响较大的古塔有以下十几座:
1.慧照寺塔。又名下吉塔,位于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政府后院。
慧照寺建于隋,塔建于唐代但未完工,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重修时寇准曾为之施银,故塔后绘有寇准真像,元代亦曾加以修葺。明嘉靖大地震时震毁,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现保存完好。塔体通高9层36米,塔基为正方形,边长6.6米,面积约三平方丈,塔基四角各有力士石雕。各层间有砖砌出檐,每层有四个假券门(券洞型望窗),底层南面开设门洞,青石门楣浮雕二龙戏珠,花纹细腻,精巧优美。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整修,1986年加固了塔基。
2.安庆寺塔。位于临渭区来化镇东,塔修建时间不详,相传建于唐,重修于宋,嘉靖大地震时塌毁,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重建。
今塔高9层30余米,塔基正方形,每层4个共计36券形门洞,方向略偏,下层每边长6米,门道宽6尺,长9尺,9层合为81之数。因长期受沙苑风沙侵蚀,塔身破坏严重。1958年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市政府拨款加固处理。
3.金龙寺塔。位于大荔县朝邑镇大寨子村,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27年),原为金龙寺建筑,嘉庆年毁于地震,现塔为明末重建砖塔,高25米,周长20.48米,直径9.1米,塔身七层八角,内有砖砌螺旋形阶梯可上,中方天井,能上下相望,二层至顶端每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出门可沿外檐周围环行,内外构筑精巧,整体雄伟壮观。
4.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阁”而得名。
“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因年久倒塌,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1936年经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
现塔为砖质阁楼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竖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缘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街心花园。
5.金塔。原名潭法塔,也叫圆觉寺塔,由于距韩城赳赳寨村很近又叫赳赳寨塔,因建于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人们习惯叫金塔。六级八角形,高24米。曾因地震崩塌,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重建,1957年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6.文星塔。位于韩城市党家村东南,高37.5米,七层阁楼式六角形砖砌宝塔,亦称为文星阁,雍正三年(1725年)始建,光绪年间重建。
7.千金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南1.5千米烈士陵园内,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康守己为补合阳文脉捐银千两而修,故名“千金塔”。
千金塔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十三级35米高。第一级有北向券门,檐下有斗拱,北面正中券门门额题有“千金塔”三字。第二、六、十级各有一南北券洞;第四、八级各有一东西券洞。千金塔因地理原因倾斜,可媲美比萨斜塔,塔顶长一柏树,高三米有余,扎根砖缝之间,四季青翠,属合阳奇景之一。1957年春合阳县委、县政府为缅怀先烈以千金塔为中心修建烈士陵园。
8.罗山寺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乡东马村西南约1000米的乳罗山东峰,寺已不存,仅留此塔,俗称“岱堡塔”,建于晚唐时期。
罗山寺塔为楼阁式空心方形,原为九级,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以塔为工事,损毁塔顶,今存八级(七层半),残高约30米,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券门南向。塔内原架木质楼板,沿梯可登塔顶,今已不存。塔体呈纺锤形,无基座,各级券洞有假门,四壁外侧有砖砌隐柱。
9.百良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16.8千米寿圣寺旧址(百良中学内),俗称百良塔,建于晚唐,方形密檐式砖构实心塔,高31.73米,原为十三级,现存十二级,每级四边出檐,檐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康熙二年(公元1663)进士王又旦(黄湄)领衔在底层周围加筑护墙,加固塔基,正南有门洞可通往座上,洞额题“慈云洞天”。1957年首批公布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维修,拆去护墙,暗加铁箍九道,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貌。
10.大象寺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杨家洼村东北大象寺旧址。大象寺又名“大云禅院”,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独留此塔,为宋代所建,叠涩密檐式方砖塔,十三层,高约30米,下有长宽各4.8米的方形基座,第一屋有券洞,内为神龛。第一层塔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承重作用,有实用价值,同类建筑中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塔项已偏离中心5度,也是一座“斜塔”。
大象寺还是一座奇妙的回音塔,站在塔北的土洞中用两块瓦片敲击,可清晰地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叫声,其余三面无此现象。2003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11.精进寺塔。位于澄城县城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精进寺院而得名。“精进寺”建筑解放前夕已损无存,仅留此塔屹立于县城之中。
精进寺塔始建于唐肃宗时期,《澄城县志》载:“精进寺在东门外以南,唐肃宗时建,浮屠九级”,[2]506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重修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清代也进行过大的复修。塔身仿木结构,柱头突出叠檐清晰,塔顶铁刹,相轮完好,刹座为仰覆莲瓣形。外观造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又与铜川北宋塔有些相仿,同时也具有它的独特风格,既有唐代风味,又有宋代特点,明清以来屡经修复,建造手法一脉相承,有唐塔宋韵之谓。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被刊载于《中国旅游名胜辞典》一书,2006年5月作为唐宋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飞泉寺塔。飞泉寺亦称观音寺,位于白水县雷牙乡南纪庄洛河西岸,寺院建筑虽不甚宏伟但群峰环抱,清泉映带,风景幽美。寺内有砖塔一座,内镶有僧碑一通,记述所葬法师德善生平,塔面贴青砖,内填黄土,正六边形,高3米左右,残损严重,建筑年代不可详考,从残存文字看应为清初。
13.慧彻寺塔。又名南寺唐塔,位于蒲城县城西南慧彻寺(蒲城中学)内,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比大雁塔早25年,比小雁塔早80年,为陕西省建造较早的一座古塔。
慧彻寺塔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砖砌单壁中空,十一层36米高,基层九平方米。塔身砖缝看不到石灰,据说用糯米汁灌缝。塔体第一级朝南开一券门,内立唐代石佛像一尊,头和右手已毁;第二级北面中间嵌一石碑,上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说明塔中藏有佛教“舍利子”。从第二级起每级塔身四面均仿照佛寺建筑隐现出三间方柱、斗拱,上承横梁和迭涩出檐,间以一至二层菱角牙子,分别用条砖和方砖彻成,自第二级至第六级每级均有对开券门二个,方向上各级互相交错。
慧彻寺塔在嘉靖年大地震时顶端两层毁坏,1953年进行了大修并在里面安装了三级楼梯。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之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14.崇寿寺塔。又称蒲城北宋寺塔,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13级45米高,密檐式空心砖塔。第一级塔身南面开一券门可入塔内,第二级北面中嵌一石碑,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第二级起每级四面均有三间方柱、斗拱,有的两柱之间还多一斗,自七级以上有柱无斗。塔身各级均有券门,檐角原悬挂铃铎,遇风响动,声闻全城。塔身第四级南面中嵌小佛像一尊,塔下北面小庙内有石刻佛像一尊,石碑两通,记载了建塔历史。
崇寿寺早先无塔,寺僧景深发起建塔宏愿,北乡延兴村商人王信征得家人同意后把白银五万两交给寺僧监修而成。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之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省人民政府拔款15万元对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固了塔基和塔身,复原了每级的铃铎,塔内安装了楼梯,游人可以登上塔顶,俯览全城风光。
15.金陵寺塔。位于蒲城县平路庙乡常乐村东南,当地群众称为“常乐宝塔”。塔身为六棱形仿木结构空心楼阁式砖塔,六边十三层,塔刹不知毁于何时,现存塔高28.5米。塔身每层各面有平座栏杆,中间为券洞或假门,两边为横格假窗,作工精巧,造型端庄挺拔,玲珑秀丽。
16.海源寺塔。又叫温汤宝塔,位于蒲城县永丰镇温汤村。六边九层26米高,和金陵寺塔一样也有斗拱檐角,每层也安有假门、假窗、假栏杆,雕刻图案纹饰精致典雅。
据传,金陵寺塔和海源寺塔同时修建于南宋初年,当时蒲城为金朝占领,金海陵王(完颜亮)为温汤和常乐龙脉山水所吸引欲在此建其陵墓,命部属依洛河两岸山地分别修筑海源寺和金陵寺,两寺合名即“金海陵源”。两寺内各建砖塔一座,由师徒二人竞技而作。后海陵王南下扬州因兵变被刺身亡,陵墓亦不知所终,然两寺建成后香火极盛,经数百年香火连绵,两寺19世纪60年代毁于回民起义,仅遗存宝塔两座。
两塔在民国时期已遭破坏,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个人捐资修复了温汤宝塔,解放后县政府拨款又修复了常乐宝塔塔基,两塔现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17.法源寺塔。位于富平县美原镇西街法源寺故址(美原镇西寺小学),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建置美原县后创修,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屡经修缮。
法源寺塔高近20米,外周周长29米,壁厚1.75米。楼阁式七级八角中空花塔,青砖仿木结构,工艺精巧,塔顶造型别致,如小钟一口端放塔巅,插莲瓣于钟上,塔四面镶有浮雕石刻佛像。塔身工艺精湛,雄伟大方,塔身三层向上留有修补痕迹,何年何代无从查考,一二层表层砖块已有剥蚀脱落现象。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塔体有裂缝。
18.万斛寺塔。万斛寺位于富平峪岭乡万斛山峰顶,除存一座古堡和寺塔外寺碑及其它建筑物全毁,唐代所建。
万斛寺塔为正方形砖土结构,有地宫但遭到严重破坏,由塔门可见地宫长方形的出口通于塔的北部,塔基西北角有破坏,因寺碑全毁,县志又无记载,不可详考,但经专家各方面鉴定系唐塔无疑。
19.圣佛寺唐塔。圣佛寺位于富平县城西郊中山原头尖角村学校内,建于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原名叫灵感寺,建国初尚存前后两殿。
圣佛寺宝塔全称圣佛寺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七级八棱青砖筑成的空心古塔,塔基层周长18米,高21米,各棱角有56颗铜铃,遇风鸣奏如仙乐初起袅袅动人。塔顶以黄铜铸造成顶上嵌有宝珠,金碧辉煌,十分壮观。第一级正南石额阴刻“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十四字;第六级正南石额阴刻“大乘妙法莲花会上菩萨”十四字。此塔系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创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最后一次修葺。
20.秦东文昌塔。也称文星塔,是为供奉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而修建。陕西现存清代文昌塔有20多座,单是韩城市就有十多座。
秦东地区古塔是秦东地区古代文明载体之一,是秦东地区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特征我们可以从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分布区域主要在渭河以北。这与古代秦东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重心分布特点保持一致。关中东部地区自文字记载以来主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渭河以北,交通要道也是自今天阎良向东经下吉、故市、大荔向东南自今天朝邑境内过黄河至河东(晋南地区),府治也长时间设在今天大荔一带,而渭河以南由于地域狭窄、南山支流众多致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发展规模和人口分布一直不如渭河以北,相应的古建筑数量也大大少于渭河以北地区。
二是建筑格式以密檐式和楼阁式为主,其它样式少见。最原始的佛塔是覆钵式的,但在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的亭台楼阁建筑样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风格的古塔,所以不仅是在秦东地区,即使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是以密檐式和楼阁式为主,当然秦东地区更典型一些,除这两种样式外几无其它。
三是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与秦东地区古建筑古民居所选材料一致,石头、琉璃等建塔材料极为罕见。关中地区砖瓦烧制技术自古发达,秦砖汉瓦显赫于世。秦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很特殊,处秦岭脚下却有渭河相隔,而且石头不易加工,但遍地的黄土却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烧制砖瓦原料,何况青砖有取材方便廉价、加工简单、易于塑型、规格整齐统一、烧制以后结实坚固、易于着灰着浆等特点,成为古建筑、古民居首选材料。
这个并不是说秦东古塔全部是青砖建筑而成,如合阳有“四镇八塔七十二个疙瘩”之说,除几座大塔为青砖建筑外,“七十二个圪垯”系用土夯筑的土塔,分布在全县各地,是各村庄为补风水而建,大多筑在村庄东南方,呈方锥形,高低不等,有的塔基与塔顶用青砖护砌,还有的置黑秞塔尖,经多年风雨剥蚀远看呈圆锥状。
四是跨代久远,虽无汉塔但唐宋以降数量可观,慧彻寺塔(蒲城南塔)建筑年代比大雁塔还早二十余年,最晚的大荔文殊新塔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才最后定型完工。
五是保存大都完好,历代有所修缮,以完整的容貌身姿矗立秦东大地。秦东古塔存世时间较长,后来兵燹战火、自然灾害、光照风化以及人为破坏,都有或大或小的残缺损坏,特别是明嘉靖大地震因距震源咫尺之遥,在地震中有的直接震毁,有的受到严重损伤,但在随后不长的时间里,或由政府组织,或由民众自发出资出力,损伤者修补,塌毁者重建,给后人留下这一座座精美的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古塔保护和维护维修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我们所考察到的古塔都有这方面的详细记录。如陕西省和澄城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投资对精进寺塔进行复修,加固塔基,修补塔身,架设楼梯,扶正相轮,更换轮芯,增建基座,安装护栏,配挂风铃,使古塔恢复原貌,重放光彩,更加古朴壮观。
六是功能逐渐多样化。佛塔初入中国专为供奉佛事,在发展流传过程中与我国民风民俗逐渐结合,衍化出多种功能的中国化的古塔,如文昌塔、风水塔、镇邪塔、报恩塔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韩城党家村文星塔便是典型代表。
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被视为文章、学问、考试的守护神,建塔供奉是为本地多出人才,荣耀乡里。相传当时建文星塔用意是根据风水学说中“取不尽西北,补不尽东南”十个字的意思而构思的,一方面为促使党家村风脉兴旺,文风更盛,人才辈出,光前裕后,另一方面防止好风水流失,所以塔东南边无角无窗。
秦东地区文昌塔有的建在城市,有的修在村落,一般坐落在城、寨的东南角,面向西北,造型简洁洗练,清秀挺拔,多为砖建空心楼阁式,可以登临远眺。
七是造型优美,体型高耸,形象突出,装点了秀美河山,实际意义超出了宗教的规定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审美对象,各种各样的塔也成为秦东地方名片和象征。
蒲城双塔矗立在县城南北,月夜下更是气象万千,双塔夜影也为蒲城八景之一,乾隆本《蒲城县志》载:“城内两浮图建自唐代。昼视之,南北各千尺;至夕,光返照,夜气沉山,隐隐茫茫,尤觉倒影凌空。古所谓九城一柱之胜,仿佛遇之。”[3]128
美原法源寺塔每值春夏之交,群燕聚栖塔内,孵雏繁殖,成群结队,绕塔飞舞,遮天蔽日,群众赞称“百燕朝塔”,为美原八景之一。
蒲城温汤宝塔立于清凉山巅,玲珑挺拔,常乐宝塔立于常乐崖头,巍峨秀丽,双塔隔洛河遥遥相对,腑瞰洛河峡谷,隔水遥相呼应,抒发着千年沧桑慨叹,成为洛河岸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合阳罗山寺塔身高大庄严,俯视县南大地,为本县诸塔之冠。清代顺治年间进士仵魁有感于合阳文脉不盛,倡议在塔之东西两侧各筑土塔一座,远望形如笔架,又名“文峰”。明末清初关中八高士之一的李灌(向若)先生曾在塔下筑穴而居,称“小桃源”,清代合阳女诗人雷敬(史夫人)寻夫到此,曾用银簪在罗山寺门前的照壁刻下“寺野钟声远,山荒风雨多”诗句。
合阳百良塔呈朝天升天状,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雄踞百良河南岸塬畔,南俯徐水,东望黄河,北瞰芝原,塔型造型玲珑秀气,似亭亭少女玉立百良沟畔,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大荔朝邑金龙塔登塔四望,地广天阔,黄洛渭三河及华山、中条山近在眼前,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为朝邑十二景之一。
八是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秦东地区古塔一般都有门额或镶有石碑,多为塔之名称或造塔修塔记,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文献资料,如庆安寺塔(来化塔)一层外壁有砖刻:“维大明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摇倒舍利宝塔一所。后至嘉靖三十七年重修。”第二层南面砖壁上镶有石碑一方,刻有明代雷腾霄所撰《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渭南县耒化镇庆安寺重修宝塔记》:“夫上古设塔时,左有洛水,右驿柳林。于是望景观卜,而竖塔于此;特以壮风光,美瞻视,镇四方。未喻其创自何氏,竖于何岁,通无碑文之考焉。以塔形而言,高则九级,竦然十丈,周围三间,广阔九十,其功甚详。宓乎,予当亲睹其迹也,未得其竖塔之英华也。不幸值于我皇上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三更三点,地大震焉,前塔崩倒。当斯时也,震风解龙,飞沙压镇。五尺之童,无不惊骇。于是选于稠人之中,而得僧人杨广恩,以为造塔之纲领。更其规模,焕然新造。呜乎,功固不如先人,庶乎善继先人之志,善述先人之事,压镇一方风暴焉。每年二会,每月双日,一、十五市也。”[4]591这段关于华州大地震的资料非常有价值。
韩城金塔正前方设有寨门,门两旁有古对联一幅,上联为“虎踞龙盘永绥乐土”,下联为“蛟腾凤起辈出英才”。据传此联为道光年间县令江士松撰书,气势磅礴,乃品题韩城的大手笔,上联赞形势之佳,下联赞人才之盛。
九是古塔建筑与秦东地方民情民俗融为一体,寄托了民众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当然也充斥着许多奇异传说和推测想象。
来化塔当地人们习惯叫雷峰塔,传说是道教祖师张三丰为了镇风祛斜,借用神力用周围村子的牛魂从山西拉到此处的,原塔有十三层,拉到半路时听到鸡叫将四层丢在黄河岸边,赶天亮前把剩余九层拉到此处。
还有合阳众塔向东南倾斜之谜,当地传说是王生用泥牛拉拽之故,实际是因黄河的切割作用而成。
秦东地区现存古塔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座古塔饱经风霜雨露巍然屹立,历经沧桑劫难雄姿犹存,鼓舞我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创造辉煌未来。
[1]张始峰.中国古塔的类型及作用[J].兰台世界,2011,(6月下):60-61.
[2]澄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澄城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张心境,吴泰来.蒲城县志[Z].乾隆四十七年钞本.
[4]渭南县志编纂委员会.渭南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Certification of the Old Pagodas in Eastern Shaanxi
ZHANG Shi-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Since 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Indian stupa was introduced into Eastern Shaanxi,it,on the one hand,has kept on its oblational role of Buddha.And on the other hand,it has 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s and folk-custom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many old pagodas of much more modes and functions in this region.Nowadays,there are decades of well-preserved and influential pagodas such as Huizhao Temple Pagoda,Anqing Temple Pagoda,Jinlong Temple Pagoda,Luoshan Temple Pagoda,Bailiang Pagoda,Jingjin Temple Pagoda,Huiche Temple Pagoda,Chongshou Temple Pagoda,Fayuan Temple Pagoda and Saint Buddha Temple Pagoda,and so on.All these old pagodas are now towering and lofty and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after beatening of weather and disasters.The pagodas indicate very full-bodied features of regional civilization and leave behind very valuable herita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Eastern Shaanxi.
Eastern Shaanxi;old pagoda;cultural heritage
K879
A
1009—5128(2012)03—0065—05
2010—02—18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0YKF005)
张始峰(1965—),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