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军
(梧州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西 梧州 5430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刘爱军
(梧州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西 梧州 543002)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党和国家、社会、高等学校等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切实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主要包括:转变教学理念,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优化教育环境,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改革教学方法,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核心环节;改革考核方式,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素质,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05方案”确定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05方案”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体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获得了长足发展,“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也明显得到了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导致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和现实密切相关的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仍然差强人意,甚至每况愈下。因此,要使 “概论”课 “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确保全面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1],必须在教学理念、教育环境、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切实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学理念决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号文)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坚持 “以人为本”,即坚持 “以学生为本”。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教学理念满堂灌的结果。因此,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是提升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3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管理机制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问题,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问题。[3](132)“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层面,社会上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能在该课程中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而决定了授课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提高当代大学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现实中凸显的多重问题的能力。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运用 “概论”课中的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凸显的多重现实问题,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 “概论”课的全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 “你讲我听”的满堂灌局面。只有让学生成为 “概论”课教学活动中的 “主角”,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才能促使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进学生头脑,并最终内化为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而努力的实际行动。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依托,教育环境的好坏影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也不可能在真空地带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好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虽然许多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也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之所以凸显当今“90后”大学生 “不感冒”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局面,导致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 “一壶烧不开的水”,除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理念等原因外,教育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消极的社会氛围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降低甚至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现实与 “概论”课中的许多原理存在较大差距甚至相去甚远,因而引发大学生的反感甚至失望,从而极大地降低了 “概论”课的吸引力。因此,优化教育环境是提升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优化教育环境必须基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重视角,建立健全一个符合 “概论”课教学的科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第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虽然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绝大多数,但寒暑假多数学生主要在家里,这就要求家庭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庭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创设一种与大学生在学校同样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 “概论”课教学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知识的教育。
第二,优化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 “概论”课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信念,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和网站等各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 “思想政治教育场”效应,并最终切实地促进 “概论”课中的知识进大学生头脑。
第三,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学校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切实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从三方面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一要创设和谐的 “概论”课堂气氛。建立 “概论”课教师与学生亲密和谐的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特别是讲到学生关注度最高、易于互动的民生问题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二要建立 “概论”课学习互助小组,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以切实发挥对 “概论”课兴趣较浓厚和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的优势,进而改进学生同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互助讨论、形成共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当今大学生对 “概论”的学习兴趣,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始终秉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校园文化氛围,既是加强学生对 “概论”课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统领本课程全局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的迫切需要,又是切实促使 “概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创设与 “概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及时举办有利于提高 “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的多层次的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身来讲都是相对辩证的,它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也都会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4]6。因此,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 “概论”课复杂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之特质,必须科学分析和比较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这是提升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环节。“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复杂,但与社会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课程中的有些原理与社会现实呈现一定的反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既把握课程中的原理知识,又深刻理解社会现实中凸显的多重问题。结合 “概论”课的教学实际内容,应该至少交叉运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是指根据“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实际编写若干教学专题,并在这些专题讲座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专题教学法是创新 “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前提,只有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切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照本宣科的现象,才能为切实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指将大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选择“概论”课教学中的重大主题或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并由任课教师总结点评各小组讨论情况的教学方法。由于 “90后”大学生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差距、腐败等问题,因此,“如何解答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答案是否令他们满意,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5]50。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想困惑,增强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应用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从现实困惑中解脱出来。
第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案例,得出其中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与现实启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论”课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教学中必须采取案例教学法。只有通过案例教学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概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从五个环节操作[6]122~123:确立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案例、设计教学场景、分析讨论案例和总结点评案例。
第四,辩论演讲教学法。辩论演讲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 “概论”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情况,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辩论主题或演讲主题,由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辩论或演讲,并由老师负责总结点评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论教学法,则应将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点评三方,演讲教学法则应在分好的小组团队中选派一个普通话最佳、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灵活运用能力最强的学生上台演讲。只有充分运用辩论或演讲教学法,才能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平面的教学课堂变成丰富立体的教学课堂,才能切实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概论”课中可以辩论演讲的主题至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 “姓社”、解放思想是否意味着放飞思想、改革开放是否可以摒弃党的领导、两极分化是否出现、是否可以效仿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当今腐败现象的发生是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蜕化变质、“中国模式”等等。
第五,调研教学法。调研教学法,是指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紧密结合 “概论”课程中的某一原理,由学生自主确定调研主题,利用学期中的闲暇时间 (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进行专题调研、问卷调查或采访并提交调研报告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 “概论”课中的主体作用,还必须要求调研结束后,及时要求调研团队统计调研数据,形成文稿,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汇报。只有将 “概论”课教学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提升 “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当然,要切实在 “概论”课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合力,还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 “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这种教学手段的最大益处是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时空局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 “概论”课的基本原理,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检验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当前,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考试基本上是采用定点定期的闭卷考试,如果说这种闭卷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那么当今许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也采取这种考核方式就难免不凸显非常不适应的特征,成为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千人一面”、“千人一卷”是对传统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概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突出、最为形象的概括,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将思想多变和充满激情的“90后”大学生视为 “概论”课知识体系被动的接受者。“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 “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因此,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成为 “概论”课知识体系的主动接受者,是提升 “概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必须实现考核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要做到 “四个转变”。
第一,实现单一的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为主的转变。“概论”课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的知识点,而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传统的 “概论”课考核模式仅在期末通过闭卷的形式着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核却较少。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增强“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因而应该采取考察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卷考试,并且全部考材料分析题,至少4~5题。
第二,实现单一的笔试考核向多样化考核的转变。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考核为主,甚至采取单一的笔试考核,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在过去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考核方式日益凸显出其固有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一是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出勤、课堂发言、原著阅读、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40%;二是社会实践调查考核,包括调查方式方法、调查成果、调查成效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三是笔试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30%。
第三,实现考核管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管理,即不管平时是否认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 “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是否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是否充分运用 “概论”课中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只要最终期末的笔试考核能够过关就行。在这种结果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平时学习 “概论”课的兴趣无疑大打折扣。为了加强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升教学实效性,真正促使 “概论”课入耳、入脑、入心,应在考核管理上实现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一是彻底摒弃过去 “重期末轻平时”的不科学理念,将 “概论”课过去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3:7的比列调整为平时、社会实践、期末笔试考核的4:3:3的比例,这样就有利于避免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甚至旷课到了期末就临时突击也能过关这一不良现象的凸显;二是将学生的理论教学考核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结合;三是将学生的理论道德认知与平时的表现相结合,即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平时考核范畴,与上课出勤、课堂发言、原著阅读相结合构成平时成绩。
第四,实现单一的考核机制向多种考核机制的转变。传统考核方式是一种单一的考核机制,片面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这与 “概论”课的多重教学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为了使 “概论”课回归其应然性轨道,必须实现单一的考核机制向多种考核机制的转变。除了组织平时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等与课堂紧密相关的考核外,还必须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件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课外考核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概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潜能。凡是在上述课外考核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不仅要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在平时成绩中加分,而且应根据实际情况获得期末考核的免试。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改革的真正贯彻者和执行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1],是提升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具体而言,应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 “概论”课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否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正确与否。正如毛泽东曾经所言,“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7]226。邓小平也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8]104。这就表明,作为高校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切实培育教师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为提升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第二,精湛的理论业务素质。 “90后”的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 “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冒”甚至反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讲课时难以把握逐年增厚的 “概论”教材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熟悉的就多讲,不熟悉的就少讲或不讲,导致学生听得满头雾水,很难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从而弱化了他们学习 “概论”课程的兴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概论”课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切实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第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正所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是传授知识的 “经师”,而且还要是熏陶心灵的 “人师”。因此,要提高 “概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概括而言,“概论”课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一是热爱学生,热爱 “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事业,真信、真懂、真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使 “概论”课教学言之有理、理直气壮、言之由衷、激情洋溢,做到上课有激情、下课有热情;二是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做道德品行良好的模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思想道德和人格魅力教育、打动、感召、熏陶学生;四是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五是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勇于纠错。只有切实具有以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其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才能促进 “概论”课入耳、入脑、入心。
第四,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9]537,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彻底走出高校政治理论课空洞说教的传统窠臼,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仅被看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只发挥纯粹的政治功能,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授课,仅满足于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不从事或较少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概论”课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只不过中学学习的是 “概论”课的 “简写本”,大学学的是 “扩写本”,在没有科研的情况下,“概论”课教师没有进行任何与课程有关的创新,也无法提出任何创新性的观点,因而极大地弱化了大学生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概论”课程的兴趣,从而阻碍了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 “概论”课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
总之,在转变 “概论”课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大力优化教育环境,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改革考核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形成“概论”课的强大教学合力,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搞清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与实践。进而帮助学生认同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认同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
[1]袁贵仁.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0-11-17.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4]于明.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优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王晓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1).
[6]李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Viewpoint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llustrated with the Course of“An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Aijun
(Department of Public Fundamental Courses,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udy that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Party,society and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ays to practic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clude:changing teaching ideas,the precondition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optimizing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the cor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the basic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urse of the“Introduc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2.4
A
1673-8535(2012)03-0044-07
2012-04-26
刘爱军,男,梧州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高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