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分析

2012-03-20 01:07马雅菊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课堂

马雅菊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在全社会认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却涌现出大批的“逃课族”[1]。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强调逃课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但教育管理者所做的原因分析和据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却收效甚微,逃课行为仍在每一级学生中存在和传递。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逃课现象问卷对渭南师范学院4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随机选取四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基于学生的视角了解大学生逃课的特点、认知判断和情感体验、原因及大学生期望的学校应对策略,以期为改变大学生逃课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参考。

一、大学生逃课的基本特点

1.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但并非主流

调查显示,只有21.7%的学生从未逃过课,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但其中经常逃课的只有1.8%,很少逃课或有时逃课的学生分别占到62%和14.5%。说明大学生逃课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为之,求知上进仍是大学生的主流学习态度。

2.隐性逃课现象严重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2]。在调查中,高达84.4%的大学生都承认自己有过“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经历。

3.高年级逃课率高于低年级

调查显示,逃课率随年级呈明显上升趋势,大一到大四的逃课率分别为 7.3%、18.6%、24.4%和49.7%,有些毕业班的逃课率甚至更高。

4.男生逃课率普遍高于女生

有2.7%的男生经常逃课,77.1%的男生有过逃课经历,只有20.2%的男生从未逃过课;相比之下,只有0.9%的女生经常逃课,65%的女生有过逃课经历,34.1%的女生从未逃过课。

5.公共课的逃课率相对高于专业课

当问及“在上什么性质的课时,你可能会因为有事或别的原因而更容易逃课”,15.1%的学生选择逃公共课,22.6%的学生选择逃选修课,只有1.9%的学生会在上专业课的时候逃课,60.4%的同学则选择了视情况而定,这说明逃课确实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但课程是否专业课、是否重要并非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6.文理科生的逃课率因年级而异

具体表现为,大一、大二文科生的逃课率(6.3%和 16.3%)低于理科生(8.3% 和 20.9%),但是高年级文科生的逃课率却高于理科生,大三、大四文科生逃课率上升为29.6%和55.3%,理科生则下降为19.2%和37.3%。

二、大学生逃课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1.逃课是一种被默许的失范行为

在问及逃课行为正确与否时,有45.8%的学生认为逃课是不对的,38.6%的学生认为偶尔逃一次无所谓,13.5%的学生认为有些课不得不逃,只有2.1%的大学生认为不逃课不算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应该都能对逃课行为本身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认识到逃课是一种与教育规范和要求不相一致、甚至冲突的失范行为,对逃课行为的认可和接受,则说明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学生亚文化所默许的。

2.逃课行为只伴随短暂的负性情感体验

对于逃课后的心理感受,18.6%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没什么好内疚的,72.1%的学生当时有点自责,但过后就无所谓了,只有9.3%的学生会很自责,决心以后改正。这说明尽管大学生逃课时会考虑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但实际的影响几乎无关痛痒,因而只有短暂的负性情感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达72.5%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是导致自己逃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有些与专业发展无关的课程完全可以少开或不开,但往往占据了最佳的学习时段,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有些选修课实为必修课,对某些课程实在没有兴趣,勉强应付只为最后的成绩和学分。

2.就业压力大

46.6 %的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去做兼职或学生工作。学生坦言,上大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但对高等教育的职业期望无法通过自己的专业教育得以实现。毕业压力小、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社会各界也在极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做社会兼职、学生工作或参加社团活动,都是在为自己的顺利就业积累经验和能力资本。

3.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39.6 %的大学生选择逃课是因为老师讲课很无聊,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还不如放松娱乐或钻研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课程。访谈中,学生提到有的老师上课就是读课件;有的则完全无视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陶醉其中,学生不知所云;有的动辄就是不结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就是能逃就逃,不需要丝毫的考虑和犹豫。勿需讳言,有些名家和教授未必就有学者风范,高校教师也未必都配为人师。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现状,导致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搞科研,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增强教师的教学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

4.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

有21.5%的学生逃课的原因就是不想上课。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合理的生涯规划,消极适应环境改变。从中学走入大学,面临奋斗目标的暂时缺失和自由度的空前增加,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目标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从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到自由支配上课时间,这种自由慢慢地演变成散漫,成为一种习惯。[3]二是缺乏专业兴趣。有的学生在选报志愿时对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要转专业难度又很大,反感和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于是选择逃课作为一种消极逃避。三是缺乏学习动机。某些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学生,不打算考研,也不愁就业,只求顺利拿到学位,自然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盲目趋从他人逃课行为。

5.大学考试制度的形式化

有16.7%的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反正最后考试老师会划重点,去不去无所谓”。访谈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提到,考试题型呆板,基本上都是书上和笔记上的原题,教师还会在考前勾画复习范围,平时成绩也只占到总成绩的20%-30%。对于考试课来说,考试之前复印笔记,突击几天背笔记,完全可以应付考试,以几天时间的突击复习换取一个学期的轻松自在[4],这是学生从学长那获得、又在自己身上反复得到验证的考试经验,也是文科学生逃课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考查课更为简单,要么写一篇论文,要么开卷考试。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上不上课、用不用功与学习成绩和评优拿奖学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对于坚持认真上课的同学无疑是一个冲击,由此造成的心理失衡也会促使一些学生加入逃课之列。

6.教学管理成为软约束

有13.6%的学生逃课的原因是老师不经常考勤。尽管每个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都把旷课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对学生旷课的处分也有明文规定,但很少有学生因旷课而受到处分。另外有些教师尽管在学期开始时声明旷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或者采取点名制,但实际上也并不一定严格执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四、大学生期望的学校应对策略

1.增强教师课堂魅力

68.5 %的学生认为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减少逃课行为的最有效方式。大学生认为具有吸引力的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风趣幽默(38.6%)、联系实际(32.3%)、学识渊博(15.6%)、与学生有较多的互动交流(13.5%)。学生建议为教师课程的开设引入竞争机制,同一课程可有不同教师同时开设供学生选择;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程。

2.完善大学考试制度

56.8 %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要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比如40% -50%),同时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5],注重题目的设计,尤其是文史类课程,要注重考核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考评的灵活性。杜绝教师考前圈画重点、学生考前突击,提高考试的效度,确保学与不学两种学习态度、学好与没学好两种学习效果能够有比较明显的区分。

3.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12.2 %的学生认为学校出台并实行严厉的措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上课的出勤率,因为期末考勤要算成绩,学生逃课最担心的就是老师要点名。逃课的学生,事后一般都会问:老师今天点名了吗?而不是“老师今天讲什么了”,在问及“如果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来防止学生逃课,你还会不会逃课”时,22.3%的学生选择了肯定不会,53.6%的学生将会很少逃,2.6%的学生像原来一样,21.5%的学生会偶尔钻钻空子。这说明加强纪律管理对部分自律能力差、学习目标缺失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纪律约束尽管会让大部分学生回归课堂,但被逼回课堂的学生,或许只是逃课形式发生了改变,隐性逃课依然存在。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教育的目的。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进入大学,短暂的新鲜感之后,是更长时间的迷茫,能否积极适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引领,大学学习生活的安排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希望在入学之后,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将大学作为新的起点,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学有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积极、主动、创新应是大学生的主流学习态度。要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学校、教师应该在反思之后作出积极的努力,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作为学生,更应学会权衡利弊,明确学习目标,珍惜来自不易的大学时光,不要在逃课风潮中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1]庄玮,阳荣威.高等教育服务视角下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J].江苏高教,2008,(6):98 -100.

[2]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16 -17.

[3]卢盈.基于学生视角解读大学生逃课[D].汕头大学,2008.

[4]韩雪荣.地方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0,(2):69 -71.

[5]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77 -80.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