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特征

2012-03-20 01:07党旺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孙中山教育

党旺旺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孙中山小时候在国内读过几年村塾,后来在其哥哥资助下,先后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读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由于他目睹和切身感受了中、西教育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很早便萌生了以近代教育理念改造我国传统教育的想法。在1889年、1894年,他先后上书广东香山县籍清退休官员郑藻如和晚清重臣李鸿章,表达了其振兴教育,以求国家富强的爱国热忱与愿望。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作为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制订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政策法令。在南京解职之后,他曾想以在野之身,“专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1]70,以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意局势反复,未能如愿。但孙中山救国信念坚定,愈挫愈奋,此后他一面为民主、和平而继续奋斗,一面又对国家建设多方筹划,其中就包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关注。综观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它最具现代意义的地方就是带有鲜明的民主性特征。

一、强调教育公平与国民受教育的权利

孙中山早年就把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他生活的晚清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衰敝,大多数人没有上学机会。正如李鸿章1896年访美时对记者所说:在我国,“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而且至今尚“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2]295孙中山对此状况深感痛心与不满,他说,我国“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3]3,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弱?后来他又将教育问题提到了人权高度来考量,认为教育不公实际上反映了晚清社会人权的极不平等。他愤慨指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3]363作为肇造民国的领袖,孙中山的态度非常鲜明:“共和之国,首重平权”,[4]1016我们必须通过努力,使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学校”读书。[3]363他认为,从国家层面看,这是建设近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老百姓角度考虑,它更是“国民之一种权利”[3]287。无疑,这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主张国家普及免费的基础教育让贫困子弟也能够读书

在孙中山看来,我国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是要让穷家子弟也能上学。为此,国家须负起责任,“普及义务教育”[5]671。人人有学上,这是孙中山早年就有的愿望。何以致之?他曾设想先由较富裕的地方民间筹资兴学,然后“他邑起而效”之,[3]3渐次达此目标。但他后来又看到许多穷家子弟自小就得去谋生,实际上是无法上学的。他意识到普及教育还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教民”先须“养民”。[3]14在南京临时大总统任上,孙中山签署命令指出:教育“首贵普及”,各地要“速筹开办中小学校”[3]270。同时,他将发展教育纳入其整个民生建设的体系中加以考虑。他说: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有四大纲”,就是要重点解决好资本、土地、实业和教育这四大问题。[3]381-382如何普及教育?孙中山提出了三条具体意见:一是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来“励行教育普及”,不能动摇;[6]194二是要通过立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推行。“法定男子五六岁入小学堂,以后由国家教之养之,至二十岁为止。”[3]287开始可从中小学做起;三是政府要将教育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尽管当时局势变幻不定,国家建设难入正轨,但孙中山始终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1920年他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中明确规定:自治区域“学费、书籍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如果“经费无从出”,即“以人民一月义务劳动之结果”“支持此费”。[3]669此外,他还倡导各界人士尽其所能,“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底人都可以去读书”[6]147。提倡社会积极参与,由政府主导推行免费的基础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不能因贫困而失学,这是孙中山关于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思想。

三、重视教育在民主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劝勉青年人摒弃封建的官本位思想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人的近代化是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而人的近代化,首先依赖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对此,孙中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经过辛亥革命,我们虽然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但如果人们的精神还处于以往专制统治的阴影下不能自拔,不能形成具有民主意识与科学文化素养的近代国民,那么,“虽再历十年,民国亦不得有进步。”[6]47因此,在新社会的建设中,发展近代教育是一项不可须臾缓的基础性工程。虽然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但“第一件须从教育始。”[4]1017要务使广大青少年能接受近代学校教育,“学成以后可独立为一国民,可有参政、自由、平等诸权。”[3]287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倡导大家坚决摒弃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指出有志青年“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7]1264。何谓“大事”?他说就是那些“关系于群众的”、“为大家谋幸福”的事。比如说,法国人柏斯多专心考察微生物,得了成果,有益人类,便是成就了大事。[6]353-355他希望青年学生“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6]467,要能肩负起建设近代文明国家的责任。这些都反映了孙中山对近代教育性质、宗旨和社会功能的新把握、新定位与新期待。

四、提倡教育教学改革,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践环节的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1919年来华讲学,他认为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时刻”[8]337。当时他不无针对性地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到了近代以后,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即“把从前武断的方法,如依据古说、遗训、圣经、贤传以及强使学生记诵等等,都减少了,而加上些使学生直接去观察去实验的方法”[9]126。有着中、西两种教育背景的孙中山自然对此感受颇深,他熟知并痛心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主张新教育须体现民主、科学与开放的精神。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去探索、实践,以培养其观察事物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他说,学习和研究问题,不能只是读书本,“尽信书”,“须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6]289,从亲身的体验和思考中得出结论。他举例说,达尔文就是通过“考察一切动物,过细推测,便推出进化的道理”[6]356。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意味深长地说道:“世界上考究万事万物,在中国是专靠读书,在外国人却不是专靠读书……要靠实地去考察。”比如学历史的,就“不专看书本的历史,要去看石头、看禽兽和各地方野蛮人的情状,便可推知我们祖宗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1]485;第二,应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不能囿于“象牙塔”,不闻窗外事,要让他们养成责任意识,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19年他对留法学生代表讲:“我希望你们到外国去不要以能读死书求得一点知识为满足。你们应该除了专门科目而外,随时随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以及政治实情等等。这些活的知识于你们学成归国之后,对国家、社会会有很大贡献的。”[7]1215-1216显然,在孙中山的教育思想中,教育改革、尊重主体、突出实践、培养能力与担当精神,无疑都是关键词。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看,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基本特征,而教育的近代化也必然伴随着教育的民主化过程。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无疑与其政治理想密切相关。应该说,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既是近代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反映,也是近代教育改革思潮在他身上的体现,更是他长期关注我国教育、谋求振兴教育而孜孜探索的结果。 因此,其内容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民主性、时代性特征。它不仅构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借鉴。

[1]黄彦.孙文选集: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曦原.帝国的回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黄彦.孙文选集:中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黄彦.孙文选集: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郑曦原.民初观察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9][美]杜威.杜威五大讲演[M].胡适,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孙中山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孙中山的绰号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