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胜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大学英语教学历经20多年的探索,从教材的更新到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听说领先到培养交际能力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在不断创新。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又强调任务型教学和注重交际交流[1]26-30。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双边活动越来越多;第二,现代教育技术普遍使用;第三,课堂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英语课堂上活动过多、过于频繁,使得师生都疲于应付;此外,无论教师组织什么样的课堂活动,参加者总是英语基础较好的部分同学,其他同学总是置身事外,漠不关心;还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除了给学生造成视觉、听觉的疲劳之外,也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多数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英语主要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形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通过各种考试,拿到证书,为就业铺平道路。至于英语学习中的德育问题则很少有人关心。对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感到担心,又感到责任重大。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书刊、电影艺术如滔滔洪水席卷我国大江南北。英语学习者除了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过起了洋节日(圣诞节、感恩节等),看上了洋大片(特别是好莱坞影片),崇拜起了洋明星(如迈克尔.乔丹等)。慢慢地情感的天平倾斜了,开始抱怨我国的科技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感到西方比我国要发达很多。这种潜意识本身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会蚕食我们本国优秀的文化精髓,消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学生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失去信仰。面对现实,我们不禁要反思社会和媒体的责任,更要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缺失。教师除了给学生学习的材料,给他们以知识和技能外,没有给他们正确的是非标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没有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态度去公正客观地对待英语国家的文化,以便帮助学生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盲目跟风;缺乏感恩;缺乏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毅力和决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隐性教育的特征,找到一些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隐性教育这一概念,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Jackson)于1966年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中首次提出。随后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正规课程,教育者称之为显性课程,是以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各门学科、各种学习活动作为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授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评价等[2];隐性课程则是在明确的教学计划外,将具有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作为研究的内容。就其本质而言,“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概括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反映社会与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文化影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包括学校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偏重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因素[3]。隐性教育有利于德育教育,原因是它有以下三方面特性:
隐性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和强烈的归属动机发生作用的[4]。这种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不易觉察的,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说,任何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相关领域中选择和组织出的具有一定时代和应用价值的特色理论,在选择和组织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等等。而隐性教育资源可以依附于正规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及态度等心理因素。
隐性教育虽然不像专题训练、专业培养那样容易达到速成效果,但隐性教育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这些形式生动而不空洞,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悄然滋润心田,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崇高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超凡的气质等[4]。因此,美国教育家柯尔柏格曾指出:“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
结合隐性教育的特征,我们来探究如何开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大学英语是一门正规的课程,除了具有显性课程特征外还具有隐性课程的特征。因此,除了坚守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外,还可以利用和开发英语课程的隐性资源,发挥隐性教育的潜在性、隐蔽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基于此,我们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发德育的隐性资源:
我们可以聘请海归教授、学者谈英语国家的见闻和亲身感受,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以便弥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片面理解,形成较完整的客观的感受。举办专题的英语知识讲座和竞赛,使学生能够学用结合,对比两种文化,促进两种文化的包容,提高文化意识。学生既要清楚地认识“刻板印象”的片面性,又要反对“民族中心主义”;[5]16坚持文化的多元性,避免“文化优劣论”,反对崇洋媚外。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由于学生成长过程大多一帆风顺,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悲观失望,甚或绝望,产生轻生的想法。对此我们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阅读《贝多芬传》、《海伦凯勒传》、《最后一片树叶》、《霍金的故事》等,使其明白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阳光灿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信: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越过这道坎,明天会更好。虽然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但最终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家;虽然海伦凯勒集聋盲哑于一身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还有科学家霍金,虽然躺在轮椅上还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只要有生命就可以创造奇迹;只有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材料《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以及奥巴马的竞选演说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使其明白以下道理:阿甘之所以被普遍认同,在于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经历。他的经历说明:只要肯付出辛勤劳动,依靠努力奋斗,任何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电影《幸福在敲门》中,那位穷困潦倒的单身父亲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今天肯努力,幸福的明天就会来临;奥巴马赢得大选,当选美国总统,他的成功使人们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6]。这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有意识的引导和主题引申,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学生中,过各种“洋”节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学生喜欢洋节日,一是图新鲜,二是为追风跟时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过洋节日,更不知道一些洋节日的由来。比如“感恩节”,它的由来是:1607年144名英国移民乘坐小船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后仅剩100人,由于气候、食物短缺、疾病等,只留下38人在饥饿和疾病中面临死亡。在这时,土著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食品和药物,挽救了他们的生命。1621年早期的移民获得大丰收,连续庆祝三天,以感谢土著居民对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的恩赐。从此以后将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确定为“感恩节”。作为英语教师,不妨洋为中用,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洋节日,教会学生感恩身边的父母、亲人和朋友,感谢帮助过自己的所有人。而后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淡漠,忽视时间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2010年对外语系08级、09级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有68.9%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其原因归结为学校的活动比较多、受到的诱惑太多或是自己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Conscious Americans,学完本课后,学生懂得了美国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关键是珍惜时间,注重勤奋工作。课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平时的哪些行为是浪费时间?今后应该怎样珍惜时间?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时间的重要性,普遍认识到:要想成功成才,就必须抓紧时间,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飞跃。
总之,德育教育无论是在显性课程还是在隐性课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除了做好课堂的德育教育外,还要尝试以上的方法和策略,探索新的德育隐性资源。克服和纠正因德育缺失而造成的不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缺乏感恩、不珍惜时间等错误。虽然那些错误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坚信: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为德育建设服务,而且还能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发挥隐性教育的特点,为德育教育开创一片新天地,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功成才发挥积极的作用,塑造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具有正确文化观的新型人才。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9 -51.
[3]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00 -101.
[4]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2006,5(4):1 -4.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6]韩莉.谈大学基础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外教育研究,2010,(3):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