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教学与国学素养的培养

2012-03-20 01:07李碧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国学英语教学

李碧云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随着每年七月份的到来,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用英语完成的,但开题报告、任务书、登记表等表格中的内容填写,要求用汉语,几乎所有的论文指导教师都发现,95%以上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所表达的语句错误百出,文不对题,比较典型的错误表现为:主谓不搭配,核心词与修饰语不搭配,篇章结构差,层次混乱,逻辑性差等。笔者曾利用课间,测试过学生的一些基本的汉语知识(包括人文、历史、地理等),结果之差,令人痛心。在全社会重视学习英语的大环境下,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英语水平普遍提升,而汉语水平急剧下滑,“英汉失调”现象严重。师范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仅仅靠会讲几句“洋文”,谈不上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这种社会现象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育者深刻反思。

一、反思英语专业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1此处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12在某种意义上,这和高等院校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内涵是一致的。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是人文素质,其中国学(本文指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缺。然而,在英语教学中,许多人人为地剥离汉语与英语、国学与西学之间的联系,母语和本民族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课程设置对国学的忽视

《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前两类是涉及英语专业方面的课程,第三类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例如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教育、文化、科技等。[1]2浏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只有《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鉴赏》(2周)等。但实际的调查发现,多数院校英语专业除《大学语文》外,再无其他涉及中国文化的课程。而《大学语文》仅属选修课,常常是整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大课,每周一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有的院校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是匪夷所思。课程设置对国学的轻视,误导了教师和学生,致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忽略了国学,国学素养急剧下降。对此情形,许多英语教育者不屑一顾。

2.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对国学的淡漠

外语教学重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教学过程注重文化,通过文化习得语言。许多学者对文化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教学双方一致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是目的语文化,应该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系统地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知识。只要熟知西方的文化,就能够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教学中,一味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忽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许多英语学习者由于长期模仿和习得西方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因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远远超过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由于母语文化的缺失,国学基础几乎无从谈起,英汉语言、文化知识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致使英语学习者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交融的目标处于尴尬境地。

3.国学在教材内容上的缺位

由于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途径是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渠道,测试方法单一,内容以语法、词汇、结构等标准化题型为主,对涉及文化背景和个人看法的主观题型涉及较少。这主要受限于教材内容。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科书片面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英语专业的教材基本以国外的时文为主要材料,介绍纯正的西方语言和文化,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真实地理解并逐渐吸纳,从而成功地完成西方文化输入。但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却显得异常苍白,极少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简介。几乎各类教材内容涉及的话题、场景、文化背景等都以西方模式为主,完全剥离了中西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多数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能够较好地理解并阐述西方文化,但却不能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的“空白”,造成文化交流的“逆差”。[2]

4.强势英语背景下的弱势国学

全球化是英语热的强力“助推剂”。在中国,迫于各类考试、各种英语过级的要求,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忙于学习英语,奔波在各种英语辅导班之间;有些人,为了出国或晋升,疲于学英语……英语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这些社会和教育体制层面上的原因导致了英语的“强势”地位,它的工具性功能被过分强调,而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被淡化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同时,莘莘学子从小到大学习的汉语知识,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无暇顾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国学素养的培养,应有的国学基础知识极其贫瘠或欠缺。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也只是一些选读课文,理解一点浅显的知识,根本无意识去挖掘深层的意思,更别说理解中国经典文献的真谛与精髓了。因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的事物)[3]已经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在现代社会,由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中西文化底蕴,尤其是汉语水平下降、国学知识匮乏直接抑制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突出西方文化特色,多渠道不断渗透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较好地解决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使国学对英语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这是值得英语教育者认真反思的。

二、国学素养的培养

外语教学强调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1]12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养成以多种方式吸收和积累西方文化,无暇或不屑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文化教学,实际上仅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是文化单向性传输;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出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现象。如何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最大可能地实现源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交融呢?如何有效地在习得目的语的同时,提高国学素养呢?

1.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呈现出日趋明显的相互吸收、渗透、融合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4]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人为地剥离中西文化,而应倡导学贯中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逐渐改变现有的过于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专业设置,加大中国文化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基础学习阶段(一、二年级),开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素养的汉语课程,介绍或赏析中国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古诗词选读》《中国经典文学选读》《中国宗教哲学》等。在进入高年级(三、四年级)之后,开设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与比较中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精华。虽然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是选修课,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大班教学、授课教师不用英语讲授等,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考试的压力,某种程度上仍然可以迫使其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扭转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位的现象,使汉语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中,多渠道、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含量近乎为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失语的重要原因。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仍亟待探讨。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吸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基于教材内容(许多文章涉及西方的文化,例如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哲学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失时机地开展中西文化的探讨,对比所涉及到的中西文化,感受不同的习俗、价值观、人生观、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使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之时,加深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学着用英语进行恰当的表述。开展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尤其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开拓学生的心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3.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1]13英语专业学生的兴趣广泛,其社团各种各样,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社团却寥寥无几。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鼓励人人参加,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成立研究中国文化(例如戏剧、诗词、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的社团、中西文化比较社团,组织演讲、辩论、戏剧表演、专题访谈活动等,学生基于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学着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述中国的文化,讲述秦始皇兵马俑、故宫、长城等闻名于世的物质文化遗产,谈论京剧、中医、绘画、茶道等精美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不但知道圣诞节、复活节的典故,情人节的浪漫,也学会用英语讲述春节放鞭炮的来历、清明扫墓插柳的含义、端午龙舟赛的来龙去脉等。课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目的语表述本土文化的一个很好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即对本民族语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5]、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深刻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

4.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英语教师担负着传播英语知识和文化的重任,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之时,应该意识到国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国学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方法(例如进修学习、利用网络查资料或自修等),拓宽自身的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忽略国学知识,很大程度上将降解文化价值意义,对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深层次的理解,这将导致语言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看待国学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材料输人的平衡,对比讲授中西文化,将国学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习得西方优秀文化之时,具有弘扬国学的能力,真正具备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落到实处。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英语的“强势”地位难以动摇,但国人在高度重视学习英语时,不应忘记国学是民族文化的本真所在。国学及其基础是学习任何一门外国语的前提,国学与学习英语绝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文化全球化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批判力,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外来文化给予深层次剖析。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际如果离开了国学,这种交流注定是空中阁楼,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要真正搞好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仅着眼于英语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实现《大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贵宪.中国文化失语症与大学英语教材的完善[J].三江学院学报,2010,(6):47.

[3]黄秋畅.国内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40.

[4]尹城.文化的实质和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105.

[5]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1,(1):144.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国学英语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