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监视下PICC导管置入的技术与技巧

2012-03-19 14:05宋来昌王文辉李双喜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正位护理学异位

宋来昌,党 磊,王文辉,陈 洁,李双喜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穿刺点表浅,止血较容易,创伤性少,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为长期输液、胃肠外营养及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静脉通道,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及胃肠外营养中[1~2]。床旁盲穿法对肘部血管条件要求高,尤其是肘部血管肉眼观察、触摸不到的患者或因穿刺失败以致局部有血液外渗或肿胀的患者,盲穿法穿刺失败率明显升高。即使穿刺成功也由于没有对整体血管条件进行评价,不能避开静脉瓣膜,不能评估血管管径粗细和有无分支血管,导管极易异位至腋静脉及其小分支、胸壁浅静脉、颈内静脉,而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降低了PICC的使用价值。而新开展的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虽能克服以上盲穿法的不足,但在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腋静脉或其他静脉时,借助超声定位导管,只能确定导管不在这些静脉内,要确定导管的末端位置仍要借助胸部正位平片[3]。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DSA监视下行PICC置入术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

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仪:ArtisZeeDSA。

1.2 材料

20 ml注射器、止血带、造影剂、4 F或5 F血管鞘,巴德PICC导管包。

1.3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例恶性肿瘤患者,因需化疗或长期胃肠外营养,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施行PICC置管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0~86岁。疾病种类:肺癌5例,胰头癌(Whippl术后)2例,消化道出血4例,肝癌3例,十二指肠癌(乳头癌)3例,胃癌肝转移3例。其中14例患者肉眼观察不到也触摸不到血管,其余6例患者经一次或几次血管穿刺后局部肿胀有血液外渗现象。

1.4 方法

患者平卧于DSA室导管床上,告知其在术中配合注意事项,与患者交谈嘱其放松心情。在预穿刺侧手背留置头皮针一枚,在同侧腋下一掌处放置止血带。移动导管床,将肘关节及臂放置于监视器中央。扎止血带,头皮针穿刺手背静脉推注造影剂20 ml,透视图像,捏前臂中上部,使肘部静脉显影清晰,选贵要静脉,用记号笔标记穿刺点。可按标记点穿刺血管,也可在透视下依据造影剂滞留显示的血管方向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4 F或5 F血管鞘,放开止血带,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程监视下送入PICC导管。送管过程中若遇导管打折、迂回、异位,撤回导管及时调整直到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中下1/3处,拔出血管鞘,轻按穿刺点,拔出导丝固定导管外露部位,采集图像。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在DSA影像监视下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成功率100%。无一例患者出现导管末端异位至腋静脉及其小分支、胸壁浅静脉、颈内静脉等情况,且平均用时不足10分钟,能根据血管管径粗细选择PICC导管的外径以满足临床的需要。这种方法有效地缩短了PICC导管的置入时间,也大大减轻患者和操作者在反复正位导管时的心理压力,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无痛苦,PICC导管末端位置确切,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3 讨论

PICC不仅能为长期输液、胃肠外营养及化疗患者提供一条相对安全的静脉通道。更因其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现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及胃肠外营养中。目前,PICC置管的方法有床旁盲穿置管、超声引导下置管、DSA监视下置管。现将前两种方法的缺点和后者的优点讨论如下。

3.1 床旁盲穿置管法

(1)对患者静脉条件要求高。在患者双侧肘部都没有可触及或可视见的血管时无法实现盲插,或一次穿刺失败就得重新选择血管穿刺。根据文献报道,右侧贵要静脉应为减少送管困难发生的首要选择[4],也是置管体外测量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最好的静脉[5]。(2)PICC导管头端位置对PICC置管非常重要。但床头置管因患者体重、身高、血管走形变异等影响,导管置入长度往往不够准确。如果导管头端置入过浅,由于锁骨下静脉血流量不大,不能短时间充分稀释化疗药物,极易引发化学性静脉炎;如果置管长度过深,甚至插入右心房,会引起患者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6]。(3)床旁置管后需拍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若需正位,就会增加导管感染的几率。又因反复刺激血管而增加了置管血管静脉炎发生或血栓形成的几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3.2 超声引导下置管

(1)超声虽能引导穿刺血管但不能确定导管末端在下腔静脉中的位置,所以经B超引导置管后仍需在X线下摄片定位导管末端位置,患者需往返于病房与X线检查室之间。(2)经B超调整导管需反复更换探头,多人操作,在人力、物力方面造成了浪费[7]。(3)在导管无导丝支撑的情况下,调整导管时需请助手推注生理盐水,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推力而送管或调整导管,其成功率往往无法保证[8]。(4)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的PICC导管置入在引导困难血管穿刺方面是一项有意义的技术,但不能全程监视导管走向及其末端位置,不能保证置管的一次成功率。

3.3 DSA监视下置管

(1)使用上肢静脉造影技术,能使操作者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状态,能评估血管走形中可能有的障碍和不可预知的狭窄,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在静脉造影的引导下,操作者可以穿刺肘窝以上贵要静脉甚至肱静脉。在此位置置管,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牵拉比较小,所以对导管长期的固定非常有利。减少了导管运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导管在血管内外的进出,从而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9],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3)在DSA监视下送管,一旦在送管过程中遇到阻力或导管走形偏离位置,可根据图像分析其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极大地保证了一次性将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中下1/3处的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因导管异位及反复正位给患者和操作者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述,DSA监视下行PICC置入术能够快速、简便、安全、准确地放置PICC管,患者无或少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艳红.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6B):1547-1548.

[2]赖孝兰,王玉清,李平英.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A):289-290.

[3]李蓉梅,袁玲,傅荣.超声引导下PICC置入异位原因分析与正位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4-5.

[4]李健,纪托,张亚荣,等.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碍发生率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9,24(15):52-53.

[5]李健,李静,李淑兰,等.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5):66-67.

[6]杜萍,何佩仪,何美清,等.两种PICC体外测量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23(2):41-43.

[7]胡君娥,龚兰,赵东娥,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9):68-70.

[8]姜珍,徐旭娟,谢玉娟.B超引导下处理PICC导管回折腋静脉一例[J].护理学杂志,2005,16(7):68.

[9]Inez Nichols,James P,Humphrey.The Efficacy of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Using Bedside Ultrasound and Microintroducer Technique[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2008,31(3):163-173.■

猜你喜欢
正位护理学异位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关于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金融委的意义在于为金融“正位”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论媒体监督在司法领域的“正位”回归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