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泓,李 锋,赵 瑾,杨安强,齐 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是指围绕由教师精心准备的临床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寻求答案,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1]。其教学理念是,把学习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笔者结合自己的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相关文献,探讨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PBL教学法中,教师像导演,学生像演员。如何转换角色,做好PBL教学模式下的指导教师呢?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1)要在培训教师指导小组讨论的技巧上下工夫。教师思考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范围,要具备跨学科的多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问题。(2)教师要加强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行为科学及医学法律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模式的转变。(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PBL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力的培训。①转化角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鼓励与肯定为主。PBL教学中,指导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有闪光点时要给予积极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唱主角,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②把握PBL教学的适度性原则。当学生在PBL案例分析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指导,但要注意把握好适度性原则。即教师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如笔者选择的案例,消化系统疾病“呕血”,案例中的临床资料涉及到实验诊断、临床治疗等内容,学生刚拿到案例时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相关教科书、图书馆、网络上获取相应的资料来分析案例。③把握好PBL教学的“放”与“收”。在PBL学习过程中,学生刚拿到案例时,要多“放”,让学生在学习案例时不必拘泥于原有的教材,而是在最大范围内获取相应的资料,用最广阔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学习习惯。但此时学生有可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放”之后的PBL讨论中,教师要把握、引导好学生的“收”,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出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既要鼓励学生的灵活思维,又要引导其进行有目的地深入讨论,及时纠正讨论的方向,避免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偏离了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贯穿于问题的选择、引导讨论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好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保证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
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实际的、难度要适中的,可适当结合学科和临床的前沿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接近现实的真实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发现和使用适当学习资源的能力。相反,太难、太复杂或太简单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设计PBL问题时,注意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由PBL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充分考虑整体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注意使各个问题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如专业概念、原理等)能多次地相互衔接和交叉重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PBL教学中要告知学生PBL教学的具体含义以及学习模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分工解决问题,避免孤军奋战或是某一位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缄默不语的情况发生,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每小组由8~15人组成,通过讨论确立组长和组内分工,从教师处获得PBL案例后,根据案例制订学习计划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并做记录。
首先根据案例由小组自行初步查阅资料后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质量进行补充、修改,最终确定问题。学生在归纳出需要知道的有关问题后,利用检索工具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参考书及文献等,指导教师则应予以一定的帮助,如怎样使用检索工具,哪些文献可参考等,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过程。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工,查阅教科书与图书馆、网络相关文献,书写个人学习日志,将结果统一整理交到小组长处,由小组长进行归纳记录。学生小组集体对问题做初步讨论、分析与回答,写成初步报告。
课堂讨论在学生进行充分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及小组交流以后开展,由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并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病例,鼓励不同意见与思维。最后教师就学生争论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最终获得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做出单元总结,使其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完成相关病例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在课程活动结束时,再指定下一课题,并将新的课题分配到各小组中去,给出新的临床病理解剖案例,进行又一轮的PBL学习。
PBL的特点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因而,PBL模式的考核不同于传统模式,可根据每次讨论会上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复习资料、书面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考查。我们采用的是个人学习日志占20%、小组讨论记录占10%、小组学习记录占20%,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占50%的考查方法,对小组内每一位学生进行PBL的学习评分。总的医学课程结束后,在经典的“笔试+实验”考试基础上,将PBL的学习评分加入,既通过客观性试卷考试评估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这种分散的PBL和最终的综合考试、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能更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能够促进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为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PBL模式的考核较为科学,将PBL评分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相结合,科学地判断了PBL的教学绩效,与课程的进行形成了良性循环。
[1]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3-74.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