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与思维模式

2012-03-19 01:38梅,郑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整体观念配穴腧穴

黄 梅,郑 斐

(1.陇南市卫生学校,甘肃 武都 746000;2.陇南市郑斐针灸专科门诊,甘肃 武都 746000)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石。其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遵循中医的基本精神,其思维模式是中医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包括针灸专业医生在内,总是有意无意地将针灸与中医其他各科分开,给人造成针灸独立于中医的错觉。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务必始终不离中医的基本精神,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恒动观是针灸的基本精神

《素问·疏五过论》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构成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运用中医诊法,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某阶段的证候,为辨证;进而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具体治疗方法,实施治疗即为论治;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保持对疾病的运动变化的认识,并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即是恒动观。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针灸是中医医疗体系中的一部分,针灸治病同样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并辨证施治的。

2 理、法、方、穴、术是针灸学的思维模式

针灸是中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所以针灸与中医方药的运用基本相同,只不过所采用的施治形式不同而已。针灸通过对经络和腧穴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与药物内服外用的形式不同。但基本精神和思维模式毫无二致。从收集患者资料、分析辨证、确立原则、处方订制及最后的施治操作,针灸始终遵循中医学的思维模式:理、法、方、药(穴)、术。

2.1 理——以脏腑阴阳辨证为基础,突出经络辨证

理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解释。中医对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首先源于对自身生理的认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及气血津液理论构成中医生理的主要内容。由此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作出归纳总结,各有特色。在临床过程中,常多法并用,互为补充。

针灸因以刺激经络腧穴为具体形式,经络理论自然成为主体。《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经脉有其各自的循行路线和病候特点。每一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部位所过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及与其所络属的脏腑病证两方面。经脉病候辨证与辨证归经是针灸临证特有的辨证方法。

《灵枢·卫气》所言:“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针灸临证之时,应多种辨证方法并举,突出经络辨证,探究疾病原因,明确疾病性质,辨识疾病部位,为进一步确立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2.2 法——确立符合中医精神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法是针对病机确立的治则和治法。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临证亦应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谨守此三大原则,并指导针灸处方配穴,确定具体操作方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又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据此归纳,常有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等5种[1]。其中的泻法包括中医内科所说的发汗解表、通泄脏腑、理气祛痰、活血化瘀,消导积滞等;调法既不同于单纯和解少阳,又不等同于泻法或是补法,而泛指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失和的方法。详尽说来,针灸的治法又与中医其他各科大同小异。然而针灸的这些治则与方法必须依靠组方配穴、具体操作方法和治疗手段来完成。

例如,《灵枢·口问》曰“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指出人体下部正气虚衰,就会发生下肢痿弱无力发冷,心中闷乱不适。治疗方法是针刺外踝下的申脉穴,用补法并要留针[2]。

2.3 方——选择适合腧穴组成合理处方

针灸处方是根据辨证后确立的治疗原则,选取某条或某几条经络的适当腧穴,进行合理配伍,并进一步选择适宜的刺灸方法所组成的。针灸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一张完整的针灸处方应该包括穴位、每个穴位的操作手法、治疗时间和疗程等内容,并完全体现自己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穴位选择是否精确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应在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穴位选择[3]。选穴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根据腧穴的特性和治疗作用确定。主要有近部取穴法、远部取穴法、随证取穴法等。配穴方法则是在选穴原则指导下将穴位进行有效合理配伍,尽可能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等。这如同中药处方一样,君臣佐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和药性,增强疗效。即所谓“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人体腧穴与药物的相似之处在于每个穴位都有其特性和不同的治疗作用。但穴位与药物存在很大区别。穴位的本质是脏腑气血功能的体现,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们的治疗作用可因不同配伍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可因不同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的效应,如“伤寒无汗,泻合谷补复溜,若汗多不止,补合谷泻复溜”。

正是穴位与中药的差异决定了针灸处方与中药处方的区别。针灸处方中的穴位连同穴位上的操作手法同等重要,而且两者都必须切合病机。

处方中穴位也有主次区别。主要穴位来自经络辨证,临床往往取某条或某几条经脉的腧穴为主,针对主要病机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临床上同时又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一些腧穴,以增强主穴的疗效,或解决兼病兼证。

针灸处方中的时间与疗程,是根据治疗需要作出的。有因疾病特点选择具体治疗时间,安排疗程的,也有依据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学说选择特殊治疗时间的。

处方具体体现治疗思想,并验证辨证是否准确。所以,科学合理的处方是获得针灸疗效的关键。

2.4 穴、术——准确定取穴位以精湛技艺实现治疗目的

这里的穴是穴位的定取,术指具体的刺灸手法操作。针灸与中医其他各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针灸的实践性,最终必须以针灸医生的基本技能来实现其疗效。准确的辨证,合理妥当的处方,加上精湛的针灸技艺才能保证针灸疗效。

虽然针灸中有“离穴不离经”的说法,但腧穴既是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体现着脏腑气血的功能,又是病候反应点和施术的具体部位。正是腧穴这种特有的生命征象体现了经络理论,所以准确定位腧穴是针灸操作的必要前提。腧穴的具体位置在各代的医籍中多有变更,现在以国家标准为主。穴位定位的方法很多。其中骨度分寸取穴法适合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最能体现中医因人而异的特色,对不同个体的不同部位腧穴均能准确定位,是取穴的主要方法。

手法操作直接关系疗效。一张精妙得当的针灸处方,因操作者不同,疗效可能迥然不同。但手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经验累积,要求医生本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以真正实现治疗愿望,获得疗效。笔者认为,在某种层面上讲,针灸是一门艺术。其辨证论治如同棋艺,要靠头脑运思;针灸操作如同书法、绘画,要靠手下的技巧[4],其疗效几乎不可重复。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基本精神,按照理、法、方、穴、术的思维模式,最终以医生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疗效。医生必须在不断学习中医理论和经典的基础上,严格规范训练,并善于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最大限度体现针灸神奇的疗效。

[1]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张善忱,张登部,史兰华.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蔡玉颖,刘保延,刘志顺.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J].中国针灸,2009,29(10):841-843.

[4]王雪苔.雪台针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整体观念配穴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