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隐性评价意义的语篇发生研究*

2012-03-19 07:01王天华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隐性手段语篇

王天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适用语言学的提出,①旨在解决(潜在的)语言消费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适用语篇分析(ADA)成为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新闻语篇中,新闻报道为了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常常将修辞手段和意识形态隐藏起来,形成一种隐性的、动态的评价模式,巧妙地引导读者接受作者的价值定位。如何正确地解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和读者定位成为适用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新闻语篇是一种价值负载的、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并潜在影响读者世界观和信仰的语篇。而在读者的价值和信仰系统“自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修辞手段是评价。(王天华2010:i)目前,语言学界对评价的研究热潮有增无减,其中,马丁的评价理论影响力最大。评价理论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创建和发展的(张滟2008),它可以概括为关于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的词汇系统网络。在新闻语篇中,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则,需要新闻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隐性评价手段常常要依赖语境,需要分析者采取动态的方法,这是一般评价系统所忽略的。本文以此为重点,着眼于新闻语篇的整体语篇语境,从阶段(stage)和进程(phase)入手,通过评价语义元关系(metarelations)分析新闻语篇的“评价渠”(groove)和语篇价值,探讨评价手段是如何在语篇语境的影响下,间接地建构评价意义和动态地定位读者。

2 评价的语篇发生视角

对评价采取动态的方法需要从语篇发生(logogenetic)的角度进行分析。Halliday和Matthiessen从时间维度阐释语义生成过程,提出三个观察视角:一是种系演进视角,即语言符号系统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二是个体发展视角,即语言系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展;三是语篇发生视角,即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具体运用。(Halliday&Matthiessen 2008:17)三者相辅相成:系统为语篇提供资源,语篇丰富系统资源;种系共有的系统为个体语言发展提供环境;个体的语言使用也推进系统的演进。(杨忠2010)Coffin和O’Halloran认为,从语篇发生的角度可以研究评价的动态语境意义,即语篇的评价意义随着语篇的展开得到的动态建构。(Coffin&O’Halloran 2006:84)

3 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手段

根据P.R.White的观点,隐性评价主要指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间接表达,即“去除即时的语境,组成表达式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带有态度意义”。(White 2006:39)隐性评价手段主要依靠语境,属于“语义变化受限小、态度意义不饱和”表达。(White 2004:2f)总体来说,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手段主要有唤起、激发等。(王天华2010:88)

唤起(evocation)主要是通过纯粹的信息内容来唤起读者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反应,例如:

① George W.Bush delivered his inaugural speech as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who collected 537,00 fewer votes than his opponent.

在例①中,没有任何一个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或评价意义,只是在陈述事实,但这个句子却能引起读者的负面情感反应,这是完全依靠读者来作出的评价。汉语也有这样的例子:

②他每年去看他九十岁的老父亲一次。

例②也是一个事实的描述,但却能引起读者的价值评判。根据P.R.White的观点,事实内容的评价效果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价值观念,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定位作出评判,而语篇的客观性最大。(White 2004:102)

激发(provocation)是一种主要的新闻语篇隐性评价手段,主要包括作者的主观成分,但表达式本身没有明显的正面或负面的感情意义,只是推动读者作出对人或事的价值判断,起着“触发器”的作用。例如:

③虽然他的父亲已经90岁了,他一年只去看他一次。

和例②相比,例③中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但却包含作者或说话人主观参与的成分,出现了如“虽然”和“只”等态度触发器去推动读者对“他”作出否定判断:“这样的儿子自私而不负责任”。虽然没有明确的态度表达,但“虽然”,“只”的使用表明主人公的做法是超出常规和预期的。这是由读者和语篇共同作出的评价结果。

强化(intensification)作为另一种激发手段,也是新闻语篇重要的隐性评价手段,它主要为激发读者作出间接判断创造条件,例如:

④THOUSANDS of migrants will be waved into Britain by officials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n invasion by new EU citizens.(数以万计的移民在英国政府官员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以新欧盟居民的身份涌入英国。)

例④中没有出现任何对英国政府官员不称职的直接判断,也没有给他们带上“无能”或“组织不善”的标签,但是“毫无准备”作为间接的态度表达,促使读者对政府官员作出无能或不称职的否定判断。尤其在前文“数以万计”的强化作用下,加强了评价的语力。根据Martin和White的观点,强化作为一种加强手段,可以使评价韵律像水纹一样波及到语篇的其它部分,使评价的语境化得到突显。(Martin&White 2005:24)

此外,新闻语篇还使用比喻、反预期等激发手段作为和显性评价相对立的间接手段,实施作者隐性的评价策略,动态地定位读者。

4 语境中的动态评价

在新闻语篇中,无论是唤起手段还是激发手段都是依赖语境的,因为语篇中的评价意义是韵律性的。在语篇中,带有显性或隐性态度的前后文能够充当一种重要的手段,帮助和引导读者作出价值定位的解读。如“学生”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在“你没有必要去认识他,他只是文学院的一名学生。”这样的语境中,“学生”带有负面的评价意义。根据Bednarek的观点,评价的语境化分析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对评价的解析须要考虑它所在的语篇语境。她指出,“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我们目前似乎仍然知之甚少,评价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评价中,语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Bednarek 2006:211)Coffin和O’Halloren认为,“不能假定一个价值判断或态度评价词在所有的语境中都具有相同的意义”。(Coffin&O’Halloren 2006:33)评价的动态性决定了它的韵律性,这对考察评价意义可变性是很重要的。根据Halliday的观点,人际意义是呈韵律性实现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贯穿整个语篇。(Halliday 1994)Lemke把价值的韵律性称为“传播”。他认为功能上单一的评价在小句、句群和整个语篇中传播,和文中其它的评价意义相重叠、相呼应。(Lemke 1998)这种语篇评价意义的多重实现在语篇中表现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转换和互相加强,从而构成整体语篇的语篇价值和态度定位。

5 新闻语篇中态度的语篇发展

态度的语篇发生视角研究可以考察语篇的评价意义是如何随着语篇的展开得到动态积累和建构,是一种充分考虑语境的动态评价研究。在语篇中,建构态度价值的语言资源通过语篇中更高一级的意义体,即“元关系”来联盟读者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元关系是语篇语义形式,主要通过评价资源的相互关联和相互运作得到建构,形成一种评价渠,引导读者动态地解读语篇。我们选取了CBS 2007年11月的一则网上新闻,在这则新闻中,我们着眼于新闻语篇的整体语篇语境,探讨评价手段是如何在语篇语境的影响下,间接地建构评价意义元关系,从而动态地定位读者。在具体分析中,我们主要通过评价目标、评价手段和评价负载(正面或负面评价)对语篇中的评价资源进行阐释和分析。同时兼顾语篇评价渠的发展,即评价语义元关系通过阶段和进程的推进发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这里“阶段”主要指语篇的功能段落,阶段又包括“进程”,进程也叫相位。“当语篇从一个经验范围转向另一个经验范围,从一种语气转向另一种语气,从一种评价形式转向另一种评价形式就会产生进程的改变。”(Martin&White 2005:210)本则语篇通过“进程”和“阶段”的发展主要建构了4种语义元关系:确认(阶段之间通过相似评价手段产生语义证同)、对比(阶段之间通过相反的评价手段产生语义对立)、改变(阶段之间通过突变的评价手段产生语义改变)和引用评价(通过引用来表达情感和观点)。这些语义元关系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形成语篇评价渠,动态地引导读者接受语篇的价值定位,即对印度妻子的同情和对英国丈夫的谴责以及对发生事件的评判。语篇价值在韵律性展开的评价意义中得到建构,具体分析如下。

此则新闻的标题为:Tragic Last Resort for UK’s Asian Wives(英国亚裔妻子们的不归地),它通过显性评价词tragic和激发隐性评价手段last resort对居住于本地区的英籍亚裔妻子们作出了感情评价。标题是全文的总领,为全文评价意义的发展作出铺垫。全文按照评价语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进程。语篇的第一阶段:(1)The Asian subcontinent of Southall lies in just west of London where Indian music wails from loudspeakers,and the stores and street-side stands sell saris,gold bangles,exotic produce and very sweet cakes.(2)The aromas coming from Indian restaurants fill the air.Visitors mostly see,smell and hear Hindi,Punjabi and Urdu.在第一阶段中,作者对Southall这个地区的生活环境给予了很高的正面评价。这一阶段包括两个进程,进程(1)的评价目标为Southall地区,作者使用最客观的评价手段,即通过信息内容唤起和显性评价词exotic,sweet的互相呼应,描写了这一地区繁荣欢乐的气氛,评价负载为正面评价。在进程(2)中,作者又通过显性评价词aromas和强化的隐性评价手段mostly表达了对restaurants正面的评价态度,让读者感到英国的印度籍妻子们生活的英国社区表面上是繁荣和祥和的。进程(2)是对进程(1)的语义确认,作者建构的是一种正面的评价渠,读者读到此处是感觉不到任何悲惨或引起任何负面的反应。但在新闻的第二阶段,作者使用了一个反预期的激发词“但是……”使评价语义发生了陡然的转变。阶段二包括两个自然段,共3个进程:(1)But something else is going on behind many of the closed doors:A growing number women—mostly Hindu and Sikh Indians— are suffering in silence.(2)There’s a stretch of track near Southall where express trains roar past at 100 miles an hour.It is where a third of all suicides-by-train occur in Britain,and many of those who kill themselves here are Indian women who feel it’s the only way out.(3)In 2006,eighty Southall women threw themselves in front of trains.The most publicized case was that of a young woman who took her two children to the Southall station,telling staff she was going to show them the“fast trains.”she used one to kill them all.“Asian women’s suicide is linked to abuse within their families,”the advocacy group Southall Black Sisters says.这个阶段的负面评价负载和上一阶段的正面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使用“反预期”激发、强化等隐性评价手段使语篇评价意义发生动态的改变,评价渠从正面评价转向负面评价。在第一阶段正面评价的铺垫下,读者被突兀地带到负面态度的表达中,使读者对英国的印度籍妻子们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在进程(1)中,作者使用了a growing number,mostly等强化词语和显性评价词suffer,同开头的反预期词but互相呼应,形成一种负面评价渠。在阶段(2)中,作者主要使用It is where a third of all suicides-by-train occur in Britain的信息内容唤起手段、词汇 many的强化手段和 who feel it’s the only way out的比喻激发手段等隐性评价,描述了这一地区的火车轨道和卧轨自杀的英国的印度籍妻子们。自进程(2)开始建构的是一种语义元关系的转变,即从对英国的印度籍妻子们的遭遇转向对火车轨道的语义描述。在进程(3)中,作者通过threw themselves in front of trains的唤起手段、激发词instead、强化词most,abuse和引用等隐性评价手段对进程(2)进行语义“确认”,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真正的评价态度。在最后一个阶段中,作者转向了对英国丈夫的负面形象建构:U.K.-based Indian journalist Sanjay Suri writes that victims are often well-educated women from India who were married off to men living in Britain who don’t have the sam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And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constant friction.Suri explains that when brides arrive in Britain,they“are trapped into domestic slavery,suffering abuse with no one to help them.”He says“a death makes no difference,it just paves the way for more dowry for the family with the next marriage”.在这一阶段中,作者主要使用了显性评价词 victims,well-educated,abuse、激发手段 don’t,trapped,slavery,paves the way和“引用”等隐性评价,使读者对英国的印度籍妻子们的评价转向了对英国丈夫的否定评价,而“引用”评价手段使读者自然地接受作者的价值定位,同时也使作者的评价主观化减弱。

从新闻中的评价手段分布来看,使用大量的隐性评价手段符合新闻媒体的行业规范。作者通过评价手段建立的语篇语义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进程。三个阶段的语境评价资源互相交织,产生出不同的语义元关系。本则语篇通过“进程”和“阶段”的发展主要建构了4种语义元关系:确认,即“阶段”之间通过相似评价手段产生语义证同;对比,即“阶段”之间通过相反的评价手段产生语义对立;改变,即“阶段”之间通过突变的评价手段产生语义变化;引用,即通过“引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根据王天华的观点,同情主要通过语义确认和语义对比来建构,而道德判断主要通过语义改变和引用语义元关系得到建构。(王天华2010:174)语篇中这些语义元关系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形成语篇评价渠,动态地引导读者接受语篇的价值定位,即对印度籍妻子们的同情和对英国丈夫的谴责以及对发生事件的评判。语篇价值也随之在韵律性展开的评价意义中得到动态的建构,评价的语境得到凸显。

6 结束语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渗透着其作者的意识形态,每个语篇的生成都是作者主观选择的结果。新闻语篇是公开传播的、对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客观报道。(单胜江2011)新闻报道固然力求客观真实,但语言的选择必然受到其背后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约束,因此它也有很强的选择性。(徐国辉2010)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策略可以更好地表达媒体的观点和动态地定位读者。同时,从语篇发生视角进行的分析蕴含了对评价分析观点的转变:需要动态的方法。语境中的评价模式很好地揭示了评价的动态性和韵律性。

注释

①2006年3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Halliday所作的“研究意义: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报告。

单胜江.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6).

王天华.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与动态读者定位[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徐国辉.基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新闻报道对比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6).

杨 忠.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探析[Z].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大会发言,2010.

张 滟.态度评价:主体互联性劝说模式构建[J].外语学刊,2008(3).

Bednarek,M.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

Coffin,C.& O’Halloran,K.The Role of Appraisal and Corpora in Detecting Covert Evaluation[J].Functions of Language,2006(13).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Halliday,M.A.K.& Matthiesson,C.M.I.M.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 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U.K.:Cassell,1999.

Halliday,M.A.K.& 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Lemke,J.L.Resources for Attitudinal Meaning:Evaluative Orientations in Text Semantic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8(5).

Martin,J.R.&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

White,P.R.R.Subjectivity,Evaluation and Point of View in Media Discourse[A].In C.Coffin(ed.).Applying English Grammar:Functional and Corpus Approaches[C].London:Arnold,2004.

White,P.R.R.Evaluative Semantics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A New Frame Work for Analysis[A].In I.Lassen,J.Strunck & T.Vestergaard(eds.).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Ten critical Studie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

猜你喜欢
隐性手段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