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语法隐喻探讨*

2012-09-05 02:39林正军王克非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性关系表达式隐喻

林正军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1 引言

现有的语法隐喻研究大多只探讨同一种语言内部语言表达式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即同一种语言内部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尚未见有学者明确提出和解读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黄国文(2009)以及邓玉荣、曹志希(2010)讨论了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从句子层面探讨了源语一致式与译语隐喻式之间可能存在的语法隐喻关系。本文拟探讨跨语言语法隐喻之所以可能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跨语言语法隐喻理论、分析跨语言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探寻影响跨语言语法隐喻的因素。

2 跨语言语法隐喻

2.1 跨语言语法隐喻的理论基础

语义的普遍性和语言形式的差异性是导致跨语言语法隐喻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带有体验性和方向性,概念和意义基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又是基于人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Lakoff&Johnson 1999)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从而建构出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世界上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无论是生理结构还是他们所生存的世界都存在共性,人们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似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和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并通过人脑概念化为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这是人类语言之所以存在语义共性的渊源。

由于地域、文化、社会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民族或种族的语言对同一命题意义的表述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同是表达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英语中的语序是“SVO”,而日语是“SOV”.

离开语义的普遍性(即不同语言间的语义关联性),不同语言间的语言形式就不会有语义关联,不同语言之间就无法沟通和交流。离开不同语言间表达形式的差异性,世界上就不会有多种多样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会有跨语言间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语义的普遍性以及不同语言形式间的差异性是导致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

2.2 跨语言语法隐喻的理论构建

人们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总是从语义出发,词汇、语法是语义的体现形式。(Halliday 1985/1994)林正军、杨忠(2010)将语义层划分为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更好地解释了语法隐喻表达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既体现一定的共同意义,又体现不同意义,并论证了一致式和隐喻式所体现的不同表述意义之间的转喻性关系。现有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大多只探讨同一种语言内部语言表达式及其所体现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少有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隐喻现象。

我们认为跨语言间同样存在语法隐喻现象,跨语言间(如图1语言A和B之间)表达相同命题意义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即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如表述意义1、2和表述意义3、4之间存在转喻性语义关系。跨语言间表达相同命题意义的表达式,如一致式1、隐喻式1和一致式2、隐喻式2之间可能存在形式上的隐喻性关系(见图1),这种隐喻性关系是否存在取决于它们形式的差异性。跨语言语法隐喻理论可以概括为:跨语言间表达相同命题意义的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隐喻性关系,这些表达式所体现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表达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形式差异。

图1 跨语言语法隐喻

3 跨语言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

跨语言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包括:从源语(如图1中的语言A)的一致式到目的语(语言B)的一致式、从源语的一致式到目的语的隐喻式、从源语的隐喻式到目的语的一致式、从源语的隐喻式到目的语的隐喻式(见图1)。这种语法隐喻表达式的映射关系具有双向性,即既可以是从源语表达式到目的语表达式之间的映射,也可以相反。跨语言语法隐喻可能出现在词汇、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篇章等各个层面。三类语法隐喻(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存在于跨语言之间。(黄国文2009,邓玉荣 曹志希2010)

3.1 词汇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

词汇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通常为概念语法隐喻,有以下两种可能:(1)两种语言中表达同一命题意义所用词汇不同,表述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2)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需要其它词汇或表达式来填补,两种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别。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同一命题意义往往会用不同的词汇,汉语在表达“多”时喜欢用“百”,如“百尺竿头”、“百事不问”、“百无聊赖”、“百家姓”等等;而英语喜欢用thousand,如a thousand times easier than,in a thousand and one way,a thousand thanks for等等。(奚瑞森 1983)例①中的thousand和例②中的“百”的形式及所表达的数量并不一致,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两者都表达“数量大”这一相同的命题意义,两者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关系。

①A thousand words of hearsay are not worth a single glance at the reality.

②百闻不如一见。

由于不同语言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标准和精密度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数量及其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表达并不完全对等,一种语言中出现的词汇表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会出现空缺。但为了满足不同语言间的转换与翻译,就须要替代空缺词项的表达式,源语言中的表达式与目的语中替代空缺词项的表达式之间必存在语法隐喻性关系。这种现象在不同语言间比较普遍,如不同语言间的颜色词、亲属词、烹调词等词汇范畴并不对等,汉语中的“大姨妈”在英语中并没有对等词汇,用aunt并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思,如果硬译成mother’s elder sister,相对于汉语的“大姨妈”和英语的aunt而言都是隐喻式表达。

3.2 语法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

语法层面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的多少与不同语言间形态差异成正相关,即越是形态差异大的语言之间语法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越多,相反,越是形态差异小,这种现象就会越少。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和作为屈折性语言的英语形态差异较大,在语法表达式上的隐喻性关系较为突出,汉语多靠词汇的组合来表达意义,而英语往往可以通过屈折变化就能表达相当多的意义。这种差异表现在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等多个方面。如英语的books如果译成汉语的“书”或“许多书”都不是很确切。

词法层面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概念隐喻,句法层面的语法隐喻可以包括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不同语言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的句子的语序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可能存在概念或语篇语法隐喻关系。从句子的语序上来看,汉语或英语与日语之间存在天然的概念语法隐喻关系,如例③、⑤、⑥与例⑧。英语和汉语虽然都是SVO语言,但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的其它方面可能存在隐喻性关系,如汉语中的副词做状语修饰动词时通常放在动词的前边,而在英语中这种情况就相对灵活,如例③可以翻译成例⑤、⑥或⑦,例③和例⑥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性关系,而例④在汉语书面语中是不合语法的。通过对以下例句的主位-述位模式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例③、⑧与例⑦之间还存在跨语言语篇隐喻的关系,例③和⑧的主位都是主语,而例⑦的主位是状语。

③我非常喜欢英语。

④我喜欢英语非常。

⑤I very much like English.

⑥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⑦Very much I like English.

⑧私はたいへん英語が好きです。

同样,不同语言中履行相同人际功能所用的句子表述也会存在差异,如例⑨和例⑩同是表达向对方询问某事,例⑨的主位是一个小句,而例⑩的主位是动词短语,这两句之间既存在跨语言人际语法隐喻,又存在跨语言语篇语法隐喻的关系。

⑨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Dean’s Office is?

⑩请问系主任办公室在哪?

3.3 篇章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

不同语言间组织篇章或段落的结构和行文思路不尽相同,表达相同或相近语义的篇章或段落在结构和语序安排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篇章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既有概念语法隐喻的成分,也有语篇语法隐喻的成分,还会有人际隐喻的可能。概念语法隐喻强调相同或相近语义/功能的不同表达方式,语篇语法隐喻强调行文结构以及衔接与连贯,人际语法隐喻是否出现受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以英汉段落为例来探讨篇章层面的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段的语义和形式组合上存在很大差异,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重形合(hyporaxis);汉语形散(divergent),英语形聚(convergent),英语段落的信息中心句往往在句群的前面,而汉语在后面。例[11]中this gives me pleasure是整个小句群的信息中心,而按照汉语先因后果的思维习惯,英文段落翻译成汉语后信息中心“这使我感到愉快”放到了句子的后面。另外,表达相近语义的两个段落(小句群)的小句数量也并不等同,英文段落为一个句子(复杂小句),由5个小句构成;汉语段落包含3个完整的句子,8个小句。英语和汉语段落表达语义相近,而段落组织结构(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各异,英语段落的结构衔接度高于汉语段落,英汉段落之间存在语法隐喻性关系,包括跨语言概念隐喻和语篇隐喻。

[11]I can observe her,without her knowing,and this gives me pleasure,for it is as in a moving picture that I can note the grace of her gestures,whether she raises a glass of wine to her lips or turns with a remark to one of her neighbors or takes a cigarette from her case with those slender fingers.

我能在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仔细打量她。就象在电影里一样,她的优雅动作,不论是把一杯果酒举到唇边,侧头与邻座谈话,还是用那纤细的手指从烟盒里拿烟,我都可以看得真真切切。这使我感到愉快。(吴新祥李宏安1984)

4 跨语言语法隐喻的影响因素

4.1 语境因素

语境分为社会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跨语言语法隐喻主要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社会文化语境限制和影响不同语言对相同或相似情境语境的语言表达。自萨皮尔-沃夫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提出后,人们越来越认同社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和发展,人与外部世界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些带有特定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

从词汇生成的层面来看,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数量及其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表达并不完全对等,一种语言中出现的词汇表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出现空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了不同民族或种族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如汉语中的亲属词汇比英语中的更为丰富,主要是由于汉语语言深受礼教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把男方和女方的亲属、尊卑、长幼等分得清清楚楚。为了满足词汇不对等语言间的转换与翻译,须要替代空缺词项的表达式,源语言中的表达式与目的语中替代空缺词项的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性关系。

从语言发展的层面来看,不同语言中对相同命题的隐喻表达式往往不同,一种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常常找不到对等的语言表达式。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生产、生活,社会文化语境是语言的丰富来源,语言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写照,社会文化语境不仅影响语言词汇的产生,还影响语言词汇的发展。成语(包括谚语、习语、俗语和歇后语等)是语言中极为典型的隐喻表达式,其跨语言语法隐喻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表达相同或相近语义的成语表达式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了如指掌”(know sth.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火上浇油”(pour oil on the fire)、“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等,可以视为跨语言语法隐喻,即从汉语的隐喻式到英语的隐喻式或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一种语言中的表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等的隐喻表达,如例[12]源于早期的农业,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形式完全对等的表达式,翻译成汉语例[13]后,英汉表达式之间存在跨语言隐喻性关系,英语表达式为隐喻式,汉语表达式为一致式。同样,源于汉语社会文化语境的一些成语表达式在英语中也往往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式。成语多表达喻义,如果硬是按字面翻译,则往往词不达意。如例[14]翻译成例[15]会让不懂汉语的人莫名其妙,这样的翻译已割裂了表达式之间的语义联系,表达式之间不构成语法隐喻性关系。如果将例[14]翻译成例[16],那会失去汉语成语鲜明的形象比喻特色。例[14]与[16]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汉语是隐喻式表达,英语是一致式表达。

[12]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

[13]着手一项工作

[14]驴唇不对马嘴

[15]Donkeys’lips don’t match horses’jaws

[16]Incongruous;irrelevant;far-fetched

情境语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并受其限制和影响。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语境中,不同语言对相同或相似语义/功能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想象,不同语言中的问候语、告别语、寒暄语、恭维应答语等等都会带有本族语的社会文化色彩。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语用失误多为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当表达,多为母语表达的负迁移所致。在例[17]中,a是对致谢的汉语回答,b和c是对汉语答语的翻译,b虽然在字面意义上与a接近,但Never mind常用在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介意的场合,It’s our duty to do it比较生硬,很少用在英语的致谢答语中;c既符合情景语境,又符合社会文化语境。在该语境中,a和c两种表达之间存在跨语言人际隐喻关系。

[17]— 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

a—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b — Never mind.It’s our duty to do it.

c — Not at all.It’s my pleasure.

4.2 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

由于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的认知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命名上。汉语中的“电脑”、“汽车”,英语中用 computer,automobile,尽管这些词语指的是相同的事物,但从构词方式以及语义构建上来看,这些英汉语的对应词汇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性关系。汉语的“电脑”和“汽车”是偏正结构,通过用“电”对“脑”、“汽”对“车”的修饰限定构成新词汇,表达新事物;而英语是通过派生的方式构成新词汇,表达新事物。从语义构建层面来看,这两对英汉词语构建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电脑”和“汽车”是通过与“人脑”和“马车”的隐喻性类比构建出来的,而computer和automobile构建语义的着眼点却在物体的功能和特征上。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一点在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同语言组织句子结构的理据不尽相同。当复合句中两个动作存在时间关系时,汉语的时序象似性程度远远高于英语,如[18]在英语中既可表达为[19],也可表达为[20],但汉语不能表达为与[20]对应的[21]。从时序相似性来看,从[18]到[19]是汉语的一致式到英语的一致式,而[20]却是[18]的隐喻式表达。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汉英先民们对时序概念化的差异所致。在空间表达方面,汉语的空间表达严格遵循整体统辖部分的原则,先整体后部分,跟时间关系相一致,如“桌子的上面”,“桌子”是整体,“上面”是部分。英语则有两种选择,即整体-部分或部分-整体,如table’s top/top of the table,英语的这两种表达式都可以看作汉语表达式的隐喻式表达。英语的前一种形成通过名词的“格”来表达所述关系,这是汉语中没有的表达式,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语法层面的跨语言隐喻性关系;英语的后一种形式在语序上与汉语表达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性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也是大与小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地点和时间表达方式,汉语恪守由大到小,英语是由小到大(沈家煊1993),英语和汉语在地点和时间的表达上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性关系。

[18]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19]As soon as we finished the work,he came over.

[20]He came over as soon as we finished the work.

[21]他来了,我们工作一结束。

4.3 语言因素

除了社会文化语境和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外,语言系统间的不对称也往往会导致语法隐喻现象的发生。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与英语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性原则,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沈家煊1993)英语中形态和句法屈折变化所体现的语义在汉语中往往要通过词汇来表达,例[22]中的was crying是通过形态和结构的屈折变化来表达过去进行的动作,翻译成汉语例[23]以后,要靠词汇“一直”来表示进行体,过去时态在例[23]的语言层面上没有体现,而是通过上下文来表达。这种形态和结构表达上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的产生。

[22]The baby was crying,the crying suddenly stopped.

[23]婴儿一直在哭,这时突然不哭了。

英汉语话题的句法地位是不同的,Li和Thompson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把汉语归结为话题突出(topic prominent)语言,而英语为主语突出(subject prominent)语言。(Li&Thompson 1981)徐烈炯、刘丹青还提出汉语话题已经语法化,英语话题没有语法化,因此,英语句子必须具备主语,英语话题和主语多重合,如果话题和主语不重合,这样的句子就是一些标记性的句子,即我们所说的隐喻表达式。(徐烈炯刘丹青1998:278-279)而在汉语中,汉语主语不是非得具备的,而话题是必备的,话题和主语不重合的句子为非标记的句子(申小龙1995:171-174),即我们所说的一致式。这样,例[24]是英语中的一致表达式,例[25]是隐喻表达式;例[26]是汉语中的一致表达式,例[27]是隐喻表达式。从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表达式的差异上来看,例[25]与[26]、[27]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性关系,既有跨语言概念隐喻,又有跨语言语篇隐喻。

[24]We are very grateful for your help.

[25]Very grateful we are for your help.

[26]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

[27]我们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

5 结束语

跨语言间存在语法隐喻现象,即跨语言语法隐喻。不同民族或种族的语言之间存在语义的普遍性和语言形式的差异性,这是我们构建跨语言语法隐喻理论的基础。跨语言语法隐喻理论可以定义为:跨语言间的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相关,都表达同一个命题意义,语义之间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跨语言的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形式差异,形式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即隐喻性关系。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存在于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各个层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不同语言间的社会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们之间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语言自身的差异造成的。我们构建跨语言语法隐喻理论旨在从形式和语义两方面更好地解读不同语言间的异同,为语言间的对比与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邓玉荣曹志希.英汉互译中的一致式与隐喻式[J].外语学刊,2010(6).

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

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与转级向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吴新祥李宏安.等值翻译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3).

奚瑞森.翻译的概念等值[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1).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Li,C.N.& S.A.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猜你喜欢
性关系表达式隐喻
任意熵纠缠平方的单配性关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混合核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活的隐喻》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英国:性和性关系教育成必修课程
捡尸体
不与男友发生关系他就要分手怎么办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