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平
(宿州卫生学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固定资产是国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规模、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多年来学校固定资产的科学化管理问题,一直未能被重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日益复杂,管理难度逐渐增大。所以新形势下,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学校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管理,而且基本上不考虑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学校的上层管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强调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的购置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成本,也无须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相对容易。因而,导致职工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这也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不被重视,职工头脑中受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不少学校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所以在管理上也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管理的“两张皮”。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之间、各科室之间,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上职责不明确,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和控制,有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量增减的水平上,管理手段依旧只是账面登记。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学校监管乏力、管理滞后,设备重复购置,并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甚至可能滋生腐败现象。
有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财产购置不入库、领拨无手续、报废不处理、长期不清查,账实不符,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校未及时对各部门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出及时整理,所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相当数量的资产游离于账外。如学校的课桌、板凳只有购进记录,而管理人员并不清楚全校课桌、板凳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清楚课桌、板凳的分布和使用情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入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成本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了成本费用核算严重失真。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成本核算项目,使得学校在管理政策中的成本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并予以重视。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上下一致、左右协调”的管理体系,从组织上得以保证,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落到实处,实现系统化管理。学校应有一名校长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领导工作;各部门要有一名负责人分管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领导工作;学校的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综合计划和经济监督工作;财产主管部门负责具体计划、设备供应、技术管理和设备效益的管理工作;各具体使用单位要有专人负责保管、维护和使用效益的管理工作。学校应实行固定资产经济管理责任制,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实现学校固定资产统一管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个别可以用于经营的学校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科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实现学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体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制度,只有将管理效益与管理者本身的经济利益挂钩,才能把固定资产管理搞好。
财政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依照执行。”第八章资产管理第三十二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大批同类财产,如课桌椅、图书、树木等均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单价超过起点,但属于易碎品、易损品、设备中的备件,如化学玻璃器皿、汽车轮胎、打印机墨盒等,可不做固定资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按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土地、房屋及构筑物:包括办公用房、科学实验用房、文化教育用房、医疗卫生用房、体育用房等。
(2)通用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办公设备、车辆、图书档案设备、机械设备(如锅炉、电梯)、电气设备(如发电机、烹调电器、饮水器、热水器)、无线电和卫星导航设备(如GPS)、通信设备(如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电影设备(如普通电视设备、摄像机)、仪器仪表(如分析天平及专用天平)等。
(3)专用设备:包括化学药品和中药专用设备、医疗设备(如手术器械、医用电子生理参数检测仪、医用光学仪器、医用X线设备、临床检验设备、药房设备、手术急救设备、口腔科设备及技工室器具、病房护理及医院通用设备、消毒灭菌设备、防疫设备、防护卫生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教学专用仪器、文艺设备、体育设备等)。
(4)文物及陈列品:包括标本(如动物标本、人体标本、人体病理标本、医药标本)、模型(如生物模型、人体模型、人体病理模型)等。
(5)图书、档案:包括普通图书、电子图书、普通期刊、电子期刊、视听资料、档案(如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
(6)家具、装具及动植物:包括家具用具(如床类、桌类、椅凳类、沙发类、柜类)、被服装具、特种用途动物(如实验用动物)、特种用途植物(如名贵树木、名贵花卉)等。
标准采用4 层7 位数字代码表示,第1 位表示门类,第2、3位表示大类,第4、5 位表示中类,第6、7 位表示小类。例如,第三大类“专用设备”里面再详细划分为“医疗设备”中类及“手术器械”小类。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将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6 类:房屋和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高等学校应根据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准确的计价、严格的出入库手续、科学的账簿核算和严密的内控制度都是关键环节。
2.2.1 固定资产的计价 凡新建房屋在竣工验收后,应按其决算价值计价;凡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应按原始发票、调拨单的实际购入价、调拨价计价;凡自制加工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出的自制加工成本计价;对国内、外捐赠的固定资产,由接收单位合理作价入账。
2.2.2 固定资产的增减手续 固定资产的增加,必须办理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手续,由财产主管部门按原始发票或自制固定资产的成本计算单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单”,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凭此入账;对固定资产的验收必须认真及时。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主管部门应同使用部门共同验收签章。根据订货合同和发票内容验质验量,如发现型号规格不符,质量、数量不符或残缺短少等问题,应立即通知财务部门办理拒付手续。对验收不负责任造成的经济损失,学校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固定资产的领用,必须办理固定资产的出库手续、填写“固定资产出库单”,经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签章后,保管人员凭签章单据发放物资,登记固定资产在库在用细账及固定资产使用卡片,做到领发双方责任明确、手续完备;固定资产的调拨,必须办理固定资产的调拨手续。财产主管部门为了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有权根据使用情况统一调剂、调配。而学校内部所有在用固定资产,应做到物尽其用,以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固定资产的报废,应办理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对于年久失修或其他原因失去使用价值的,经论证需报废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论证意见,在主管部门呈报“固定资产报废报告单”,经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做报废处理。对于大型贵重的固定资产,需经学校专门机构进行鉴定,待完备报废手续后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理。财产主管部门应定期向财务报送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报表,并以此核对账目,达到“账账相符”的目的。
2.2.3 固定资产的账簿设置及控制关系 固定资产的账簿设置,应由财务部门、使用单位分别设置。财务部门应设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按大类设置金额分类明细账,主管部门应分别按固定资产的在库、在用情况设置固定资产库存分类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在用分类明细账。使用单位设固定资产使用卡片,各类账簿、卡片之间要有严密的控制关系。总账控制明细账,明细账控制使用卡片,并加强各类账簿、卡片的核对制度,努力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固定资产要想管的好,必须要严格科学的制度加以保证。
2.3.1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新建、购入、自制都应该本着节约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制度。新增固定资产,应先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部门需要的轻重缓急及主管部门的资金状况向财务部门编报下年度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财务部门应综合平衡全校各部门的计划,向学校领导编报预算,经学校领导共同讨论并批准后,方可执行。对于大型精密仪器,主管部门应事先组织专家对安装条件、配套能力、资金来源、技术力量、利用率情况等进行综合论证,经批准后方可组织购置。财务部门应严格把关,不办理无预算、无计划、无资金来源的固定资产增加手续,严防重复购置造成的浪费。
2.3.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随着固定资产的不断使用、损耗,其价值也在不断降低。另外,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断在新增报废,各使用单位之间的调拨使其固定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固定资产的丢失、损坏、遗漏也会经常发生。因此,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对于保护财产安全、减少积压、防止浪费、提高利用率都是十分必要的。
财产主管部门、使用部门每年至少要对所管所用的财产清查盘点一次。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考虑到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我们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门,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账目不符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并与账簿、卡片核对,努力做到“物相符”,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要建立报废毁损与处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学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学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2.3.3 建立健全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制度 对于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要有专人负责使用保管,并建立技术档案。应注明设备购置时间、启用日期、使用年限、厂家、功能、功率、使用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等。实行使用责任制,办理使用交接手续,定期维修、检查,以保证财产的正常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达到节约的目的。
2.3.4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制度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管用结合”的原则,各科室负责人负责对本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并实行管理责任制。具体使用人员对每台新进仪器设备,要严格按照数据库管理要求,认真填写设备验收单,妥善保管固定资产设备卡片,及时将校内资产标牌粘贴在仪器设备的醒目位置。每年核对一次,确保“账、卡、物”三者相符,做到账目清楚、卡片存放有序。固定资产的增添、转让、租借、变卖、调拨、报废、丢失等变动,必须按照有关制度到学校设备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及时进行“账、卡”调整,确保“账、卡”相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固定资产购置、调入、调出、借用、报损、报废等各种凭证、单据要妥善保管,按年装订成册,装入档案,不得丢失和销毁。使用单位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工作,应经常对其进行擦洗、校验、维修等工作,以确保其应有的性能和精度,使管理的固定资产处于完好状态。严禁擅自拆卸和改造固定资产,严禁擅自变卖或出租学校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的人员,应按丢失、损坏赔偿制度赔偿。管理人员有变动时,应由使用单位负责人重新确定新的资产管理员,办理财产移交手续。未办理移交手续的管理员,不得同意其调离。
2.3.5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奖惩制度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也要实行经济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管理与管理者的经济利益挂钩;对于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过程中作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失职、不负责任、违犯操作规程使学校财产受到损坏或丢失的个人,应查明事实,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罚。
强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贯穿于学校上下的系统工程,也是需要学校领导重视的关键所在。只有领导重视、上下一致,才能不断地追求对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重视对国家财产——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把学校固定资产当作自家的财产一样,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把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长期为学校发展服务,这也是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
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实现固定资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实时了解全校或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现状。同时应实现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达到资源信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