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调查

2012-03-13 00:36陈敏珍浙江东阳市红十字会医院3221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院感护理部针头

陈敏珍 (浙江东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322100)

在临床上,各种注射、输液、配药、采血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由此引起的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其中最常见且威胁大的疾病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为此,我院对56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56名临床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6岁,平均29岁。科室主要分布于妇产科、内科、外科、门诊输液室等。学历最低中专,最高为本科。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上述期间我院发生的针刺伤情况。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10年5月由院感科对全体调查对象集中讲解调查问卷的填写方法、要求,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后收回。共20余项相关问题,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①护士基本情况;②针刺伤情况;③针刺伤发生环节;④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情况;⑤操作时戴手套情况;⑥针刺伤后处理情况,有无报告及跟踪检验;⑦针刺伤培训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对每一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数据输入电脑,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出问卷56份,收回56份,回收率100%,填写均合格。科室分布:妇产科11名(19.6%),内科、外科、手外科各10名(各17.9%),门诊输液室8名(14.3%),手术室7名(12.5%);年龄:<30岁32名(57.1%),30~40岁19名(33.9%),40岁以上5名(8.9%);职称:护士29名(51.8%),护师15名(26.8%),主管护师11名(19.6%),副主任护师1名(1.8%);学历:中专14名(25.0%),大专27名(48.2%),本科15名(26.8%)。

2.2 针刺伤情况 56名护士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共发生针刺伤364次,平均6.5次/人,其中38名(67.9%)被污染针头刺伤;刺伤次数:≤3次15名(26.8%),3次以上41名(73.2%),其中刺伤4~10次38名,>10次3名。

2.3 针刺伤发生环节 处理针头167次(45.9%),包括重套针帽、分离针头、收废弃针、清洗器械等情况,拔针112次(30.8%),配药操作58次(15.9%),静脉注射18次(4.9%),肌内注射6次(1.6%),抽血3次(0.8%)。

2.4 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情况 每次回套1名(1.8%),经常回套17名(30.4%),偶尔回套31名(55.4%),不回套7名(12.5%)。单手回套21名(37.5%),双手回套27名(48.2%),手法不确定8名(14.3%)。

2.5 进行有潜在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时戴手套情况 每次都戴1名(1.8%),经常戴7名(12.5%),偶尔戴36名(64.3%),不戴12名(21.4%)。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嫌麻烦、节约成本或忘记戴。

2.6 针刺伤后处理及向上级报告情况 按医院下发的针刺伤处理流程处理34名(60.7%),22名(39.3%)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到位或忘记处理。发生针刺伤后仅18名(32.1%)向护士长、护理部、院感科报告,38名(67.9%)没报告。

2.7 针刺伤培训及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情况(表 1) 56名护士均参加了院内组织的针刺伤培训。由表1可见,护士对“标准预防措施”和“针刺伤的预防”认知方面,“知道”所占比例分别为30.4%和28.6%;对“针刺伤处理流程”认知,“知道”者所占比例仅为64.3%。总体上,临床护士虽参加了针刺伤培训,但对针刺伤防护认知的程度不够。

表1 56名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情况 [名(%)]

3 讨论

3.1 加强针刺伤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3.1.1 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小组 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防保科人员组成,明确职责。

3.1.2 制定针刺伤管理制度 ①标准预防: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对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者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1.4%的临床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偶尔戴手套者占64.3%;不戴手套的原因为操作不方便、嫌麻烦等,说明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研究表明,定期的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发生[3]。因此,要加强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②早期规范处理伤口: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局部伤口处理,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或流动水大量冲洗,再用75%酒精或0.5%碘附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调查显示,按针刺伤处理流程处理者占60.7%。③及时报告,填写登记表:虽然医院已下发了职业暴露管理文件,各科室也有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但在本次调查中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向上级报告率仅占32.1%,说明许多护士仍存在侥幸心理,这也暴露了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快速处理伤口后,要在最短时间内报告院感科,如实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进行随访。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者立即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由专职人员进行危害评估,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

3.1.3 规范操作行为 制定各项操作规范化流程,并进行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临床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调查中发现,处理针头时被刺伤是本院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占45.9%。调查显示,操作后不回套针帽者仅占12.5%,经常回套者占30.4%,而通过双手回套针帽者占48.2%。

3.1.4 加强监督管理 护理部、院感科、护士长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指出不合理的操作行为,指导临床护士加以纠正,并持续质量改进。

3.2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56名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100%,平均6.5次/人,刺伤3次以上者占73.2%,67.9%的护士曾被污染针头刺伤,提示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胡斌莲等[1]报道,护士被利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医师,约占80%以上。因此,院感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护士进行专门职业安全培训,护理部及临床科室每年将对护士职业安全培训列入业务学习计划中并组织考试。调查结果显示,56名临床护士虽都参加了针刺伤培训,但对刺伤防护认知的程度不够。因此,院感科、护理部、科室要不断加强临床护士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切实提高其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

3.3 心理干预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可能有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尤其是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因此,管理者应积极关心伤者,及时采取预防补救措施,做好心理疏导,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3.4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临床护士配备不足、工作负荷重、工作紧张、心情烦躁等可能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纳入医保等诸多惠民政策的实施,基层医院住院人数在不断增加,工作量加大,而护士相对短缺,致使护理工作更为忙碌,节奏紧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易发生针刺伤。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1] 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2] 何艳文,许艳花,张翠芹,等.循证护理在护理人员针刺伤干预措施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3):207-208.

[3]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7.

猜你喜欢
院感护理部针头
护理部干事工作压力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效果及评价研究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感进化控论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