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征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宜昌 443002)
CFG桩(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专门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的建筑新技术。CFG桩复合地基(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s and Composite Foundation)通过褥垫层与基础连接,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基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潜能,因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CFG桩复合地基以其坚固耐用、稳定性强、技术先进、成本较低、施工速度快等优越性引起了工程界人士的关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2]。
本工程为项城市某小区高层住宅楼工程,拟建建筑物工程概况见表1。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建筑场地原为农田,距周围建筑物较远,周围环境对施工没有影响,四周临路,交通便利,适宜建设。
表1 拟建建筑物工程一览表
拟建场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本区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为降水渗入补给,排泄水的方式主要为蒸发和人工开采。
实测孔内稳定水位埋深距自然地面2.30 m~2.50 m,属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下部地层中的地下水具有相对承压性质,地下水流向由北向东南,受区域地下水动态影响及季节变化控制,场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变幅1.50 m左右。
据搜集资料,场地土渗透系数2.00×10-6cm/s~2.00× 10-3cm/s,一般单井涌水量25 m3/hm~30 m3/hm,单位涌水量2.0 m3/hm~3.0 m3/hm。
场区在勘探深度30 m范围内均为第四系冲洪积地层,根据钻探取芯、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综合分析,该场地地层在钻探深度内共划分为4层,地层及相关参数见表2。
表2 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通过对地基持力层强度的验算,可得拟建建筑物高度为6层,7层的可以采用天然地基,选择①号土层为地基持力层,上部结构适当采取措施,防止不均匀沉降。拟建建筑物高度为11层的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即10号,11号,15号,16号,考虑到本场地岩土工程特性、埋藏条件及以上诸多因素,选择CFG桩复合地基方案为地基处理方案,且CFG桩复合地基法在本地区已有工程经验可借鉴等优势,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主要确定桩长l,桩径d,置换率m,桩间距s,桩身强度、褥垫层厚度及材料6个设计参数[3]。
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拟建建筑特点,并由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可知:第②层粉质粘土、第③层粉砂、第④层粉土,承载力较强,可作持力层。以9号孔揭露的底层情况为依据,根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以及当地经验确定第③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以表2中四组不同的复合地基设计参数进行计算,可初步确定不同方案中的基本设计参数,并由此计算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修正后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3,且单桩竖向承载力为325 kN,桩体材料强度可取为C20。
表3 不同方案的设计参数
由于基底平均压力Pk=215 kPa,且根据工程经验,以上四种方案的计算都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因此从综合角度考虑可得当桩间距s=4d=1.6 m,采用正方形布桩时,就可以满足建筑承载力要求,故选择方案二作为CFG复合地基设计参数,且按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选取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计算,平均沉降量均小于规范要求值200 mm,地基变形允许值满足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第5.3.4条要求。
根据以上方案比较并结合勘察结果及经验,本工程场地内CFG桩采用正方形布桩形式,面积置换率为0.049,总桩数为1 162根。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中,通过在基础与桩、桩间土之间设置褥垫层,调整桩土间的相对变形,从而使桩土共同工作[5]。因而,褥垫层技术是CFG桩复合地基的一个核心技术,复合地基的许多技术都与褥垫层有关[6]。本设计根据实际工程经验,考虑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褥垫层厚度取10 cm~30 cm为宜,对于本工程选取15 cm,褥垫层材料模量在70 MPa~100 MPa之间为优,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等,粒径不宜大于30 mm。
本工程为项城市某小区高层住宅楼CFG桩地基设计,是在天然地基不满足建筑物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主要对10号,11号,15号,16号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了处理。首先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初步设计了地基处理参数的四种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了四种方案下的地基承载力,综合分析比较后,最终选取了正方形布桩,桩间距s=4.0d,并对这一方案的沉降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本文实际工程计算证明,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并且有很大的可调性,地基变形也得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傅景辉,宋二祥.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0,21(4):335-339.
[2] 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高均昭,宋 扬,袁凌云.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工程应用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4):31-35.
[4]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5] 李天祺,王宁伟,周太全.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三维弹塑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39(2):47-50.
[6] 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