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把握学校发展取向,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2012-02-22 09:45:48钟隆安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规律内涵办学

钟隆安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 武平 364300)

当前,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所学校外延扩张已不可取,内涵提升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求发展、提高竞争力,成为时下众多学校特别是校长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我认为,在教育竞争态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关于学校的发展问题必须深度思考以下两个要点。

思考一: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是什么?

从当前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是缺乏深度思考的,或者在认识上是相对模糊的,至少是不甚明确的。因此,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学校办学目标变了一个又一个,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学校办学随着领导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办学目标与追求缺乏连贯性,学校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没有连续性,学校的发展始终处于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状态,甚至常常处于“瞎折腾”的低级状态,长此以往,学生、教师、学校都承受不起,更谈不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要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在办学的取向上进行理性思考,摆脱浮躁,树立战略思维,形成长远眼光。那么,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是什么?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其本质上就是强调按教育规律办学。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不断证明,学校办学不是由个人意志左右的,不可以狂热与冲动,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当前,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口头上、文件中强调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在行动上、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办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功利性十分明显,如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者形同虚设,应付检查,或者干脆“驱逐”出课程计划,致使带有强力意志、具有“刚性”的省颁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又如,高中新课程要求“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还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再如,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把本应生动活泼的德育演变成“空洞说教”,把“春风化雨”“和风细雨”的德育演绎成“暴风骤雨”式的“学生管理”,甚至变成“综合治理”、“惩罚教育”。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一些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长此以往,后果十分严重,不但影响此类学校的长远发展,削弱学校的生存竞争力,而且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此类学校办学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之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之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办学要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于谁”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不是迎合于个别领导的政治需要,更不是服务于某种社会团体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学校办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负责。

当前,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甚至连基本的师生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极不信任、很不满意。如把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严重摧残青少年学生的稚嫩心灵及其家长的尊严;片面推行“优生”教育,践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没有让所有在校学生都得到发展。又如,一些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出发,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生成为学习、考试的“机器”,学生的成绩、表现成为教师获取功利的“筹码”,教师只关心学生的今天,不关注学生的明天。再如,有的学校缺乏服务意识,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师生难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一些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战略思维,教育质量每况愈下,距离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长此以往,此类学校将失去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学校发展将步履维艰,失去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此类学校办学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之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所学校明确了办学的正确取向以后,就必须正确定位学校办学的目标追求,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思考二: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推进学校持续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更是校长工作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绩效的体现,寻求学校发展始终是校长们十分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可是,校长如何才能真正推动学校发展?我认为,要真正推动学校发展,必须在上述办学的正确取向指导下,准确定位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

如何描述、评价一所学校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将直接对学校的真正发展起导向作用。在现实中,校长在谈论学校发展时,提得较多的往往是学生数量、校园面积、设施设备、引以为自豪的高级或特级教师数量、考试升学率、师生竞赛获奖人数等,让人感觉到,校长似乎更关注数量、硬件、外延的发展。诚然,这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而且往往是更引人注目的标志。但是,若想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关注学校软件、内涵的发展,即质的内在结构的发展。

与“学校外延发展”相对应的是“学校内涵发展”。那么,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呢?我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至少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一所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定位学校办学目标,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思考“学校内涵发展”。

1.正确理解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出路。承前所述,正确的办学思想来自于办学的正确取向。考虑学校的办学思想,首先应该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服从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从学校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形势出发,综合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发展等。比如,我校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出发,提出了“五园”建设的办学目标,即:“文化圣园、学习乐园、数字校园、生态花园、和谐校园”,由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准确,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时下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有的学校办学思想陈旧、僵化、停滞不前;有的学校为了有内涵,努力整理或标志自己的办学思想,这种办学思想不属于自己,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或者人云亦云的办学思想;有的学校甚至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即说的办学思想与做的办学思想不一致,这些倾向都是应该纠正的。

2.有效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内在素质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改善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等都是必需的,并且应该努力去做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上述层次上,未免就是表面的、肤浅的,充其量仅仅重视了教师队伍的外延发展,教师队伍的内在素质难以得到真正提高。我认为,更深层次的是,学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教师队伍的发展:(1)学校是否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了解教师发展需要的专门知识和工具。(2)学校是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机会。教师发展是需要机会的,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是服务教师、开发教师的集中体现。教师发展的机会不仅包括进修、交流和得到指导的机会(提高),展示、晋升的机会(成功),还包括基本的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文化氛围的保证。(3)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发展。学校是学生发展的地方,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教师发展需要机会,同时也需要鼓励。教师有不同的类型:有擅长讲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有擅长管理的管理型教师……对不同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鼓励措施。在鼓励教师发展中,学校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比如,长期以来,我校在“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研制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来了解教师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己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等,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创设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实践证明,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归属感。

3.真正实现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甚至可以成为学校弥足珍贵的一张“名片”。时下,许多学校都提出了“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思想,并且实实在在地办出了一些特色,如体育特色、科技特色、艺术特色等,逐渐改变了“千校一面”的状况,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把特色办学简单理解为求新求异,其真正内容没有实质性的特色,让人有“贴标签”的感觉,或者把特色办成了满足大众的口味,把办特色变成了“赶时髦”,或者相反,把办特色理解成“做冷门”,所有这些都使得办学特色失去了教育性。学校特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不能为了追求市场效应或显示功绩而牺牲学生的发展,背离学校特色的教育性。定位学校特色一方面要从学校之间横向比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另一方面更需要从历史的纵向作思考,把握学校特色与学校传统的关系、与学校本土资源的关系等,学校特色不是“贴标签”那么简单的事情,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的潜能的发现和资源开发的过程。比如,我校校园内有一座面积100多亩的绿色葱郁的“后山”,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历史积淀,把“劳动技术教育”办成学校特色,而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做得很好、很有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把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上述三个要素有机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学校发展的内涵就会显得丰富而鲜活,办学的目标就会显得明确而具体,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升华,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因此获得了强大的动力。

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的最高阶段。

当前,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办学的内外环境迥然不同,但是,无论处在上述哪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学校,都必须认真思考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问题,而且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必须作出正确的回答、毫不含糊。同时,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在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指导下,立足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学校的科学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师生上下团结一心,永不言弃、永不懈怠、永不停滞。若此,处在“第一发展阶段”的学校必能攀岩而上,进入到“第二发展阶段”;处在“第二发展阶段”的学校定能拾级而上,进入到“第三发展阶段”,走出学校发展的一条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规律内涵办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