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西体育之争的文化思考

2012-02-15 17:56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武术民族

徐 华

1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缘起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与近代中国社会所处的境遇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冲突起着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尽管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并没有明确地指向体育,但其中多少包含了对体育文化性质、功能及其价值的重新认识。虽然,体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文化系统,但在这种思潮的整体影响下,体育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文化保守举动,发生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体育事件:如1915年的“国粹派”与“反国粹派”之争、1923年的收回体育领导权的斗争、1932年的“土洋体育”之争、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文化热”,以及在2006年7月举办的“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通过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文化宣言(讨论稿)》等。

虽然这些体育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年代,事件的背景也各异,但这些体育事件的发起者均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上,均能体现出中西体育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以及试图回答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出路问题,或者说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和试图回答中国体育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梳理体育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演进过程以及理论价值等问题,对于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般地说,文化保守主义是不相统属的异质文化系统发生冲突和交融时才会发生的文化现象。或者说,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1]。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共时与历时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的态势与格局,以及中国发生的与之相适应的新变化,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础和背景。

自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强力叩关,迫使中国打开国门之后,中国就被痛苦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历史”的轨道,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凭借其军事和经济的强势而长驱直入,大有‘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全面进击下,节节败下阵来,以至于完全丧失了抵御的能力”[2]。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开始丧失,自我身份开始裂散,文化自卑感和落后感相伴而生。“为了使民族文化心理获得平衡,为了重新寻找本位文化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的主导位置,中国知识分子从自己的民族利益出发,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反省”[3]。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这种逻辑中演变出来的。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端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以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4]为标志,已经定下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到了90年代,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是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努力结合。他们认为中国仅仅是在经济—技术等器物层面不如西方而已,“中国的道德与伦理等精神传统,完全可以与西方一较高下,甚至应该成为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核心价值”[5]。

在这种文化逻辑的指引下,中国自20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史上,相继发生过“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90年代“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以及21世纪以来的“读经热”、“国学热”;出现过三份很有分量与影响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宣言:1935年王新命、陶希圣等10位教授联名签署的《中国本位文化宣言》;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五人提议,发表的《甲申文化宣言》。及至今日,以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为代表的学者,因讲述传统经典而成为全民的文化偶像,北京奥运会梦幻般的开幕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地展示,中韩民间关于传统文化符号的争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化保守主义无论在国家意识层面,还是在草根民间,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直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即幻想用本土文化来抵挡西方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汹涌潮流,从民族的文化传统来提取诊治现代性之病态的良方。文化民族主义过于突出其中的政治意识因素,而没有注意到文化保守主义所要回答的是文化观问题。具体到近代以来的中国,“其核心就在于面对西方文化而重新估价中国文化的价值,面对全球性现代化进程而重新估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6]。与之相反的是,这些文化民族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张扬的根本落脚点,“往往并不在文化,而是在国家,准确地说就是作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如何铸就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从一产生以来,就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化民族主义,承载文化民族主义的主体不是文化,而是国家”[7]。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不断地膨胀,我们希望向世界输出的不再是初级的物质层面的“中国制造”,而是文化传统与精神文明层面的“中国创造”。

3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西体育之争

中西体育文化之争历史已久,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争论实质上是对近代以来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影响下中国体育文化失衡态势的一种有力纠正,也是近代以来梳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脉络的一条重要线索。在中国体育的发展史上,体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受到文化思潮的影响。从体育史的角度来看,中西体育之争是中西文化冲突与碰撞在体育界的回响,具有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

3.1 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意识

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兴起的并持续到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对弘扬和维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如缕不绝、代表人物代代相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始终处于外国列强侵略蹂躏的地位。换言之,民族危机及其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是文化保守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田沃土”[8]。于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何每当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文化民族主义也特别活跃,体育史上的一系列事件也不断地重复印证这一文化发展的规律。

——1904年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在对失败的反思中,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认为,日本的崛起应归于其国家的武士道,而中国固有的武术被忽视,岂不可惜?

——1911年初,又有人在《教育杂志》上载文:“中国之击剑、枪术、弓法、骑法等为最佳运动,”主张用作学校体操课的内容,“以代西式体操”[9]。

——1915年,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西方体育,也被不少人大力提倡宣扬。在这种形势下,原有的武术名家大为不悦,为了对抗西洋体育保存固有的传统武术,他们将武术称之为“国粹”加以保护。体育界开始出现“国粹派”与“反国粹派”之争。徐一冰先生曾著文:“各国之体操运动,必有各国之长,及其风俗习惯程度之不同,未必尽和于我国人也……”认为提倡体育“国性不可或忘,国情不可不知”[10]。在这场争论中,“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我国固有的体育形式,提出用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取代西方近代体育的主导地位,从而引发了新旧体育之争”[11]。

——1917年的中华新武术。“在上海和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校长会议及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决议‘推广新武术’,将‘新武术’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新武术”的宣言中说到:“考世界各国,武术体育运用,未有逾于我中华之武术者”[12]。特别是在1918年秋天,有关是否在全国学校中推广中华新武术的问题,曾在当时的国会中进行了反复的辩论,最后表决通过了“以《中华新武术》定为全国正式体操”[13]课程的决议,在法律上确定了中华新武术的地位。1919年4月16日《教育部关于采录体育咨询案办法咨》中,明确提出学校要“注重国技”,认为“夫一国之体育,必须具一国之精神。我国武术,实中华民族精神所寄,且种类颇富。其与生理原理相合者,务须选择加入,以为体育之基本”[14]。

——1923年国人收回体育领导权的斗争。在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负责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均由基督教青年会的洋人选派决定,葛雷出任领队,除足球外,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等项目成绩均不理想。加之日本人在获得总冠军之后,在报纸上嘲笑我们:“菲律宾由美国统治,由美国人领队不足为奇,而中华民国既属独立国家,何以亦用外国人领队,实为中国人之羞……”“尤其是当时中国代表队领队葛雷,在大会上用英语演说,引起旅日华侨不满而群情哗然,纷纷向中国代表团责问,同时国内舆论对此亦发表评论,要求应有国人自主的体育机构”[15]。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体育界的“体育救国”呼声持续高涨。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比赛,刘长春单刀赴会,先后在100m、200m的预赛中即被淘汰,折戟沉沙。消息传回国内,一时间舆论哗然。“时值正在紧张准备全国体育会议,以讨论‘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许多关心体育的人都想在会议召开前,表明自己的主张,对‘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施加影响”[16]。1932年7月,北平《世界日报》发表社论,呼吁体育改革,“须寓体育于劳动之中”,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土洋体育”之争。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了题为《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首先提出“应舍弃过去模仿西洋之运动竞赛,从此不惟不必参加世界阿林匹克,且应决然脱离远东阿林匹克”。接着又郑重指出“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中国人请安于做中国人,请自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17]。

可以说,在悲情主义笼罩的时代里,文化保守主义者力图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维护与弘扬,来证明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灿烂多姿的中国体育文明,并不比西方体育文明逊色,甚至在不少地方还优于他们,以此来激励国民的民族情感和对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正如史华慈指出的:“民族主义的荣耀与耻辱(他们本身并不具有保守性)是他们(指文化保守主义者——引者注)的主导动力,而其他保守主义因素则相对是次要的。他们的民族主义保守性来源于一种信仰,即只有从自己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中国才能生存和繁荣。——如果中国精神与自己的过去相脱离,它是不会赢得民族尊重的”[18]。

20世纪90年代,作为对80年代反传统、倡西化文化激进主义的一种纠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度兴起,国学热、读经热开始出现。到了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高调抬头,有人甚至把这一年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其主要标志是《甲申文化宣言》的发表。这种文化保守思潮在体育界的回响主要是民间、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呼声日益高涨。因为“在老百姓的心里,民族传统体育不只是一种体育活动,它还是民族精神的反映,是民族气节的集中表现”[19]。因此,无论是国家意识还是民间话语,都对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2006年我国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杂技与竞技”这一类中,有北京市申报的天桥中幡、抖空竹,有被国际足联承认的足球运动鼻祖的蹴鞠,有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武当武术,还有维吾尔族达瓦孜、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朝鲜族跳板和秋千、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等体育项目。

——2008年公布的510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一类中,包括天桥摔跤、沙力搏尔式摔跤、峨眉武术、红拳、形意拳、鹰爪翻子拳、马球、挠羊赛、叼羊、满族二贵摔跤等体育项目。

可以说,这些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从一些地方行为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行为的高度。

在体育理论界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许多体育专家、学者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如2007年5月26日在郑州召开的“武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就是体育学界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文化自觉。关于民族体育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进程及成果,目前主要有吕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王俊奇的《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对“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徐烈的《近代文化保守与激进主义思潮下武术发展之嬗变》等。尤其是吕立,第一次把“保守主义”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联系在一起,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可以说,文化保守主义在中西体育文化之争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是针对今日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中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缺失的偏向,认为只有回到传统体育思想资源中,才可能找到诊治的灵药,而民族传统体育自然成为首选。另一方面是反对西方体育文化扩张的文化保守主义,他们认为随着体育文化多样性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西方体育文化的形象也开始自我分裂,西方体育所代表的“现代性”与“科学性”不再是一个必须效仿的样板,而成为一种利用全球化和资本、技术的力量去到处摧毁本土体育文化,削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印记的罪魁祸首。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体育文化民族主义不走向排他性的极端民族主义,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2 具有强烈的文化焦虑意识

应该讲,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民族情绪在文化上的表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不断经受挑战与挤压后的一种反弹。而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表达与反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急于创造历史和被主流认同的焦虑感”[20]。从体育史的角度看,这种文化焦虑意识一方面来自历史的遗留,一方面来自现实的压力。当我们从农耕文明被迫滑入工业社会之后,这种体育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伴随着农业社会一起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当面对体育全球化潮流,作为中华民族原创性的中国体育文化,在与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时常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以至于今天我们在很多的场合,总是刻意去提及民族体育往日的成就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总是抱怨西方体育对民族体育的挤压。我们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里去抽取价值认同与思想资源,来凝聚社会共识,强化民族体育的自信。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21]。改革开放以后,当我们实质性地参与到奥林匹克并一次次地取得了金牌的突破后,我们早已消除了建国后体育在政治层面渴望被承认的焦虑感,代之的却是体育思想的匮乏而导致的文化焦虑。我们在运动场地、设施器械等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在经营管理、赛事运作等制度方面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但就是没有建立起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质。目前我们的体育思想与我国体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民族体育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极不相称的。“过去我们只接受西方体育符合中国政治需求的具象部分,近年又转向仅仅想满足经济的需求,使它长期脱离自己的文化本位,被当作工具使用,没有可以自己行走的腿”[22]。中国的体育在面对西方的时候,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主性,太过依赖西方体育的思想体系和话语方式。以至于“当我们发现存在着多种文化而不是一种文化,并且又最终承认这种文化的垄断时,——不论这种文化垄断是虚幻还是真实,我们都会为自己发现之幻灭而感到恐慌”[23]。

尤其当今的中国,在进行体育文化外交时,我们会常常感觉到一种价值上的空虚与焦虑。无论是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是以反西方体育来寻求中国体育差异性的现代激进主义,都或隐或现地存在这样一种焦虑。我们除了向西方国家展示一下舞龙舞狮、中国的武术,以及在奥运会上疯狂的夺金之外,似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方式,让西方人在真正意义上接受、欣赏现代中国体育所蕴含的价值观。从深层次来讲,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焦虑与无力,实际上是一种事关生存的文化紧张,一种试图寻求发展模式突破的文化焦虑。

很显然,无论是寻求西方体育文化的认可,还是追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主与自觉,都不可能在一种极度焦虑的心态下产生,更何况这种焦虑感始终伴随着自卑与自傲的复杂心境。而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否认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片面夸大西方体育中存在的诸如兴奋剂、种族歧视等问题,反而去更加肯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体育上的文化民族主义。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个重要的文化隐喻就是以极度自信的心态来表达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张,炫耀一个国家的文化元素。这种体育文化民族主义者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学术界包括体育界的一些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现代化大城市中的所谓的“学院派”,与乡土中国基本上是脱节的。“而中国文化的本源更多的是与乡土社会衔接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宗族文化、巫术文化、区域文化等才是构成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之网’”[24]。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人身在都市,而心在“乌托邦化”了的乡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的“身首异处”。

4 结语

“一切历史最终都是思想史,单纯的历史事件不会重演,但是人们在应对挑战与挫折时的反应,却可能遵循着类似的模式”[25]。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史,虽然许多凌乱的体育事件没有丝毫的逻辑联系,但将他们加以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线索,那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其中起着或明或暗的引导作用。文化保守主义对于体育界的西化倾向与激进倾向是一种有力的弥补,缓解了西方体育全球化渗透的速度,稳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底蕴。可以说,文化保守主义是丰富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动力之一,对于我们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需要注意到,由于文化保守主义自身所具有的文化逻辑,使得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中出现了文化焦虑的状况。

[1] 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J].河北学刊,2005(3).

[2]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2004.

[3]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 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J].河北学刊,2005(3).

[5] 唐小兵.知识分子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迷思[J].南风窗,2008(23).

[6] 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J].学术研究,2008(3).

[7]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熊晓正.传统的批判与批判的传统——略论本世纪初提倡民族传统体育的得失[J].体育文史,1987(2).

[9]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秉果.中国新武术与国粹主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5(2).

[11] 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 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3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3] 汤铭新.我国参加奥运沧桑史(上篇)[M].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印行,1999.

[14] 熊晓正,陈晋章,林登辕.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J].体育文史, 1997(4).

[15] 大公报[N].1932-08-07-1(2).

[16] 王俊奇.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8(2).

[17]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危机[N].江南时报,2006-08-06.

[18] 胡小明.体育休闲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9] 祁进玉.消费全球化与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29(7).

[20] 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