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钢琴伴奏课教学改革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教育课程

2012-02-15 14:50孙达天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钢琴伴奏高职

孙达天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181)

近年来,高职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界定,经历了多次转换和嬗变,最终的共识落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艺术院校也以其高等性、艺术性、职业性等属性特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别。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钢琴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以后,往往很难胜任工作。经过调查,他们的就业去向,包括琴行、培训中心、社区街道、企业团体、幼儿园等等。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大多不能让人满意,甚至有的还表现出根本无从下手。如根据节目要求的歌曲,进行“即兴编配”,一般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重新培训和实践锻炼,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纳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困难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和求职的自尊。乃至由此还引发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质疑和误解。其实,这样的“即兴编配”,恰恰正是这个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是近十几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笔者认为,它毕竟不是音乐学院,不是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的摇篮。现在,艺术教育如此普及,就是音乐学院也不可能再打包票,个个都能培养成“家”,还是把培养目标定位到了各类专门人才。高职艺术院校与音乐学院,本来已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如果音乐学院在人们心目中犹如“阳春白雪”,那么高职艺术院校似乎应该属于“下里巴人”。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高职艺术院校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群众文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音乐工作者为主的教育。具体到音乐类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应该扎根在以社区、乡镇、厂矿为主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就业,或以这类群众性的文艺团体为主要方式创业。但是,无论就业还是创业,他们都应该是“全能”的技能型人才,是面向和服务“群众文化”,特别是面向和服务“草根”一族群众文化的“全能”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必须瞄准人人能弹、能唱、能跳、能说、能示范、能伴奏、能组织团队、能创编节目的教学目标,为毕业生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高职艺术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之所以导致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课程设置,还在延续音乐学院的传统思路和内容,严重脱离了当前社会对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立足于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特点,加快建立以钢琴伴奏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一、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通过采用学生问卷和教师座谈的方式,作了下列调查分析。

学生问卷结果如下:

问题1:“你喜欢钢琴伴奏课吗?”

答案:a、喜欢。(92.6%)b、不喜欢。(7.4%)

问题2:“你认为钢琴伴奏在音乐专业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答案:a、比专业还重要。(2.1%)b、仅次于专业。(11.6%)c、跟其他课程差不多。(80%)d、不重要。(6.3%)

问题3:“你认为学好钢琴伴奏,对你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吗?”

答案:a、会有帮助。(86.3%)b、没有什么帮助。(6.3%)c、不知道。(7.4%)

问卷显示,在诸多的课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钢琴伴奏课的。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钢琴伴奏课可以为自己喜欢的歌曲配弹伴奏,边弹边唱。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钢琴伴奏课,会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时调查还显示,认为此课程比专业还重要的仅有2.1%,认为与其他课程差不多的学生却占80%,甚至还有6.3%的同学认为这门课并不重要。这一情况表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全能”的技能型人才。甚至还存在高职艺术院校是音乐学院普通本科的“压缩版”或“专科版”的误区。因此,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钢琴伴奏是他们就业、创业的一项很必要、且很综合的实用技能。当然,更难理解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应该是学生能否适应群众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在与担任钢琴伴奏课教师的访谈中,老师们虽然普遍认为钢琴伴奏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坚持认为钢琴课比钢琴伴奏课更重要,并认为钢琴课是钢琴专业的“主项”,理应放在第一位。不少老师还认为,由钢琴教师兼任钢琴伴奏课教学,就仿佛在搞“副业”。既然是“副业”永远会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甚至在相当一些老师眼里,学生在校期间弹些钢琴伴奏,尤其是对非“主流”歌曲的钢琴伴奏,势必影响“主项”的学习,就是不务正业。这些认识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很多教师尽管人已经“转行”到了高职艺术院校,可是教学并没有“转轨”到适应群众文化市场的需求上来。

二、创新的对策、措施及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艺术院校教师应摒弃多年形成的视钢琴伴奏课为“副科”的实现认识,尽快建立钢琴伴奏课的“主科”地位,任课教师应首先从自身开始转变观念,明确钢琴伴奏并非“伺候人”的专业,而是与其他“主项”同样值得尊重的课程。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茨,正是因为有了优美而丰富的伴奏背景,才有机会赢得辉煌。可见钢琴伴奏相对于独奏来说并非处于从属地位。即便是在这个意义上,钢琴伴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位置,也是不能低估的。著名的演奏大师如此重视钢琴伴奏,更何况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又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师更新观念,将教学重心逐步转移到钢琴伴奏课上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2.建设专业队伍

目前,从各高职艺术院校开设钢琴伴奏课的情况来看,不仅钢琴伴奏课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比较低,而且师资的配备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师的非专业化问题,一直在影响着钢琴伴奏课的教学质量。所以,根据高职艺术院校的实际需求,加快建设一支专业的钢伴教师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于钢琴伴奏课的任课教师而言,专业化是指对钢琴伴奏的相关理论及知识、技能的高度整合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当前,钢琴伴奏课教师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即不能清晰讲述、伴奏编配、即兴伴奏。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的钢琴“功底”低下,而是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在开设钢琴伴奏课之初,就没有及时明确或强调教师的专业化。通过调查、访谈,老师们一致认为,钢琴伴奏课之所以不同于钢琴课,是因为教师的素质要“全与杂”,而非“精和专”。也就是说,钢琴伴奏课教师应该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较宽的专业知识、较活的综合能力及较广的文化学识。现在担任钢琴伴奏课的教师,由于基本来自音乐学院,“出身”钢琴专业,所以往往“精和专”是他们的长项。但是,他们的“精和专”却在教学中,难以应对钢琴伴奏课“全与杂”的要求。再加上,这些年的管理工作,既缺乏专门的任课标准,更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钢琴伴奏课教师队伍素质不够理想,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便进一步凸显出来。实践证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出了问题,“主体”就难落实。如果不去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肯定不能培养出具备钢琴伴奏综合能力的学生。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切实加强对钢琴伴奏课教师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该涵盖钢琴原谱伴奏(例如:民族器乐原谱伴奏,打击乐原谱伴奏,美声及民歌原谱伴奏,管弦乐原谱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例如:民族歌曲即兴伴奏,爵士乐曲即兴伴奏,流行歌曲即兴伴奏,经典老歌即兴伴奏)、舞蹈伴奏(古典舞伴奏,民族舞伴奏,芭蕾舞伴奏)、幼儿歌曲伴奏、自弹自唱、合唱与指挥、节目采编等方面,使这支现岗教师队伍尽快适应钢琴伴奏课的教学要求。

3.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课程,为钢琴伴奏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课时,同样是大面积提高学生钢琴伴奏水平的基本保证。具体办法是开设钢琴伴奏课的课时增加至两学年,并使之制度化。目前,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喧宾夺主”的倾向。钢琴课设置过多,或以钢琴课代替钢琴伴奏课。而专门的钢琴伴奏课则设置过少。据不完全统计,多数院校开设一个学年,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一年半。有的院校还把钢琴伴奏课列入了选修课的范围,加大了课程的随意性。上述安排既更失去了教学时间的保证机制,也弱化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总之,对于学生在今后就业、创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琴伴奏课来说,课时安排过少,学生的实践能力便得不到足够的开发和锻炼,伴奏配弹水平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的都是新情况、新要求,必然缩手缩脚,不知所措。因此,构建以伴奏为主干,以钢琴课、舞蹈课、声乐课、表演课、创编课、市场营销课、音乐史、戏曲发展史、音乐欣赏、乐理视唱课、地方戏曲课为辅的课程体系,明确钢琴伴奏课程的地位,合理设置课程,提供充足课时,是高职艺术院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钢琴伴奏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伴奏编配与即兴配弹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伴奏课教师,在教学中大多继续采取传统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相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问题。所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一方面是创新理论“大课”。理论“大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为了落实教学的共性要求。传统的理论“大课”都是以讲解为主,而且是按照既定教材演绎。对于理论“大课”的创新,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师生互动为主。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分为六步:首先,教师要为课程中的各知识点编写实例,并充分利用教室中的钢琴或电子钢琴等乐器进行范奏,使学生对理论形成听觉印象;第二,教师在各类和声、不同织体等问题的介绍中,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建立和加深印象;第三 ,教师在讲解范例的编配过程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行编配和声,并请他们在讨论、评议的基础上,阐述各自的编配成果。第四,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和声进行方案,并与学生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学生编配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理性思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和声的编配规律。第五,鼓励学生在已有和声框架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织体的选择,在组织他们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上台演奏展示自己的织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心理素质,又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最后,教师拿出自己的方案并与学生的成果进行整合,形成多种音型的组合方案。完整的编配方案出来以后,教师再进行示范演奏,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相关作业:将其在五线谱上记录下来,标明指法及踏板用法,并进行独立训练。显然,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际编配能力、配奏能力。

另一方面是创新技能“小课”。技能“小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为了加强学生个别训练。传统的技能“小课”,虽然也注重对学生个别练习的指导,但是还是停留在钢琴演奏的知识和技能层面。技能“小课”的创新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标、有计划的弹奏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同时又着力在即兴配弹的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此,要特别落实以下六个环节。第一,要精选练习教材。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程的度,或选择现行教材摘选改造,或结合演出需要进行创编,向学生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练习。当然,练习的种类要全面,并紧密结合群众文化的发展。第二,要丰富练习方式。这样,利于学生增加技能积累,促进融会贯通。如进行各调中的和弦练习,就可分为带旋律和不带旋律两种,结合多种伴奏型加强训练;第三,进行移调练习,侧重在实际应用中最多的上下大小二度的移调;第四,进行多种常用的和声套路练习,特别要强化五度循环进行、低音级进下行I—V6—vi—iii6—IV—I6—ii—V、低音三度跳进下行等方面的训练;第五,练习各调的不同类型的常用终止式,如V7—I、IV—V—I、K46—V7—I、I—I2—IV6—iv6—K46—V7—I等;练习各调常用的补充终止,如I—IV—I、I—iv—I、I—b VI—b VII—I等;最后,练习常用的和弦替代方式,如vi代替I、ii代替IV、iii代替V、bIII代替I等。这样进行大量的专门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演奏中信手拈来,还有助于他们通过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和创造。

其实,创新钢琴伴奏课教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门课程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因为,它为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教育开启以钢琴伴奏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建设,以至为整个高职艺术院校的课程改革,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具有方向性和操作性的改革策略——确定主干课程体系,使各专业形成独特的主干课程方式,保证高职办学定位,落实高职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的高职艺术院校正赶上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特别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产业化趋势已成定局。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乘势而上,着力培养大批“全能”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群众文化的事业中,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钢琴伴奏高职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