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红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骨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1〕。由于该肿瘤的浸润性,周围肌肉的鉴别很困难,为了达到彻底根治肿瘤的目的,所以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加术后组织插植放射治疗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10月收治了1例右髂骨韧带纤维瘤患者,在行组织插植放射治疗过程中对该患者进行了周到的护理,使患者放疗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患者女,28岁。2年前发现右下肢肿胀,但无发热、疼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行韧带样纤维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韧带样纤维瘤。半年后复发,中医治疗肿物无缩小,遂来我院就诊,经CT强化检查诊断为右髂骨软组织肿物,与周围肌肉血管分界不清。病理会诊为:韧带样纤维瘤。
患者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髂骨韧带样纤维瘤广泛切除,术中以1~1.5 cm间隔经皮平行置入放射源导管6根,缝合放射源导管于瘤床,缝合创面。术后第3天在我院放射治疗中心的模拟机下定位,观察术中置入的放射源导管的位置、距离和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制定组织插植放射治疗计划。用铱(Ir)192进行分次腔内近距离照射。照射计量为300CGY,每天2次,间隔6 h,疗程为5天,总照射计量为3000CGY。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施源管和伤口的护理及血象监测,患者未出现治疗中断,于10天后治愈出院。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对腔内放射治疗缺乏正确的知识,担心因为自己携带放射线而影响家人及以后的生活,而感到紧张害怕。放疗前为其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简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腔内放射治疗的相关知识、治疗中的配合,使患者增加占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使之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治疗计划〔2〕。
2.1.2 放射源置入前放射施源管的护理 腔内放射治疗应特别注意观察导管内是否有引流液,伤口是否有红肿、渗血的倾向。并且协助物理师做好施源管的长度测量。首先将患者伤口敷料打开,按照术中施源管埋放的顺序将施源管排放整齐,防止因施源管打折、扭曲而影响假源的置入。将施源管固定于伤口周围的皮肤,并用带刻度的假源测量施源管的长度。
2.2.1 患者体位 在治疗中患者的体位非常重要,以保证放射治疗计划和剂量实施的准确性。告知患者治疗要保持医生安排的体位。该患者在第一次治疗时,由于是术后第3天,体质较虚弱,摆位时尽量使患者在满足治疗要求的前提下,以最舒适的姿势接受治疗。在患肢下垫一枕,减轻不适感,降低癌性疲乏的程度。治疗过程中,技术员随时观察监视器中患者的体位是否有移动,如有变动要立即关机,重新纠正体位后再开机进行治疗。
2.2.2 放射源置入施源管中的护理 从监视器中密切观察导管,以保证每次放射源进入导管的通畅,准确实施医生、物理师的治疗计划。
2.3.1 施源管的护理 治疗结束后,将施源管盘好固定于伤口周围的皮肤,嘱患者回病房后尽量减少活动和搬动,如需翻身应让家属协助,以免引起施源管的打折、扭曲而影响下次的治疗。
2.3.2 皮肤和伤口的护理 皮肤反应是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照射源及照射部位的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重者必须停止治疗。该患者有伤口,皮肤护理尤为重要。除了常规的宣教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护理。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全棉宽松的内衣,因其可以减少对患肢的摩擦,伤口周围皮肤禁用肥皂等刺激性的物品擦拭,应用温水擦拭。每天静脉输入抗生素,仔细地观察照射部位的皮肤及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的情况。如果伤口有渗液,随时在无菌技术原则下,进行伤口换药。
2.3.3 血象的监测 治疗期间,放射药物易导致患者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这是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方可治疗。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象情况,有无发热,周身无力等症状。一般每周检查血常规1次。在治疗中和治疗后该患者的血象检查均正常。
骨韧带样纤维瘤术后组织插植放射治疗临床病例少,没有规范的护理常规可执行,患者术后即开始放射治疗,身体虚弱加之有伤口的存在,术后伤口处理、用药和每日的放射治疗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时间,如果护理方式不妥当,伤口处理不及时,极易造成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间断治疗。本病例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给予了及时恰当的护理,未发现伤口感染及其它并发症,顺利的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达到了预期效果。
〔1〕陈亚刚,彭玲玲,卢秋宁.右下颌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2):222-223
〔2〕郝晓屹,刘雪融,管德辉.肿瘤病人放射治疗后皮肤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