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望,杨 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和鲁昕副部长讲话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体系,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渗透在高职生思想道德培养中,“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和特性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劳动能力、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这是我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和参照对象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与思考。[3]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必然遵循这一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做人的工作”,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解释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人”的基本特点,研究和掌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明确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认识到对高职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关系。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其方向、目标、行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界定,来规范与调控高职生的思想行为,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内在的潜能,并把这种内在的潜能变成现实的全面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成长的方面,教育思想观念没有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更新,往往还囿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之中,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1)偏离了德育首位的办学宗旨。党和政府要求德育为先导或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各高职院校在执行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高职院校重教学,轻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良倾向较严重。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德育首位”的办学宗旨;(2)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从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过于看重思想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高职生家庭、社会的多样化的主体道德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活动,把学生物化,当作消极被动的客体,以致束缚和压制了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高职教育是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类型,主旨在于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往往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与就业的满意度,对于学生理想信念、诚实守信、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生活习惯等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不够重视。为迎合社会及学生家庭的喜好,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高职院校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上,而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在内的基础性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理论说教,从而忽视了“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高职生作为相对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部分专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因对思想道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模糊,缺乏坚定性,甚至潜意识认为,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把专业教学就行,而思想道德教育可有可无。这种思想认识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为完成任务了事,热情不高,未能对思想道德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效果不甚理想。同时,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在校内地位、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拉开了差距,使部分专职辅导员情绪感到自卑或失落,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1.树立服务意识。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服务功能,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宗旨,充分体现服务与关爱,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做到贴近个体,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入心、学习上关心、生活上贴心和帮扶后进生耐心的“四心”工作,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到人。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做人的工作”的系统工程,其基本任务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要位置,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摆正人的位置,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同时,应树立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是合作关系的理念,使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向互补,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坚持“三全”育人。即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和时代要求不断补充新的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纳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并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管理,德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重视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重视“两课”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能够解答现实提出的种种新问题,抓好“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形成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导,专兼结合,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控体系。坚持定期(如每两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按“五个一”(一名对象、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和一抓到底)的要求对重点人员进行帮教与管控,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杜绝在萌芽状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
3.抢占网络教育主阵地。紧紧围绕高职生思想教育教育的主题,力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创建校园绿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主页以及共青团思政博客等思想道德教育专题网站,建立院(校)长信箱、辅导员信箱或者QQ群、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开展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形式上有所创新。
1.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积极成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培植学生自我内心的道德良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要从关注学生外在的表现转向关注其内在心灵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
2.发挥教育者人格的力量。上行下效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复杂与繁琐的工作,而且是自律性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工作。试想如果教育者言谈高尚而行为卑鄙,其教育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而,不仅要求教育者说到,更要求能做到,言传身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我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潜质。
3.发挥楷模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道德之星”、“助人为乐之星”、“见义勇为之星”等评选活动,树立各个层次的典范,使其具有时代感召力与亲和力。并且,要利用校园网络、广播、院报和宣传橱窗等进行广泛教育,为学生的行为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使之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楷模与典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3-114.
[3]胡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J].求实,2003(7):56-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