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千里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之一,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生命线。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培养诚信品质和职业精神、树立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一批高端专门技能人才,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依据,职业素质应包含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内容,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展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能力本位为原则的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法更是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1]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导向教学,在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上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实践者,也是冷静的观察者,如火如荼的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1)专业知识基础薄弱。行为导向教学相比较其它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而这种工作能力往往是纯技术层面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大大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比例,倡导学生在教学任务实施前自学,基于学习热情和学习方法等众多方面的原因,高职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上严重欠缺,甚至有的学生抛出了“书本无用论”的腔调。技术的熟练对于高职学生毫无疑问是必须的,但专业知识基础却是职业发展最基本的东西,离开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储备,难以形成在技术层面的创造力,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失去了基石,使高职教学有了成为中职教育升级版的危险;[2](2)职业素质培养的片面性。这也是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职业技术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而在其它方面收获不大。必须指出,这里的片面性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造成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也不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导致的。一方面,社会浮躁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极具“功利性”,在“职业技术能力”这个“务实”的目标选项前,其它职业素质在很多学生看来并不是那么“有用”;另一方面,客观的教学条件限制了职业素质培养的“度”,行动导向教学最大功用的发挥必须基于高度仿真的教学情境,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教学课堂无法形成与工作情境的无缝对接,加之,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造成学生只能在职业技术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解决高职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问题,使其具备健康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全面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大爱精神”统领职业素质培育体系,以“大爱精神”为灵魂进行职业素质培育的顶层设计,构建职业素质培育新体系。
高职职业素质培育体系中的“大爱精神”体现为学生对科学理性的崇尚、对职业规范和道德的尊崇、对个体及家国命运的关注和担当,这种“爱”不仅是情感上的倾斜和趋赴,更是理性上的深刻认识和把握。[3]以“大爱精神”引领高职职业素质培育是极其必要的,“大爱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并应渗透到职业素质的每一个方面。
职业情感是人们对自身所从事职业深刻的稳定的情感趋赴,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对所学专业及未来所从事职业的深切的热爱和大爱。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兴趣,二是就业之需,兴趣和就业形势的易变性会造成学生对自我选择的怀疑,基于这两方面形成的职业情感必然是不稳定的,也无法形成对专业和职业深层次的热爱和坚守,缺乏了热爱与坚守的职业情感必将对职业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特殊体现,高职学生职业情感的培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在职业素质培育中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培育健康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必要之选。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人,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应成为职业素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4]职业无高低,分工有不同,每一个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每一个人通过奋斗都能在自身职业领域中取得成就。提倡以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核心的职业情感,解决了为谁学、为谁服务的问题,将学生对职业的思考放到一个更高更宽的领域中,脱离了兴趣易变的困扰和就业的功利性选择,更加容易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感。一个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人,一个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人,一个没有正确树立荣辱观的人,就不会有对职业的真爱,就不会对自己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充满激情,就不会有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的正确态度,这种人无法摆脱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必将跳不出自私自利的桎梏,其所持有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必然是狭隘的、功利的,无法形成对职业生命深层次的、持久的爱。
职业技术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职业素质培育的常规内容,是人们从事职业所必需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专业知识是提升专业技能的科学基础,专业技能的熟练和提升同时为专业知识的把握和拓展提供了实践土壤。这里重点讨论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了“必需、够用”的界定,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施行的是“2+1”教育教学模式,这为锻造专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什么是“必需、够用”?衡量“必需、够用”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并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背景下,人们对“必需、够用”标准的衡量理所当然地与就业挂上了钩,而忽视了就业只是职业发展的门槛这个客观事实,这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薄弱,甚至弱化了知识在职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诚然,学生在就业后仍需要、仍有时间去学习,但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单纯的技能本位思想会使学生盲目认为掌握操作技能就足够了,亦必然会使学生丧失了对科学理性的尊崇,最终无法形成对知识积累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可能养成知识学习的习惯,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惯性一旦形成,必然对其职业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即理论知识不仅是就业的基础,更是职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上的“必需、够用”应以职业发展需要为衡量标准,最起码应以阶段性职业发展为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带领学生领略科学理性的魅力,养成尊重知识与爱学习的习惯,在理实结合的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技术能力。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人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情操、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涵盖了职业对于社会应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性。如果说专业技能是就业创业之基,那么职业道德就是安身立命之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其中主要的角色是以职业身份出现的。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也属于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作为个体的社会化,必然是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同样,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须遵守特定职业领域的道德规则。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人一方面很难在本职领域中取得成就,另一方面会对就职单位甚至整个社会做出无益、有害的事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职业人才选拔标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大爱精神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职业对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认识到每一个人在职业工作中的社会担当,把对社会、对人民的大爱具体到职业岗位中去,在此基础上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以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并最终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职业发展能力是人们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所持的理念、精神和方法论,与职业技术能力相比,职业发展能力不是显现的,而是内含于职业者内部的非专业能力和潜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内容。认识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客观理性进行自我定位,科学设定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追求相和谐的人生目的和职业目标;学习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是关于如何学习特别是自学的理念和方法论,终身学习的理念与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适应职场、职位升迁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石;社会交往能力是人们进行有效快乐工作生活的能力,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的规定,社会交往能力是职业人个体作为社会人所必备的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有效进行团队合作的素质,也是和谐人际关系、培育健康心理和培养职场情商的有效工具;创新创造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研究新思想、新理论,产生新发明、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职业人竞争的核心筹码,也是提升学生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勇于怀疑、敢于创造的思维习惯和观念,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较职业素质的四个主要内容,不难发现,大爱精神的实质内涵和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爱精神提倡爱社会、爱国家、爱自己、爱他人,主张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利益相和谐,坚持对真善美的守护和对科学理性、创新创造的尊崇,大爱教育不仅是实现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以大爱精神引领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首先在顶层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有系统、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工作。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处于顶层的,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设计和规划,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也应该依托人才培养方案。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大爱精神”的价值理念。素质教育,以德为先,将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价值追求细化、明确到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中,目标明确才能有所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依托高职课程体系将以大爱精神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在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两个课程体系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3.设计职业素质教育计划。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学期,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工程。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所指,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既能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又具备长远发展能力的高职大学生,必然要求开放办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平台,开放性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选项。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高职专业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关于“必需、够用”的要求,决定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实训必须与企业一线的知识技术革新保持相对同步,否则,就会落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知识和技术的常新是增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2.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要形成常态的交流机制。学校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学习状况和质量信息,用人单位向学校提供工作标准和用人要求,并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请进来、走出去。要把企业一线的专家请进学校来,配备一批思想开放、技术前沿的兼职教师,还要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施行访问工程师制度,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中感悟企业文化,学习生产技术,保持知识和技术传承的时代性、现实性。
职业导航平台是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该平台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自学与辅导、专家答疑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组成,由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就业指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5]通过职业导航平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我,理性认识社会,准确把握自身条件与高质态就业和职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理念,解决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及学习的盲目性,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素质。
渗透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教学情境或教学内容为载体,将教育者的教学意图和目的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或“生活体验”的形式,向学生施加德育为主的全面职业素质教育影响。渗透教育坚持主体发展性原则,以其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学习体验的真实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以大爱精神引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育依靠教师的正面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职业素质的要求和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类校园活动中,渗透到校园管理服务中,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直接经验,即自己的实践;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观察模仿习得。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重要观察和模仿对象,教师的职业素质深刻影响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结果。高职教师队伍的一个常态是绝大多数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挂职交流和访问工程师等形式,提升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时刻保持对知识、技术的渴求,以高尚的师德为先导,不断加强自身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组织的作用,组织保障是提高高职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美国组织心理学大师埃德加·沙因在谈及组织的概念时指出了四个与组织不可分割的观点:协调、共同目标、分工和整合。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应充分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政治领导,形成思想上的统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分工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去抓,组织和协调各种力量和资源,将校内的各个部门联动起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应加强素质教育制度建设,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行动、考核以及奖惩落实到制度上去,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保障监督机制与激励奖惩制度。
高职院校环境建设是提高职业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美国教育家杜威非常重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教育者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给予受教育者真实的条件和环境。以大爱精神引领的高职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在学校环境上有所作为。这里讲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课堂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大环境。要加强“大爱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爱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大爱”教育;[6]要积极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教育者不提倡虚假丑恶的东西,但也不能回避现实,编造谎言,要让学生有真实的环境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生活体验中提升职业技能、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7-38.
[2]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72-73.
[3]刘富文.大爱育人——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宝金.浅议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3):337-341.
[5]刘天英.试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0):177-178.
[6]周玉清.我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