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惜春
高职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一片茫然。鉴于目前许多高职生缺乏自信的现实,培养与提高高职学生自信就越显重要与迫切,高职学生的自信问题应引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为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已占整个高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主体,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又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与大学本科生比较起来,他们没有那种自豪感、成就感和优越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以较低的高考分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在高中阶段,他们在学习方面往往存在“先天不足”或“营养不良”,各门功课发展不均衡。即使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也是由于高考失利才进入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的眼里,就读高职院校就意味着将来没出息,他们还没有进入学校学习就已经被人贴上了不成功的标签,他们往往是带着一种较强的自卑心理来到学校。[1]
个体自信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传统伦理道德及价值观体系、民族精神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自信的水平、来源及功能的实现。而价值观处于人格结构的高层次,它是指导人的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2]那么,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价值导向是怎样的呢?首先,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高职教育的职责是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社会普遍认为,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认为高职不过是扩大规模的中专学校,高职生就是原先的“落榜生”,等等。其次,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一方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投入少、见效快的文科专业重复设置,很多实践性教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录用的“高学历”倾向上。虽然这两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比前几年好,但其依然是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社会虽急需应用型技能人才,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很普遍。另外,从事技能操作的岗位大多数是在企业,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大,节假日无法保证,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低。他们认为高职虽然是大学,但却是末流的大学,毕业难以找到高收入、管理人的工作,在单位低人一等,没有前途,因而更缺少自信。
在我国,以高考为指南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参与选拔和竞争,当他们开始逐渐认识自我的时候,分数就成了评判他们自身价值的标准。外界的评价特别是对学习的评价就成为学生自信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成绩成了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砝码,学生为了分数而努力学习,教师和家长也以分数的高低来对学生实施奖罚。过分地强调和崇拜学习分数这一价值指标,使学生无法全面看待和认识自我价值。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中等以下水平的统招生,用现行高考的尺度衡量,他们不是优等生。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倍受失败的煎熬,因成绩不突出而长期被忽视和冷落,在学校里,他们是被批评、被忽视的对象,在家里,也很少得到家长的肯定和欣赏。这些学生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压抑、挫败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扭曲,对身边的一切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造成自我认可度差。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3]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2)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3)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高职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过程中,往往对自我的评价偏低,认为自己能力差,不聪明等等,怀疑自己,否定自己。[4]学生的这种认识和评价不仅仅是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家人、老师、朋友等他身边亲近的人的态度。首先,要让学生确立“我行”、“我能行”的观念,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的自信。教师应全面地关注学生、欣赏学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表扬、激励,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信心。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予以肯定,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每个人的职业可以有所不同,而作为有理性的生命个体,其价值、尊严、精神是同等的。高职教育是其他门类教育不能替代的,高职生虽然在原有评价机制下受过挫折,但只要选定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价值,科学树立人才观、素质观,传统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是能够在高职教育中变成自信并有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5]
成功能使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志向和人生价值。高职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几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需要通过很多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1)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突出实践性。高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课程难理解难消化,长此以往,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渐丧失自信心。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高职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根据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难易适当、适合他们的教材,在教学中,少一些理论,多一些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乐趣。(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慢慢地消化吸收。组织考试的难易应适当,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考试,体验成功,逐步恢复自信心。(3)提供舞台,发挥学生的特长。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6]高职生专业能力是自信力生成之本,综合素质是自信力发展之源。加强专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是增强高职生自信力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从而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针对高职教育的技术性突出、人文性薄弱的现状,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奋斗意识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保持积极向上的人文品性。[7]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对高职教育不利的评价,要转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消极评价,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也不断彰显,它的功能已逐渐泛化至各个领域。[8]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表明,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或作用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全面视角,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内,将会改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9]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应通过积极的方式缓冲、化解负面社会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教师的评价也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甚至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代言人,所以,高职教师的积极评价,可增强学生对负面影响的免疫力。教师应对学生更多的肯定与赞赏。教师的天职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去埋怨学生缺乏智慧,教育的义务是改善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去认定学生天生的素质差。因此,即使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高职教师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信任的态度去把帮助他们。当学生自信力发展受困时,主要应先从学校教育的不利、不足去分析,而不是从学生的不聪慧、不勤奋去思考。教师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应充满信心。[10]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和方法,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得更好。
[1]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兰州:西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论文,2006.
[2]王振宏.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3]马勇琼.“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4.
[4]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出大学版社,2006.
[5]林彰森.高职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
[6]勇健.高职生自信心浅析及教学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7]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8]周位彬.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职生自信心教育与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
[9]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10]马洪奎,李开弟.以能力工程、文明工程、文化工程为载体,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