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引领与加强内涵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研究

2012-01-29 03:20张美荣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课题课程体系

张美荣

(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北京100068)

高端引领与加强内涵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研究

张美荣

(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北京100068)

在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高端引领,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

高端引领;内涵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创新教育机制,提高育人效益,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而实施的重要计划。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力推进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是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学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我校被批准为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从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个良好时机,大胆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在建设示范校的过程中,坚持高端引领,加强内涵建设。

坚持高端引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端”是一个综合概念。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王通讯认为,所谓综合,是指高端人才并非专指科技人才,而是指多种类别的人才。具体说,高端人才包括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等等。作为学校,高端人才是指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对学校贡献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引领”是指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带动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高端引领指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过程中,切实将处在高端水平的各类人才作为重点和引擎力量,以此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校计划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校级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和青年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各层面的工作积极性。

每个重点建设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一定数量的教师作为青年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应是全校青年教师的楷模,在各项工作中起示范引领的作用。要采用“确定对象,定期培养”的原则,做到有目的,分阶段,稳定试点,逐步推开,接受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对青年骨干教师在科研立项、课题研究、进修学习、考察研讨等方面,学校实行倾斜政策,给予优先考虑。学校设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专门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学校组建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相应学科学习小组,采用“导师引领,集中研训、小组研讨、自我修炼”的培养方式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下厂实习享受满工作量待遇。

每个专业群要培养1名校级名师。为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及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保证和支撑,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发挥“名师”引领的示范带头作用。

每个专业群要在示范项目建设期内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为加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考核,遴选优秀、择优支持、促进竞争、提高水平,要将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推向北京市及国内专业建设前沿,并且使其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使专业整体水平处于同类学校前列。

在内涵发展的背景下,要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示范校建设和“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期,以学校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和青年骨干教师为引领,从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制度保障入手,精心谋划我校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高端引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是示范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校以主体专业、特色专业为引领,带动整个专业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在示范校建设的三个重点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以典型工作任务、过程、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主线,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项目、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协调发展;每个专业设置4门以上优质核心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在重点专业的带动下,进行整个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在开展改革的同时,要明确我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办学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校学习时间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保证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将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要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职业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中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制定。

三是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应以岗位需要和技能鉴定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关键是加强技能考核。在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方面,新课程体系要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应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基础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口试、操作考试及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四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教学可到企业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教学可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在重点专业的带动下,全校各个专业平台要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一体化。在重点专业中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的课程,要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要以课题为引领,使课题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和现实,提升办学品位。

首先,要以课题引领课程改革,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课题研究就谈不上科研,更谈不上兴校,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就很难体现。只有紧紧抓住示范校建设的机会,通过专家引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高效优质地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我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我校目前申请课程体系改革课题4个,课程体系改革的课题研究涉及相应专业的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校本教材编写,使每一位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有深入的了解,对相应岗位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工作项目了如指掌。在课题实践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教学方式得到改变。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工作,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其次,要从师生需要出发申报课题。积极推进校内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内涵和质量。鼓励教师在学校范围内申报校内课题,用课题研究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使每一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可以聚焦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课题,可以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推动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石东胜.我国中职学校数控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经济研究,2008,(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石伟平.让学生“乐学”是第一位的——当前我国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OL].[2009-05-26].http://www.nvsc.com.cn/HomePage/2009-05-26/page-1670.shtml.

G718

A

1672-5727(2012)06-0162-02

张美荣(1969—),女,山东曲阜人,硕士,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课题课程体系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