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光 傅 伟 杨晓燕 王 伟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邓 光 傅 伟 杨晓燕 王 伟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体系及优势专业群,但同时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也暴露出专业设置的功能性、机制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意义体现为:一方面,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关键;另一方面,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设置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专业设置研究是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组依据江苏省2010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高职高专院校(以下统称为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数据,对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分析和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变化特点,指出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的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概况 2010年,江苏省参加当年招生的高职院校共有78所,省内招生计划规模为18万余人,专业设置总数达357个,覆盖了《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中的18个(仅无公安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65个、531个专业中的289个,专业总覆盖率达54%。此外,《目录》外专业有68个,占当年全部357个招生专业的19%。
《目录》中专业设置覆盖情况 从一级专业大类看,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除公安大类外,其余18个大类专业覆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100%、生化与药品87%、财经86%、制造84%、电子信息79%、艺术设计传媒77%、土建70%、文化教育67%、环保气象与安全60%、轻纺食品56%、农林牧渔53%、交通运输51%、公共事业46%、医药卫生44%、材料与能源33%、法律31%、水利16%、资源开发与测绘11%。从二级专业类看,“全”覆盖的共有12个,分别是畜牧兽医、港口运输、生物技术、制药技术、建筑设计、建筑设备、机械设计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零”覆盖的共有13个,除公安大类中的4个外,其他9个分别为管道运输、资源勘查、地质工程与技术、矿物加工、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设备、气象、临床医学和法律执行。
分专业高职院校数量及招生规模情况 按一级专业大类分,高职院校数依次为财经73所、电子信息73所、文化教育72所,艺术设计传媒66所、制造66所、土建60所、旅游55所、交通运输36所、轻纺食品32所、生化与药品26所、环保气象与安全21所、公共事业19所、法律14所、材料与能源13所、农林牧渔11所、医药卫生7所、水利3所、资源开发与测绘3所。按二级专业类分,超过半数院校设置的专业类共有12个,依次是计算机72所、语言文化69所、工商管理66所、市场营销64所、艺术设计64所、财务会计63所、电子信息63所、自动化63所、机械设计制造58所、旅游管理54所、经济贸易53所、建筑设计50所;有8个专业类仅有1所院校开设,分别是包装印刷、城镇规划与管理、电力技术、矿业工程、农业管理、石油与天然气、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司法技术。从专业看,院校数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依次是物流管理61所、机电一体化技术55所、计算机网络技术55所、计算机应用技术55所、商务英语54所、电气自动化技术52所、市场营销51所、数控技术49所、应用电子技术48所、旅游管理44所。有137个专业只有一所院校设置,其中属《目录》外专业40所。从招生规模看,位列前三的一级专业大类依次为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其招生规模占当年计划总数的52%,水利大类规模最小。二级专业类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语言文化、机械设计制造,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计划数最少。招生规模较大的前三位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和软件技术,招生计划数最少的专业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目录》外68个专业招生计划比例约为3%。
分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从江苏省78所高职高专院校看,专业设置数排名前10位的院校依次为扬州职业大学64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59个、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55个、南通职业大学52个、苏州职业大学52个、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49个、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49个、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47个、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44个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2个;专业设置数最少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仅有6个专业,全省7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平均达30个。
江苏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等4个区域产业带,而这些产业带根据自身特点,在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化工、物流和旅游等方面又各有不同的发展侧重。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专业覆盖率高,专业门类齐全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一级专业大类覆盖率为95%,其中,旅游大类专业覆盖率达100%,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覆盖率最低,为11%;二级专业类覆盖率为83%,其中,除包括公安类在内的13个专业类设置尚属空白外,覆盖率达100%的共有12个;专业总覆盖率达54%,较2005年的49%增长了10%。因此,无论是《目录》中的专业,还是规划纲要中的重点产业,从总体上看,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率较高,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同时,在水利、材料与能源等领域也存在较大的专业拓展空间。
专业优势突出,结构逐步优化 首先,从江苏省高职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和招生规模两项指标看,一级专业大类中排名在前5位的有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共4个大类,招生规模比例超过60%;排名后5位的有材料与能源、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等3个大类,招生规模比例仅为1%。二级专业类中排名前10位的是计算机、语言文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财务会计、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招生规模比例达60%;排在后5位的有农业管理、司法技术、石油与天然气、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等4类,规模比例只有0.1%。两项指标均在前10位的共有7个专业,分别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商务英语、数控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招生规模比例近20%。其中,制造大类专业有3个、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有2个。专业设置数量和招生规模显示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在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优势。其次,与2005年相比,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数从284个增加到357个,增长了26%,专业设置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一级专业大类中除旅游、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与传媒、土建、材料与能源等5类专业设置数保持不变外,文化教育和轻纺食品2个大类专业设置数量出现缩减,其余11个大类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二级专业类中共有31类专业数量增加,幅度较大的前5个依次为卫生管理、制药技术、环保、水土保持与水环境以及港口运输;而城镇规划与管理、包装印刷等13类专业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此外,2010年江苏省高职院校《目录》外专业为68个,较2005年的22个增加了2倍多,招生规模比例从2005年的1%增加到2010年的3%。专业设置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自我调整与优化。
毋庸置疑,江苏省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专业设置的趋同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特色难以凝炼,招生就业竞争加剧。造成这种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需求型”,即专业设置片面或孤立地强调市场需求,忽视自身传统优势和办学条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例如,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14个,招生规模比例达34%;超过2/3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规模比例达17%(即一年招生人数超过3万人)。由于市场本身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市场更多的是对人才需求即时信息的反映,一般只能表明供求的大体状况,而不能准确反映其数量界限和结构,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无形力量自由支配的调节方式,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的特点。(2)“成本型”,即选择投入少、教学成本较低的“短平快”专业,而忽视自身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例如,近年来,商务英语、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在专业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加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反差。(3)“综合型”,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合并重组等历史原因,专业设置数量大,这类院校主要是一些地方职业大学。例如,江苏省专业设置数量最多的前10所院校中,“职业大学”占了4所,平均专业数达每所56个。专业设置这种“大而全”的综合化,往往对学校内部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专业主线与专业功能定位形成一定影响。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现象暴露出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功能定位问题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以及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所设置的、以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以职业岗位划分为依据、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或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形式是高职教育专业的本质特征。所谓“专业功能”,就是指以服务区域社会或行业企业为目标的具体而明确的岗位指向,表现为具有明显区域或行业特征的专业主线设计、学校内部专业之间的关联度、以及以此为基础凝炼而成的专业特色。对高职教育而言,市场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设置综合化的 “超市型”院校,但具有专门人才培养特色的“专卖型”院校显然更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当前,通过立足区域紧跟市场需求,加快新能源材料、光伏电子等新专业开发,做到“人无我有”;或发挥自身传统专业优势,错位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做到“人有我优”,应是当前高职院校定位专业功能,在地方区域或行业企业树立领军地位的主流思路。
专业设置机制问题 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既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存在着机制上的深层次原因。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1)无论是基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虑,还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及高等教育健康运行的战略考量,建立专业设置的预测系统,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平衡,已经刻不容缓。(2)建立和完善专业设置准入制度,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结合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相关数据、院校自身基础条件等,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规模进行审核与评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专业科学布局、规模适度、平衡供求关系和招生就业矛盾。(3)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调节机制,优化专业设置与调控,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江苏省为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任务对策。其中,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第一战略,而首要任务是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是影响专业格局、建设质量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的关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邓光,傅伟.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特征与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计划专刊[J].江苏招生考试,2010,(6).
[4]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计划专刊[J].江苏招生考试,2005,(6).
[5]王少媛,刘宝生.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8,(3).
[6]王占军.大众化时期高校趋同现象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7]曹洪军.建立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8,(3).
[8]胡立和,傅家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策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0,(9).
邓光(1966—),男,重庆市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傅伟(1965—),男,江苏扬州人,工程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
杨晓燕(1970—),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与审计。
王伟(1983—),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及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编号:2010SJD880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G710
A
1672-5727(2012)06-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