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体训练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2012-01-29 03:20宋燕芳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活动课团体实效性

宋燕芳

(新疆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新疆 阜康 831500)

关于团体训练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宋燕芳

(新疆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新疆 阜康 831500)

很多中职学校对德育工作高度重视,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对此,各校都在努力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活动课效率。本文分析了德育活动课的内涵、意义、目的,认为团体训练是目前中职德育活动课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新亮点,可为德育活动课增添一些特色,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中职;团体训练;德育活动课;实效性;心理成长动力

德育活动课及其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因为是课,所以要求它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德育活动课教育目的明确、教育手段灵活、教育方法科学、教育效果明显、组织形式严谨。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养成性、教育性、创新性、体验性、探究性、活动性、实践性、生活性、知行统一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及德育教师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地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德育活动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也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能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德育活动课要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德育活动课应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而笔者认为,团体训练正是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形式。

团体训练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地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的界定

青少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是指: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针对特定心理成长主题,设计各种游戏、活动等,在团体(学校、班级、小组、共青团、少先队、夏令营等)中引导团体成员完成体验、互动、反思、分享,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德育铸就人的灵魂,心育使人成长,德育离不开心育。所以,团体训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德育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团体训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地位

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 团体训练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满足了相同年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一般而言,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训练,来促进同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

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互动的融洽氛围 团体训练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有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以及一种充满人性的融洽氛围。它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们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专业设计和良好组织的团体训练,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团体训练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主线,其根本目的是在专业化设计和良好的组织实施的活动中,让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体会自我、理解他人与社会,从而逐步把握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真正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有效的团体训练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团体训练在中职德育活动课中的作用

团体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同时受益,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笔者认为,它在提高中职德育活动课实效上发挥着如下作用。

(一)团体训练在德育活动课中体现的是一种团体动力

团体代表了资源 在德育活动中,每个参与团体活动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都会将先前生活中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带到团体活动中来。当他们面临成长中的问题时,可以依靠的资源就不仅仅是自身经验,而是整个团体的生活经验。

团体代表了差异 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习惯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却常常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唯一的真实。在德育活动中,当团体成员聚在一起分享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拥有换一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

团体代表了人际 人际关系的困扰是中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压力来源。而在德育活动中,团体活动更能让学生了解、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和关心的,能帮助学生发展社会性,学习与他人沟通、分享和合作,锻炼社会交往技巧。团体中最重要的人际互动不是师生互动,而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分享。因此,在德育活动中,通过团体训练,团体中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容易得到提高。

团体代表了情境 在德育活动中,团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通过团体训练而培养起来的心理能力更容易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而非停留在对抽象理念的记忆中。

总之,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行为都具有社会意义,在德育活动中,通过团体历程进行的学习既真实又有价值。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从团体中去了解;要改善自己,最好从团体中改善;要实现自我,最好在团体中去实现。

(二)团体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德育活动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的取向和模式,强调一切学习以经验为起点,通过学生自愿参与一连串活动,分享和反省他们的体验,整理和转化成为一些有个人意义的信息,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那些以情感、道德、个性等非认知因素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活动。

(三)团体训练是一种游戏式德育活动方式

游戏是一种载体,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这种形式,组织者可以高效地调动起团体动力,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游戏也是一种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处事方式、心理困惑都会在互动游戏中得到真实再现。此外,在德育活动中,把团体训练设计成游戏活动形式有以下优点:首先,游戏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欢乐、紧张、痛苦等。其次,游戏的形式对几乎所有年龄的参与者而言都具有吸引力,无论是对儿童团体还是成人团体,使用游戏方式往往都能得到参与者更多的个体支持。再次,游戏过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带有鲜明的任务色彩。因此,学生将体验到更少的紧张和焦虑,尤其对于那些对常规学习存在恐惧、厌烦、反抗情绪的学生而言,游戏的形式更能帮助他们解除“警惕”,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体验式学习中。

总之,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反思、分享而逐渐形成的。而青少年团体训练正符合德育的目的和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妨去尝试团体训练,以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1]刘颖,赖丹风,等.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任川.如何保障学校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4]江风.提高班级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09,(6).

[5]罗京宁,郁翠红,王晓燕.创设班级德育活动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6]李志民.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OL].(2008-11-18).http://www.fjgx.cn/jiaoyu/news.asp?id=1533.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8

A

1672-5727(2012)06-0115-02

宋燕芳(1975—),女,甘肃武威人,硕士,新疆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德育科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讲师,专职心理辅导员,研究方向为人格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活动课团体实效性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活动课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