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晋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1)
论职业能力要素内涵及其培养机制
魏启晋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1)
高职院校应当从夯实职业知识基础、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强职业态度教育、抓好实训实习教学、提供职业发展资源等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职业能力;要素内涵;培养机制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给与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设计的而特造的人为的环境。”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能力观,准确把握职业能力的要素内涵和特征,是高职院校构建完善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笔者拟就职业能力的要素内涵及其培养机制谈谈自己的看法。
能力就是主体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个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等条件的总和。
职业知识 职业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且存在规律性。职业知识是从事相关行业、完成某种职业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包含了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反映着某种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要素,对职业活动具有支持和指导作用。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知识等;服装销售员应当了解形象设计、服装搭配、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导游员应当掌握相关地区、景点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没有职业知识作为基础,职业活动就是盲目的。
职业方法技能 职业方法技能,是指完成职业任务、达到工作目标所采取的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集合。这里的“动作”表示的是动脑、动手、动口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活动。“动脑”方面主要指的是思维方法,是理清思路、产生创意、创造思想的过程,是看不见的“动作”;在“动手”方面主要指的是某种工具或设备操作方法,是心手合一地改造客观世界、生产产品、形成成果的过程,是看得见的“动作”;“动口”方面主要指的是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是心口合一、传递思想、抒发情感、影响他人的过程,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动作”。当然,动脑、动手、动口这三个方面在职业行为中常常是同时进行,不能截然分开的。只不过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恰当的表达方法对企业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销售人员特别重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则是网络工程师的必备条件;缜密的思维、熟练的操作、准确的表达和沟通,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则非常重要。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三个方面。职业认识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职业的基本职责和社会作用的理性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是个体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心理准备和稳定的行为倾向。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三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个体的职业动机、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诸要素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是职业价值观。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既是其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导航仪”和“方向盘”,也是其职业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能量源”和“发动机”。职业态度决定着个体职业能力作用的方向和效果。关于职业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是能力、态度是态度,不应当把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混同起来。我认为,能力和态度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态度是能力的一部分。因为职业能力是针对一定职业的能力,它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只有在与职业使命、岗位职责和社会需求的关联中,职业能力才可以得到说明和理解。职业态度不仅是履行职业使命和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职业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是一个关键要素。
职业经验 职业经验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通过实际训练和自我反思而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已经内化为主体对职业工作的感悟、理解和心理准备。直接现实性是职业经验的基本特征。职业经验与职业经历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从二者的关系来说,职业经历是职业经验的基础,职业经验是职业经历的提炼和升华。从二者的区别来看,职业经历指的是客观发生过的职业工作过程,职业经验指的是职业工作过程对从业主体自身内在素质的影响结果。职业经验在个体职业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知识是一种经过前人或他人加工整理过的间接经验,而职业经验可以巩固、验证、修正或发展从业主体已经获得的职业知识。职业经验不是在模拟的、仿真的、既定程序的演练过程中获得的,而是在真实的、直接的、多变的、未知结果的职场上获得的。职业经验愈丰富,意味着从业人员经过的实践锻炼越多,对职场各种复杂情况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越充分。从一名职场新手成长为一名行业里手甚至专家,主要依靠的就是职业经验的积累。
职业资源 职业资源,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任务所能够支配、运用的所有客观条件,包括人力和人脉资源、信息资源、财物资源、制度和政策资源等等。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成功进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依赖于信息、财物和制度等各种支持条件。作为从业人员,为了完成职业任务,在其他主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自身能够自主支配和运用的客观条件越充裕,则其职业能力越强。在一定意义上,企业资源就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职业资源就是从业人员的职场竞争力。比如,客户资源是销售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员工队伍是一个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把职业资源作为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意味着职业能力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社会性的物质力量,而不只是一种主观的、孤立的心理特征和可能性。
(二)职业能力的基本特征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职业能力是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的总和,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综合,是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综合,是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被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EPO专利审查指南》的第3.3.1节进一步列举了方案是否属于专利保护客体的几种情形:在心脏监测仪器中使用神经网络来识别不规则的心跳作出了技术贡献,属于可专利性客体。基于低级特征(如图像的边缘或者像素属性)对数字图像、视频、音频或者语音信号进行分类也属于分类算法的典型技术应用。然而,单纯依据文本内容对文本文档进行分类则不被认为是出于技术目的,因而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职业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固然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但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其发展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后天的训练、教育及实践。职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后天能力,是一种获得型能力,是可以培养且发展的。
职业能力是一种个体能力 职业能力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组织。构成职业能力的诸要素一定要成为每一个从业者所能够占有、支配、控制及使用的条件,才能够证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体的主体性,不同个体之间的职业能力是不可以互相置换和替代的。
职业能力是一种积极能力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不是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者工作都可以成为职业。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他说:“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所以,无论是对于社会而言,还是对于从业者个人而言,职业都是一种创造价值、富有意义的“生利”活动,职业能力自然是一种积极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种现实能力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潜能。职业潜能是一种不确定的、可能的发展状态,是一种对更优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的预测和期待。职业能力则是从业人员已经具备的胜任职业工作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综合,是一种已经在职业实践中得到确证的现实能力。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组织主体的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学校办学与育人工作的直接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方法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职业知识基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普通教育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而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对职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此,在职业教育界曾有“强化技能,知识够用”的说法,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就变成了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的忽视,甚至漠视。
必须明确,职业知识本身就是构成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更加不容置疑。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他思维的系统性、创新性。从业者的职业知识基础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职业发展高度。无论是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属性来说,还是从对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出发,高职院校都应把帮助学生夯实职业知识基础作为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首要环节。第一,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设置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并安排足够的课时。第二,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要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借鉴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确保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制定明确、细分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是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前提。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都必须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之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工作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巧。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如金融、会计行业的点钞技能、伪币识别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技能、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技能,形象设计专业的化妆技能,市场营销专业的调查技能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高职院校的技能训练体系中,除了重视特殊专业技能的训练外,应更加重视学生普通职业技能的训练。普通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学习技能、分析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表达技能、写作技能等,这些是构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职业态度教育
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还内含着一定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把职业态度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制定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体现职业特点的职业态度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有机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设全方位的职业态度教育体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而建立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就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态度和职业品格素养教育的成功实践。
(四)抓好实训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教育应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实训实习是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明确,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接近真实或者完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亲身主动实践和真实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真切了解实际工作的标准与规范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在经验中整合为一体,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没有实训实习环节中的经验,职业能力就不可能生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训实习工作抓得不细致、不扎实,就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
(五)提供职业发展资源
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资源,也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之外,高职院校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机会,可以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继续教育服务以及再就业和再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自身的企业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可以而且应当成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而成为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永远的“加油站”。
[1]孔凡成.国外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
[3]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4]邓泽民,等.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5]王立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J].中国培训,1999,(1).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7.
[7]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8.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09.
魏启晋(1973—),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学。
G710
A
1672-5727(2012)06-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