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师生对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2-01-29 00:41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育

■ 周 静(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对话”一词越来越为教育领域所广泛应用。从文化特性来说,积淀着深厚的生命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语文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一种通过与教师、文本、他人及自己的交流完成自主建构和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关注师生间的对话,既是对长期以来“独白式”教学、“灌输式”教育传统的颠覆,也是对语文课程教学新秩序的重建,它有利于语文教育过程的开拓。

一、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意义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早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当代教育界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育交往理论不仅把交往作为与“活动”并列的手段,强调它对人的发展价值,并将交往作为对权威师生关系的挑战,强调交往中师生的民主平等。而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交往精神缺乏,教育忘记了学生的生存,被异化为占有式教育,师生关系被扭曲为主客两级的模式。这些,急需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问题

1.教师态度过于严肃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然而,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严肃的,学生在与教师对话时表现出紧张、胆怯的神情,这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2.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选择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尊重,才愿意去回应给老师信任感。然而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当学生回答完全错误时,教师的反应往往很冷漠,很少有鼓励学生的话语,这不仅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更是对学生发展潜力的否定。

3.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欠缺

教师是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启蒙者,师生交往则是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即使是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许多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很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课本。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提问的方式,他们完全可以根据问题来判断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做出回答。因此,教师的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

4.师生对话未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三种情况导致了师生对话的低效:(1)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建设性。也就是说,教师的问题一般可在书本中找到固定或相近的答案,学生不需要多加思考就很容易回答出来。(2)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偏差时,教师一般不过多评论,而是直接提问其他同学。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忽视了自己产生误差的原因和问题的根本意义。(3)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急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往往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缩短师生对话的时间,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

三、影响师生对话质量的因素

目前,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对话的意义认识模糊,存在着严重的师生关系失衡现象。教师看待学生依然是“我上你下”的关系,认为教师具有无上权威,学生只能“听话”地接受。学生对教师的反驳通常会被定性为不尊重老师,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另外,师生对话内容枯燥,对话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对话兴趣,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固定、统一,师生对话组织方式单一,这些都是影响师生间对话质量的因素。

四、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

对话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对师生对话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观念的转变则是师生对话发生质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转变师生固有的传统观念呢?

首先,学校组织开展以“师生对话”或“师生互动”为题的讨论会。教师在讨论会中可以对此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通过集体智慧将对师生对话的理解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会说出自己的心得,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让更多的教师对师生对话有充分的理解。其次,给教师和学生分发各种相关文章。学校可以收集一些关于师生对话的文章,定期分发给教师和学生。这样既不会占用教师和学生太多的时间,也避免了教师无从下手的局面。最后,教师将师生对话的意图传达给学生。教师在阅读相关文章后,应为学生进行详细深入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对话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避免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以及畏惧感。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课堂氛围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气氛和情境,每个学生会依据这种相对稳定的气氛和情境,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乃至心理做出调适。因此,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展开对话的润滑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自己的成功,这样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沟通。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视同仁地加以爱护。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必然能够认真学习,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话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看似无形,其实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心理都有切实的影响。学生在班级中接受团体的影响,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效应:班集体的归属感、班集体的认同感和班集体的支持力量。而这种影响正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班级氛围施加给每个学生的。例如,一个班级里存在学习竞争的气氛和情境,作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就应当在学习中参与竞争,这就是一种归属感。同时,这个学生还会意识到,如果不参与学习竞争,自己就不能与大家保持一致,因此产生参与竞争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认同感。同样,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如果课堂气氛不仅和谐宽松,还充满争论和竞争,学生就能够放下心中的担忧,无拘无束地进行对话,即使那些不愿意参与对话的学生也会产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3.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的最有效方法即促使学生对话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首先就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能力,求得心灵上的沟通,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利用设置悬念、发现、探究和幻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渴望认知的激励。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时,他们就会寻找方法来理解新奇的问题;在遇到阻碍时,学生自然会向教师求助,师生对话就在这种学生发自内心寻求知识的过程中顺利产生了。

其次,改变对话方式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一般娱乐或与以往不同的课堂活动都能够引起学生对师生对话和学科内容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应不定期地改变教学策略和师生交流方式。例如,课堂讨论、师生辩论、简短的实际问题和激发思考的问题可以混合使用。教师应周期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从而避免变成枯燥的惯例。教师也要注意不能有过多的多样性,因为它们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上分散出去。

最后,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倾听学生的声音,改编教学内容和选择进行对话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对话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而且会用心思考、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者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感觉需要解决这种模棱两可性,或者获得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信息。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他们将要学到的东西进行推测,或者提问成功完成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回答。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或者造成悬念的方式。同时,教师应允许存在几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

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师生对话,不要使之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