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小燕(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针对诗歌与散文这个系列课程有较大的阅读量这一现状,教学时应精选重点篇目,鉴赏研读。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一般是要求在高二下学期组织教学。针对高中生审美教育的需要,依据新《课标》精神,《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唐诗31首,唐五代词6首,宋词26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学期之初难免琢磨:这么多的唐诗宋词,怎样教学才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经过半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诗词时最关键的仍是一个字——“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谚语也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中要以“读”为核心,遵循“准读—解读—悟读”的分层诵读的教学思路组织开展教学,构建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
准读即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歌。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教学诗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词中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先,读准字音,主要是涉及一些多音字。如张先的《天仙子》上片最后一句“往事后期空记省”中的“省”字应读为“xǐnɡ”,是“明白”之意。字音问题只要引导学生多推想这个字的语境意义,多查字典,勤动手动脑,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其次,读准节奏和语调。古诗词的节奏是有规律的,一般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如果是三言、五言和七言,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应读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应读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再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要重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进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可见,诵读诗词的魅力非常大,诵读时一定要读准节奏,每拍的最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拖长,遇仄声要适当停顿,这样诵读起来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解读即“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读懂诗词。教学时应强调“读诗从题始,有注莫放过”,如张先《天仙子》中有词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结合词序可知,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倅),二是老病(病眠)。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
又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品读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下注解,才能理解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再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第9题第二小问:“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考察的诗题为“送魏二”,无疑昭告人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题干表述亦直白地告诉我们“‘醉别’表达了惜别深情”,入境“求”心,送别之际,诗人与友人推杯换盏,显而易见,不是那种朋友契阔重逢时的把酒言欢,而是即将天各一方黯然伤怀时的借酒消愁。
诗词的感情基调主要有低沉、高昂、委婉、欢快、悲伤、高兴等,只有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感情基调,才能体会诗人笔下景与情的或一致或相反的关系。
悟读即在诵读时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内心,读透诗词。朱光潜先生认为:“一首诗做成之后,比如一片自然风景,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交接它,才能有所得。他所得的深浅和他自己的想象与情趣成比例。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由此可见:读诗就是再作诗,就是读者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作,欣赏包含着创造,没有读者的再创造,就算不得欣赏,算不得阅读。而这种阅读不是只需要“读懂”文本,而是要用自己的想象和情趣交接它,假如没有付出自己的想象和情趣,就无所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欣赏。
诵读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尽量与诗词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感情。如诵读李煜的《浪淘沙令》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亡国沦落的李后主,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透过忧郁、悲怆的词句,仿佛能看到李煜那张孤寂的脸,这样就更能体会词人那饱蘸血泪的凄楚与悲凉的心情了。又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表面上是自我解嘲,结合写作背景,就能体会是用愤激之语来抒发愤慨。
学诗者先要读通再要读懂后才能读透,这样才能学会欣赏,得其意象,通其意境,这时读者已完全融入其中,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总之,诵读诗词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教授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时,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让学生多诵读,声情并茂地读,在诵读中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从诵读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进一步品味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在审美享受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