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千万师生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2-01-29 00:38:35陈大力
职教通讯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教材中等职业

让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千万师生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陈大力

为确保将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和专业基础大类课程大纲修订的思想贯彻在立项新教材中,让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能够惠及千万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改革传统教材的建设,从思路、研发过程和技术保障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等11种机械大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建设,着力打造出适应当前形势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新教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教学资源

2011年1月12日教育部批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等11种机械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立项申请。此前,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积极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2008年起,承担了教育部组织的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联络员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入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组织优秀的作者队伍,确保将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和专业基础大类课程大纲修订思想贯彻在立项新教材中,从而打造出当前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新教材,让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能够惠及千万师生。

一、思路:从“围着教材转”到“围着客户转”

传统上,出版社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品种和发行数量,一切工作流程“围着教材转”。近年来,高等教育出版社秉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出版《机械制图》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过程中,面向广大中职师生的需要,致力于提供全面而周到的增值服务,变过去“围着教材转”为“围着客户转”,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做好教材研发工作。

(一)教材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日新月异,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对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需要来开发和构建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我们在研发《机械制图》(以下简称“课改新教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时,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在依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同时,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融入教材中,认真落实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二)教材满足专业设置的需要

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职业岗位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教育部聘请各方面专家,对2000年颁布的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做出了较大调整,设立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等内容。通过这些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此,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根据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将专业需求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将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内安排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将达到职业教育教学要求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相结合,着力构建教材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写方法。

(三)教材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将“贯彻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作为主线,在教材章节设计上设置相关栏目,在教材内容中注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内容,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研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其背后考量的是出版社加强研发工作、提升教材品质的“内功”。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在“紧、近、新”上下功夫,即教材紧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学生实际;教材贴近新产业、新岗位、新工种;教材研发过程体现创新精神。

(一)聘请生产一线的人员充实作者队伍,使教材紧密结合实际

在组建教材编写队伍时,我们聘请本次大纲修订组成员承担教材的编写任务。作为新大纲的主要执笔人,这些编者能够较准确地领会新大纲精神,切合新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把握本次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了使教材能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我们还聘请“双师型”教师、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编写队伍中来。这些编者有的具有技师资格证书,有的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的了解生产一线岗位对劳动者技能的需要。这些编者的加入,为教材内容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提供了保证。

(二)密切跟踪产业变革及岗位、工种的需求,开发新教材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成为各产业一线的劳动者。紧跟产业变化,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来研究和推进教材建设,密切跟踪产业变革及新岗位、新工种的需求研发教材,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将来充分、良好就业的最基本的保证。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根据第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第二产业在信息技术带动下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教材内容的选取贴近生产,从生产实际问题引入项目任务,体现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原则;选择与生产岗位、工种相关的素材,体现专业知识、技能在职业中的应用,体现就业导向宗旨。

(三)多种形态共同推进,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以此次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为契机,发挥人力资源、出版资源的优势,在做好传统的以书本教材建设为主的同时,还开发各种形式的配套教学辅助用书等,切实解决了教材呈现形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统筹兼顾,为这些教材配套了“教学指导”、“练习册”、“电子题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和可供教学时自由组合和编辑的多媒体素材库等。

三、技术:从单一纸质教材到课程教学资源集成方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密切跟踪教学改革中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应用,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制订出一系列方案,实事求是地推进课程教学资源集成方案建设,初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一)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模拟仿真软件,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和应用

教学模式创新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而开发形式新颖、师生喜闻乐见、体现职教特点的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单一的纸质教材,则是我们在研发“课改新教材”时的侧重点。此外,新教材的研发和使用,还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和应用。

(二)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

1.将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出版社总体发展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有力保障资金投入及建设的规范化;

2.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以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3.强调过程监控,使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4.大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提供给师生免费使用。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正由重扩大规模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课程教学资源集成方案的建设与应用,无疑为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陈大力,男,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职业教育。

G714

A

1674-7747(2012)06-0065-02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教材中等职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推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5期)2021-07-08 17:57:04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6期)2021-07-08 13:01: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29:44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