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锁娣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现状与对策
刘锁娣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根本目标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学校教学方式、方法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交流不畅,这既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又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管理,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监控不严,无论教师还是导师、班主任或是辅导员都难以进行全方位的课堂信息跟踪,而学生间的监督也大大削弱,又由于传统包办式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在学分制条件下,懈怠作风极易扩散,致使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不力,对教学质量造成极大的冲击。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机制和制度有待建设和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最终的检验是由考试、考核来实现的。管理形式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弹性学制下教学质量管理更依赖于考试的形式。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考不分离或教考分离的规范性不够,任课教师自教自考,集教学、命题和阅卷于一身的局面,损害考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此外,学生以取得学分数为主要目标,容易忽略到课堂听讲,造成对教学过程的忽视,而考试又很难跟踪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真实反映教学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某些缺失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也未建立,非政府(第三方)机构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正有待于发展。就业单位和学生家庭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无正常化和科学化的反馈渠道。高职院校自身也可能缺乏对教学质量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教学质量仍然以随机性检查和对突发性事件处理为主,随意性和主观性明显。
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推行弹性学分制,在具体方式上适宜采用计划学分制,不适合采用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的特点是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学制不确定,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美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学分制。但这种模式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体制下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相去甚远,也与我国几千年来的家长制文化相冲突,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难以适应,如操作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计划学分制或计划指导下的学分制,其特点是注重发挥完全学分制灵活性的长处,同时,强调实行计划指导下的灵活性,“保证必修课,选修学分不封顶”。这样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又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学分与必修学分的比例可控制在4∶6左右,提倡并鼓励学生冒尖成才。这种计划学分制模式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国情文化是比较适应的。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保证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1)多样化设置课程。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课程结构的宽泛性。专业结构模块化:将课程分别编制成专业方向有差异的具有继承、共享特性的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间的综合化以及技能训练的综合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体现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小型化、个性化的要求;适当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灵活多样的选课制。在选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允许主、副课程兼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进度及内容。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允许跨系选课,设立学分相互确认制度,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
在学分制的条件下,由于学生自由选课,传统的以专业年级为单位的教学班级变得相对离散。学校应实行课堂教学记录制度,每次的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与班长或课代表共同负责,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出勤情况。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师因病、因事需要调停课的,任课教师必须至少在授课前一天,提出申请,经院系分管教学负责人同意后,办理调代课手续,并及时通知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和同行听课,重点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学评教活动,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在考试形式上,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识记的内容,多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方面的考查,特别要注意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增加开卷考试的比重,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应允许申请免修相关课程等。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科学、公正和客观地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必须进行考教分离,改变任课教师自教自考,集教学、命题和阅卷于一身的局面。例如,同一门课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授课,必须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如果是闭卷考试则试卷分量、难度相当且重复内容不得超过20%以上的两份试卷,由考试中心随机抽取一份为期末考试试卷,有试题库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必须由试题库出卷。
教学督导是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而建立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旨在通过教学督导员的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与教学保障系统的监控与管理,维护教学正常秩序。学校应聘请作风端正、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员,成立教学督导组或教学督导团,代表学校在分管教学的校长领导下和教务处的业务指导下全面开展工作,负责对教学运行过程的质量监控、教学管理环节的监督,并对教学保障系统进行检查。教学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会议或其他形式公布检查情况。学校应建立教学事故稽查制度,并制定教学事故处理办法。
从中学升入高职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政治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则往往无人负责。所以,许多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独自“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摸出门道时已临近毕业。为了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实行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导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指导学生选好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通过调查分析,检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并研究改进。调查可以通过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两种形式开展。校内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前调查,这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认识能力,可做较深入的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及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性意见。校外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做调查,着重调查毕业生的质量,解决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听取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的意见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锁娣,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0-0044-02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