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女子院校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2-01-29 06:10何文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频数聊天比例

何文华 孟 彩

一、引言

因特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显,网络的便捷、开放、隐匿和多元等特点既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文化生活、人际交往等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1]

女子院校的大学生身处特殊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模式下,面对网络虚拟环境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的冲击,可能出现行为失范现象,甚至影响其人格特征。[2]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1157份。调查对象涉及外语、管理、艺术、经贸、教育等专业类别的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662人,二年级学生460人,三年级学生15人。由于三年级学生参加调查的人数少,代表性不够,所以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调查结论可信度存疑。

二、调查数据

1.网络使用偏好

对于上网经常做的事情,受调查的女大学生选择“聊天”的比例最高(83.7%,频数 967),其次是“学习、查阅资料”(76.2%,频数 880)和“休闲”(63.1%,频数729),也有不少学生选择“玩各种游戏”(32.2%,频数372)。来自城市、城镇的大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二年级的大学生在上网时学习、查资料和聊天的比例高于一、三年级学生。

关于吸引学生在网上花时间的原因,大多数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无聊而打发时间”(61.8%,频数701),也有很大部分是“为了释放压力”(52.8%,频数599)。其中,有更多的一年级学生是由于无聊。

在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方面,62.8%(频数591)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其现实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而选择“在网络中释放负面自我”(20.1%,频数221)、“现实与网络人际交往态度相互影响”(16.4%,频数181)以及“增进现实适应”(13.7%,频数151)的学生也依次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40.0%的由祖父母抚养的大学生、35.7%的三年级大学生认为能在网络中释放负面自我,83.3%寄养的大学生认为现实与网络人际交往态度相互影响。

关于个人时间的调配,95.2%(频数1097)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有时间就上网”,选择“有时逃课上网”和“大多数时间都在上网”的很少,分别只占2.5%(频数29)和2.3%(频数26)。根据卡方检验,四个人口学变量的独立性检验都拒绝原假设,即不同年级、不同类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教养方式的学生在时间调配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表示“有时会逃课上网”的人数比例相对高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相对较高的比例表示“除了上网不做别的事情”,非父母抚养的学生“有时逃课上网”的比例明显高于由父母抚养的学生。

除上网之外的业余生活,68.7%(频数794)的学生选择“学习和看书”,也有一半的学生选择“逛街”(50.4%,频数583)和“欣赏影视作品和艺术展出”(56.5%,频数 653),再次是“兼职”(30.6%,频数354)和其他活动。

2.人际交往

与好友联系的方式,40%左右的受调查大学生选择“电话”、“面对面聊天”、“短信息”和“网络聊天”的方式,而“书信”等其他形式的联系则比较少。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使用电话联系好友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生源的学生;三年级学生使用书信、电邮、网游互动的方式比例相对较高,选择面对面聊天的比例相对较低,具体如表1所示。

对于心灵交流最深的方式的看法,52.5%的学生认为是“面对面聊天”,30%左右的学生选择“电话”和“网络聊天”。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较少选择使用电话,而三年级的学生更多选择电话和网络聊天,如表2所示。

与教师互动方式方面,45.3%的学生喜欢“面对面聊天”,其次是“网络聊天”、“短信息”和“言传身教”。其中,只有13.3%的三年级学生喜欢面对面聊天,她们相对而言更喜欢言传身教和网络聊天方式与教师交流,如表3所示。?

表1 与好友联系的方式

表2 心灵交流最深的方式

表3 与教师互动的方式

对网络游戏中的朋友的态度,41.0%(频数474)的学生希望网游朋友能有好的出路;27.1%(频数314)的学生表示喜欢网络游戏,但不会像网游朋友那样生活;16.0%(频数185)的学生则对网络游戏表示反感;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11.8%,频数137)表示自己和网游朋友一样。除了生源地,其他的几个人口学变量与这一变量有显著关联,其中二年级相对有较少的学生表示自己和网游朋友一样,由祖父母或单亲抚养的学生中有相对较多的人表示自己和网游朋友一样。

对待网络陌生人态度方面,42.0%(频数485)的学生在网络中从不与陌生人交谈,34.1%(频数394)的学生喜欢与陌生人交谈但无现实交往,也有21.0%(频数242)的学生像对待身边同学一样和陌生人交往,反映出大学生上网时持有较高的戒备态度。专业类别和生源地与该变量有显著关联,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相对更低比例喜欢与陌生人交谈。

对于网上发表言论,30.5%(频数349)的学生表示“只喜欢看”,22.1%(频数253)的学生表示“发言少但分量重”,也有18.5%(频数212)的学生表示“常发言且引发讨论”。这与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女生的双重身份吻合,说明多数女大学生较少发表自己的言论,或对发表言论这一行为持谨慎态度。该变量与四个人口学变量都有显著关联,其中,三年级学生常发言且引起讨论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二年级学生更多选择“只喜欢看”;相对其他生源的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多选择“发言且常引发讨论”,较少选择“只喜欢看”;由父母抚养的学生相对较少发言,更多“只喜欢看”,由祖父母抚养的学生更多表示“不知道说什么好”。

3.价值观念

对网络游戏“偷菜”行为的看法,33.3%(频数385)的学生认为这是增加网络流量的手段,27.9%(频数323)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交友的方式,23.5%(频数272)的学生认为该游戏无伤大雅没必要限制,也有部分学生(19.1%,频数221)认为这会影响个人的是非观念。较多来自城市的学生认为该游戏会让人生活无序(调闹钟“偷菜”),66.7%的寄养学生认为会影响个人的是非观念,32.2%的二年级学生认为这是交友的方式之一。

饥渴难耐时面对无人看管的西瓜地,46.1%(频数531)的学生选择“摘吃后留钱给瓜农”,39.2%(频数452)的学生表示“不敢偷摘”,也有10.9%(频数126)的学生选择“偷摘西瓜吃”,还有3.8%(频数44)的学生会“偷摘并带走卖”。生源地与之有显著关联,其中,城镇和城市学生选择“偷摘并带走卖”的比例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选择“不敢偷摘”的比例最高。

当同学或朋友拥有一件自己爱不释手的小玩意时,约21%(频数243)的学生选择“借来玩几天”或“兼职赚钱买”,27%(频数314)的学生选择“偷玩后放回”或“忍住不玩”,很小部分(3.1%,频数 36)选择“偷,据为己有”。除教养状况之外的其他几个人口学变量都与其有显著关联。其中,较多三年级的学生选择“兼职赚钱买”或“偷,据为己有”,一年级学生选择“偷玩后放回”的比例最高,更多二年级学生选择“忍住不玩”;选择“偷,据为己有”的农村学生比例相对较低。

当学校催缴学费而又有一款心仪的手机时,大多数学生(81.1%,频数938)选择“交了学费后兼职赚钱买手机”,也有9.3%(频数108)的学生选择“交了学费再向家人要钱购买”,有8.2%(频数95)的学生选择“先买手机,学费再说”、“借口学费丢了再向父母要钱买手机”或“借钱买手机”,还有1.3%(频数15)的人选择“交了学费,偷部手机”。除年级以外的人口学变量与之有显著关联。其中,农村学生选择“交了学费后兼职赚钱买手机”的比例最高,由祖父母抚养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相对较低。

当知道父母放零用钱的地方并方便拿到时,大部分受调查学生(79.3%,频数911)用钱时会向父母要或征得同意后再取用,还有14.0%(频数161)的学生表示自己赚零用钱,较少比例选择不告而随意取用或偷偷用。生源地与其有显著关联,其中,农村学生选择不告而随意取用的比例最低,更高比例选择自己赚零用钱。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1.在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上网的时间分配、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女子院校的大学生能够保持较为理性的态度,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网络对她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有限。对于网络游戏“偷菜”的态度,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也能够把持正确的是非观念。袁建军提到的“个体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1]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女子院校的大学生中表现不明显。

2.在诚信意识方面,根据对各项的分析,女子院校大学生遵守诚信的心理基于“怕受惩罚”、“习惯”、“自我形象要求”等内在的自我约束,表现出“好孩子”和“好公民”的价值取向;但面对规则不明确、预期惩罚不确定的情形时,如助学金评定、零用钱使用、学费使用等,她们的诚信意识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助学金评选中,有14.6%的女大学生采取“不诚信的竞争手段”,分析其原因,不少学生反映是由于家长的督促或示范。[3]

3.在人际交往方面,女子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比较被动,在网络中不太与陌生人交流。通常来说,女性的社会化程度较男性要低,社会化进程也比男性要慢,这反映在交往动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压力加大,人际交往有着由情感驱动向利益驱动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女校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尚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女子院校大学生更为单纯,另一方面可能说明她们接触和了解社会不够。

对于网络交友或网恋,女子院校的大学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往,但可能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认为网恋不会有好的前途和出路,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敢尝试。

四、结论

以往盛传的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4],似乎在女子院校大学生身上并未得到证实。事实上,女子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自律,也能够在时间上合理分配学习和网络使用。这说明,对于大多数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的女大学生,合理的网络使用并不会对她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促进她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当然,一小部分不能合理分配学习和网络使用的学生也依然存在,但本次调查中,所得数据很难显示这一小部分学生是否在社会适应、诚信判断方面受到了损害,或者存在交叉情况(即虽然沉迷网游,但依然能保持诚信;或虽然没有过多的网络行为,但依然不诚信)。调查只显示确有一部分女子院校大学生存在过多的网络行为,也确有一部分学生在诚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但不能印证这是同一批学生。

而对于网络游戏“偷菜”这一备受争议的网络行为,调查显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女子院校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诚信意识,真正受到影响的人群是那些本来就存在个人行为标准不明确问题、个人道德判断存在摇晃或者过分沉迷网络行为的人。只要在女子院校大学生中树立坚定的是非观念、诚信意识,她们是否使用网络,以及是否参与网络游戏和其他网络行为,不会对其价值体系和人格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1]袁建军.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评述——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王晶.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

[3]何文华,孟彩,谢伟清.网络游戏对女大学生诚信影响的调查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支馨悦.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频数聊天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组成比例三法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聊天不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