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堂重构研究

2012-01-28 22:34安,戴洪,丁恭,郭
职教通讯 2012年11期
关键词:模具共同体校企

杨 安,戴 国 洪,丁 学 恭,郭 伟 刚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堂重构研究

杨 安,戴 国 洪,丁 学 恭,郭 伟 刚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对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课堂重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具体专业层面,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以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模具高技能人才,从搭建校企共同体平台、重构课堂教学新秩序、重构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重构课堂的内涵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堂重构;校企共同体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文件精神,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共同体”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共同体”背景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对高职课堂进行重构和改革。

重构高职课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架构模式,对高职课堂的时空环境、课程的框架体系、课程的主要内容等进行重新构建,构建一种能够适应职业教育课堂发展规律,联通职业教育岗位需求,使学生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新秩序。对现有高职课堂进行重构与改革,关键是要把握高职课堂的内涵与实质。高职课程的框架、结构与体系要对接企业的生产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课堂的教学环境要对接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要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1]

一“校企共同体”为课堂重构搭建平台

(一)校企共同体模式阐释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和生产力水平现状,摸索和推行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共同体是指在政府引导下,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平台和载体[2],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等问题。[3]具体来说,校企共同体将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员工培训等校企活动空间进行组合,校企共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助互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共同体。[4]

由学校与企业设立的二级学院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把设立的二级学院作为企业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全球化人才发展战略,同时,二级学院又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校企双方共同规划二级学院的发展,通过建设把校企共同设立的二级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专业行业学院。[5]企业向学校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选派最优秀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介入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与开发以及教学过程。[4]

与此同时,学院专业组与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模具研发中心,模具研发中心既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技术难题攻关和产品研发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需求。

在二级学院和模具研发中心的基础上,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全面介入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即在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模具专业组与企业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课程评估等工作,教学与管理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的发展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

(二)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院模具专业组与相关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对企业的人才规格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遵循“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联通企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能力要求,设置相关课程,修订专业教学标准;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需求(特别是主导产业主流企业的需求),共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样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与需求。

2.校企共同确定职业岗位。学院模具专业组与相关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深入调查分析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能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从事企业生产活动,综合素质良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面向模具、冲压与注塑加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引进开发、设备管理;面向冲压与注塑加工企业从事设备与模具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面向模具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钳工)工作;面向产品数字化检测与逆向造型、快速制模等工作。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岗位有:(1)模具制造工艺员。CNC编程、模具加工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数控机床操作、线切割机床操作、模具及冲压与成型设备装配、调试、维修等;(2)模具设计师。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设计、CAD绘图;(3)产品检测与造型师。产品数字化检测、逆向造型及快速成型等。确定模具制造工艺员为首岗,模具设计师与产品检测与造型师为迁移岗。

3.校企共同参与项目化教材编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模具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但是传统教材的内容却往往都比较陈旧,理论过于繁多,不能充分体现工作实际,更难以及时反映模具发展动态,从而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对模具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这种状况下,二级学院聘请企业中层领导以及能工巧匠共同参与指导,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结构与建构项目课程内容体系,开发生产性的实训项目,校企合作编著融教学、培训于一体的教材。此外,在校企共同编写教材过程中,根据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把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贯穿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企业师傅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师傅与学校模具专业组共同分析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论证设计项目化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编制专业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积极组织项目化课程开发,提高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效果;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参与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这样,企业师傅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要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的重大作用,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贴合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二、重构课堂教学新秩序

(一)教师与师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学院模具专业组与企业师傅密切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培养任务;企业的师傅、能工巧匠经过学院准教师上岗培训,成为学院兼职教师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企业员工来校担任兼职讲师并承担了“模具三维造型实训”、“模具数控技术”等5门课程讲授,这些课程占所有课程的12%,合作开发课程标准10余门。学院专业组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丰富企业经历,掌握生产一线最新技术并协助企业车间主任进行班组管理。

模具专业部分课程在企业完成,学生在企业可以接受到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或师傅的技术指导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在校园内完成的专业课程也是由专业组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堂既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也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经验的师傅授课;在生产性教学课堂,教师与实训师傅在生产车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的相关实际操作,完成实际生产任务,一边讲述“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学生、师傅之间互动交流,体现了教师、学生、师傅之间的一种平等协作关系。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分阶段、有侧重、针对性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具专业组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成企业真实环境,营造“教学做合一”教学环境并重构课堂,使“教室+实验实训室”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场所转变,改变原先普通教室多而实训室少的局面;营造教学场所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安排实训设备,促进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相结合。

依据培养学生岗位技能需要,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以企业生产车间形式,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充分利用校企共同体参与企业的加工业务和人力资源建设,引进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能工巧匠。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参与实训管理和指导,将“技能培养和现场管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全真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依托校企共同体机制,在合作企业生产车间建立教学区(厂中校),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能够及时得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了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保证厂中校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实践课完全在具有真实情景的生产车间实施教学,学生不再受45分钟的时间限制,完成生产任务的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课堂时空环境完全由生产性教学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来决定。这种对课堂秩序的颠覆性改革,构建了高职课堂的新秩序,使高职课堂秩序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之后的课堂特点是: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

(三)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6]对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首岗、迁移岗和发展方向,模具专业组邀请职教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和行业的技术骨干、技术主管和工程师等,举办模具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找寻“能力点”,分析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依照“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和理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突出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依据每个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并依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决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专业课程对接主流企业的职业岗位,通过细致、科学的分析,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课程结构基本框架。在任务分析、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确定课程排序。深入分析定位模具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强调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以企业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来进行课程内容编制,以学生适应企业将来的实际工作要求为着眼点,学以致用,并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训课程强调让学生获得扎实牢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三、重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

(一)校企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和内容

模具专业组邀请企业及行业的技术骨干、技术主管以及工程师等,把职业能力标准融入教学,以职业能力达标为考核依据,联通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标准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企业模具制造工艺员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内容。

(二)企业师傅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

校企共同实施质量评价,积极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实施对学生实践环节成绩的评定;企业参与毕业生质量评价,配合学校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把调查结果反馈到教学,并据此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重点关注学生技能评价

在校企共同制订评价标准与内容、企业师傅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基础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重点关注对学生技能的评价。打破理论教学及其理论评价的单一模式,重点关注编制常用数控机床加工程序、操作常用数控机床与电加工机床制造模具零件技能;具有查阅和使用各类模具设计手册和参考材料,能独立设计出中等复杂模具技能;具有模具检验与生产管理的能力等综合技术能力。在对学生综合技能评价时,企业师傅对学生的技能评价占60%,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评价占40%,校企共同评价学生,以企业师傅为主。实践证明,这种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方法,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好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跟踪调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情况。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没有建立校企共同体之前,毕业生第一年首岗适应率只有53.2%,自从建立校企共同体之后,毕业生首岗适应率和岗位升迁率大幅提高,毕业生第一年首岗适应率达到90.5%,毕业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岗位迁移率分别为5.3%和8.2%,而且这些岗位变迁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分别当上班组长、车间主任等职务。校企共同体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叶鉴铭,周小海,梁宁森.试论高职课堂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0-52.

[2]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0(25):37-41.

[3]郑小飞,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41-43.

[4]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25):63-64.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11年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1R30043);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堂重构研究”(项目编号:SCC24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大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B128);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造类学生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B081)

杨安,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戴国洪,男,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CAD/CAPP/CAM、虚拟装配。

G712

A

1674-7747(2012)11-0029-04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模具共同体校企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