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2-01-28 15:38任国翠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菜地周长长方形

任国翠

(仪征市茶蓬小学,江苏 仪征 211400)

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任国翠

(仪征市茶蓬小学,江苏 仪征 211400)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学会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自主、多样和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体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自主获取知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2的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学生听说游戏,一下子兴趣来了,急于打听是什么游戏。“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个数,老师不用计算,马上就能知道它是不是2的倍数,”于是学生们便争着说出数字,数字由小到大,想难倒老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各个数,教师都一一作了准确的判断,并要求班上算得快的同学和老师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在连连“失败”之后,急于想知道老师所用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趁势追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学生便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入到“2的倍数”的学习活动中去。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拍照留影呢?可以拿给大家欣赏一下吗?学生自豪地亮出自己的照片,教师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相片同时提出问题:怎样为这些美丽的作品配上相应的画框?从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这一问就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学习产生了现实意义的需要,从而积极投入到长方形周长学习的活动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不仅容易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也容易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思考空间,促进主体探究

赞可夫认为:“学生的反映是个体能动的反映过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通过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倾听,抓住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必要时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创设:先出示两道比值是1∶2的口算题让学生口算,再让学生自编几道比值是1∶2的口算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的欲望。

然后组织讨论:怎样编,比值总是1∶2?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索,最后发现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情况,从而顺利揭示出比的基本性质。

再如,高年级在学习了“圆直径”知识后,也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菜地,要知道它的直径,怎么测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索,最后各种各样的方法应运而生:有的说沿菜地四周走一圈,用步数乘步长算出周长再算出直径;有的说直接用绳子在菜地中间拉直测量(利用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来求);有的说沿菜地一周插竹竿,每隔4米插一根,看有多少个间隔,用间隔数乘4算出周长再算出直径(利用植树问题中的化圆为方来求);还有的说在菜地中画一个中等圆,再量出这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利用圆环面积来求)……通过交流,师生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自动探索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投入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三、激发认知冲突,促进主动探究

认知冲突是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可引起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如教学比较平面的大小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认知冲突。

(1)平面图形差异明显的,怎样比较大小?(直接观察)

(2)如平面图形差异不明显,怎么办?(重叠)

(3)如果图形不能重叠,又怎么办?(数方格)

(4)如果图上方格大小不一样,能比较吗?不能比又怎么办?

又如,高年级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可以这样设疑:

(1)如果有一枚一元硬币,怎样知道它的周长?(把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它的长度)

(2)如果是一个很大的车轮,怎样知道它的周长?(用线绕车轮一周量它的长度)

(3)如果是一扇铁门上的圆环呢,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测量吗?不能测量又怎么办?

这样不断设疑,挑起“事端”,形成认知冲突,利用学生原认知和新问题之间的矛盾,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主动发展。

自主探究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潜能,教师要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只有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菜地周长长方形
菜地的面积
我爱长方形
圆的周长
菜地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菜地里的狂欢
分类数 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