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感:让阅读教学更“给力”

2012-01-28 15:38刘春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西湖美的课文

刘春芹

(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江苏 扬州 22580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入文入境,立足课文,感受自然美

语言文字不仅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入文入境,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感知文章的“美味”,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西湖》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笔者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提出质疑。抓住开端“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是镶嵌在这里的一颗明珠”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产生质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作者笔下的西湖为什么会那么美呢?他抓住哪些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由此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结合插图,想象优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仿佛仙境一般”。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通过这些词把西湖景点描绘得形象逼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步:依循作者描写西湖景色的顺序“湖边——湖面——湖心——月下西湖”,反复引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秀丽景色,绮丽风光。

第四步:播放“西湖风光”的PPT,引导学生模仿导游为游客介绍西湖风光。

通过以上对课文的阅读、领悟、想象,让学生入文入境,入境动情,与作者共享诗情画意的境界,从而产生赞美、喜爱西湖风光和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二、把握形象,明察细思,认知人物美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小学语文课文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正因为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才那样伟岸。例如:《最后的姿势》一课,谭千秋这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他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又如:在教学《永远的微笑》课文时,要深刻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挖掘、透视人物那美好的心灵,并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诚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文学作品里既然有众多“美”的因素,也就少不了“丑”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来欣赏。如《狼和小羊》中狡诈凶恶的狼,《狐狸和乌鸦》中狡诈贪婪且不择手段的狐狸等,这些“丑”的形象同样也具有审美意义。这可用罗丹的话来解释:“在自然界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具体说,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三、品词赏句,拓展升华,感悟语言美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只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欣赏句子,感悟语言美。

首先,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通过比较、推敲、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学习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堆”字特别传神,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其中“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亮且富有光泽,这些字词,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他们就很难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句子。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句子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从而达到感悟语言美的最终效果。

四、激发情感,自由联想,升华人性美

无穷想象读中来。丰富的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富有意境美。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悟领会,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例如:《拉萨的天空》《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台湾的蝴蝶谷》等,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恋。

语文教材中还汇集着许多英雄人物,如坚韧不拔的刘伯承、爱民如子的孔繁森、勇敢无私的大禹、勤奋好学的怀素、孝敬父母的陈毅、乐于助人的徐虎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凝聚着民族的精神,闪耀着道德的光辉,体现着一种人性美。教学这些课文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活动的情境,对这些光辉形象进行剖析,使学生受到人格熏陶,让好学、刚毅、无私等优秀品格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五、反复朗读,精雕细琢,体会音韵美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朗读感知课文中的形象,体味语言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儿歌,它的节奏和韵律活泼鲜明,语言精练,音调和谐,这种文韵之美往往只有通过投入感情的朗读才能体会到。教学中,首先通过设境激趣,引领学生进入意境,然后通过品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小学生充分领悟情景美、形象美、语言美。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其体会到生命的律动。不仅是富有节奏音韵的儿歌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其音韵美,一般的课文无论是叙事的还是写景的,都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其音韵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的熏陶,就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用真情去观自然万象、读社会人生,增强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西湖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当西湖遇上雪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