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科技大学 高纯静 许春刚 郝延明
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认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导致认知优化;情感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增进认知传递[1]。而近些年来,高校中日渐疏远、淡薄的师生关系已越加明显,这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有着明显的不利影响,大学教育领导者和广大教师需重视这一问题,关注情感教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探索出改善疏远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大学是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独立人生的最后“集训地”,因此,大学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必将对他今后的社会角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接受调查的毕业学生对大学教师的印象是:“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2]。这种脆弱的、让人唏嘘的大学师生情感关系曾被笑谈为“露水”情义。可以说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带来的高生师比是师生关系疏远的直观诱因。2011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3],这意味着平均一个老师要面对17个学生,若再除去教辅人员,一个一线教师对应的学生数目要远大于这个数字,老师不认识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高中老师严格“监管”学生的学习,大学老师对学生“放手不管”,师生关系存在着巨大反差,加之通过高考任务后大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不明确,让自律性差的学生在学业上轻易的放松下来,迟到、逃课、上课玩游戏或睡觉等现象也就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对大学老师的“教导”开始有抵触情绪;而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学生评教制度又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老师不愿对学生做出过多要求,对学生能少管尽量少管,这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如此的教学关系使得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在履行教学的“教”,而少了很多育人的“育”。融洽、浓厚的师生情感会对学生的学业起到正能量的促进作用,而目前疏远的师生关系显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转变高校疏远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改善师生关系单纯靠教师发扬师德进行无私奉献或者严格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都不能真正改变目前疏远的师生关系,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从教育制度上进行探索、创新。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服务系教授约翰·里查森实施的“教授住校试验”就是一个较好的拉近师生关系的实例[4]。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如我院从2009年开始在部分入学新生中开展了“‘1+1’师生结对子,教学双促进”活动(一名教师与一到两名新生结成师生对子);2011年9月开启“‘1+6’尚理培优计划”,即一位老师联系2011级1个学生宿舍的6名学生,1人带领、培养6人,“1+6”活动由学院组织实施,签约进行,固定的师生联系制度,使得生师比减小至6:1,而且也不再是一般统计意义上较高的高校生师比,而是实实在在地将低师生比通过一个小集体体现出来,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被大大的拉近,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笔者参与了这两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前后与8名(2009级2名及2011级6名)同学结成了师生对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与学生做朋友,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
良好的沟通来自平等的交流,只有教师放下架子,到同学们中去,才能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交流。没有了距离感,学生都积极的把自己关心的话题说出来和大家共同交流,气氛非常和谐、活跃。愉快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感觉老师是朋友,是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依靠、寻求帮助的人,自然而然的他们愿意接受老师的观点、建议,这为将来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奠定了基础。
(2)用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未来的职业定位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督促作用。美国马里兰大学助教凯伦·因科拉斯专门从事高等院校师生交流方面的研究。她指出,教授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交流程度和学生在学业上以及毕业后的成功概率息息相关。因科拉斯说:“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参与教授的研究课题,参加教授组织的文化活动,甚至是到教授家里做客、吃饭等,有时候更加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4]。笔者结对子的8名同学中除2名同学对自己的将来职业定位有一定的想法外,其他6名同学都没有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对于初步有自己职业规划的2名同学,我们分别进行过多次深入探讨,给予他们一些中肯的建议;对没有具体职业规划的几名同学,则建议他们将本学期各个科目的学习进程安排好,避免因为疏于学习而考试“挂科”,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先确定一些近期的小目标(如什么时候过英语四级,什么时候进行计算机考级等),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渐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职业目标规划的2名同学不但将自己的学习管理的很好,课余时间也安排的很好,既锻炼了自己社会活动能力,也在此过程中更深切的感受到学习对于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这两个同学为先进事例,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逐步减少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的时间,多参与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尽早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面对失败
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与高中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性,这会给很多同学带来学习上的困扰和挫败感。8名同学中有6名是外地学生,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不同,对待大学课程学习的态度也不同,在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后,笔者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以指导,如在如何提高英语单词量,提高英语听力分数,如何学习数学等方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示例,给他们很大的信心,对学生们的帮助很大。某同学英语基础较差,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不及格,他在补考前问我能否给他找找“后门”。我和他进行了深入交谈,引导他正确看待不及格,学会面对困难,让他懂得困难在某种程度也是前进的动力,帮助他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寻好的改进方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该生顺利通过补考。这给了他很大的自信心,通过继续努力,他在大二第二学期顺利的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笔者所教授的大学物理课程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对11级6名同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使他们发现原来一直认为很难学的物理课在注意到该学科的规律性后并不是那么难学。一名学生对大学物理考试没有一点信心,认为肯定会考不及格,自己想放弃,经过辅导,该生最终获得了67分的成绩,虽然这个分数不高,但对这名同学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学习方法上的帮助对他们的学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必然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基础性作用。
(4)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校园生活是大学生群体最后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重要人生阶段。一旦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无论他们在毕业的最后一刻是否已经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大学生都将被“无情”的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与磨练,最终融入社会。人与人直接的交往能力在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界精英李开复曾经说过:“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5]。这种能力是重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更是没有办法用考试分数体现出来的,需要学生从身边事情做起,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学生们探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笔者用现实的例子给他们讲解,如2002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使学生们注意宿舍小环境中同学关系的重要性,从处理好身边的小环境,从宿舍到班级,开始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和原则,为今后进入社会与同事相处做好准备。通过查阅资料,为学生们讲述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的要求,结合教学中老师与同学的教学关系,让学生们将老师布置的学业要求看作今后领导布置的任务一样来完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让他们慢慢有意识的去找寻合理的、适合的与人相处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5)用爱心温暖学生,教会学生感恩
近期网络上曾经热议过关于 “感恩”问题的一件事情:国内某知名大学一名毕业生毕业后出国留学,在他国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国打拼,经过努力其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捐巨款给其在该国的母校,却没有捐一分钱给自己在国内的母校。对于此种行为,我们不能一味的谴责其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妥”,更应该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与国外教育在“感恩”教育问题上的差异,是否是我们的大学没有教会学生去感恩,或者说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没有能够和他建立起很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才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呢?
在和8名同学相处的时候,笔者总是把8名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去关心、爱护。这种一家人的感觉,温暖了同学们的内心,也在他们的心田撒下感恩的种子。因此,我认为每个教师有义务将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当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会感恩的学生,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才能发展的更好,我们的社会也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1)教育成就感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桃李满天下”,这是一个教师的成就感使然,结对子活动使得笔者和8名同学师生关系更加紧密,他们是“我的学生”,虽然每年学校有大量的学生毕业,但对于很多高校教师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我的学生”并不多,特别是对于教授众多学生的基础课教师而言,更没有“我的学生”毕业了的概念,“桃李满天下”对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结对子的同学对我们这些老师而言,却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同学,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我的学生”,他们的点滴成长就是我们教师的点滴成就的体现,这种职业成就感是再多金钱也买不到的,也是激励我们将教育事业做的更好的精神动力。
(2)有助于教学及科研团队建设
教师可以从结对子的同学处获得最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也可以让这些同学较早的了解自己所专长的科研项目,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较早的参与进去,有助于教师科研团队建设。
师生结对子活动需要学校制度上的支持。当今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大,一方面高的生师比让教师要在教学中付出更多;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中也必须有所建树,否则就没有机会评高级职称,甚至有教学岗位不保的危险。高校教师忙于科研而忽视教学更是加剧教师与学生之间疏远、冷漠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教师自然不会主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关注上去。使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结对子活动中去,不能单凭教师对学生的师德、爱心进行,更需要大学管理者从制度上进行肯定、鼓励和引导,只有获得这样肯定性的评价,教师才能真正的踏下心来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付出心血和努力。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将教师与学生结对子作为一项教学质量促进工程来抓,纳入到对教师年度考核项目中,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疏远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大学中的领导者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给予老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总结——实践,最终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懂得感恩,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娟.学生读四年大学 老师却不认识[N].楚天都市报,2010-4-22.
[3]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
[4]王盈,艾方林.美国大学教师的住校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7-7-27.
[5]李开复.大学应是这样度过——李开复致信中国大学生的信[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 010000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