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中英语习语特征之文化解读

2012-01-28 14:48河北工业大学胡晓红马永良肖文娟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字面习语隐喻

□ 河北工业大学 胡晓红 马永良 肖文娟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困扰在英语学习的 “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1]中,即“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不能到达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却不会在具体语境中应用,不能理解由熟悉的单词构成的语词、语句、语篇,比如,The bank will have its pound of flesh,it’s going to foreclose on our mortgage and force us to sell our house.习语Pound of flesh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 “割下人的一磅肉”,而应该是“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Pound of flesh源于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坚持按借约割下还不起债的安东尼的一磅肉,用法律条文衡量是无可非议的,而无论是在中国或是西方,这都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依据该习语的文化渊源和社会道德标准,再结合上下文语境,pound of flesh在这里表明的应该是银行冷酷得像剧中的夏洛克一样,没有一丁点同情心。究根溯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忽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英语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不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冻结在英语学习中的“高原状态”[2]系心理术语,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滞停状态。

热心英语教学的香港首席大法官杨铁梁爵士指出:“达到中高级水平后,虽日日坚持习练,终无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说出来、写出来的英文语句总有牵强凑合之感,全然没有地道的外国味。若遇到这种情形,你就该主攻习语了。”[3]塞德尔在修订《英语习语及其用法》一书时曾说:“不使用习语就很难用英语说话或写作。”[4]英语习语是语言的精华,集中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历史和文化,是语言中文化内涵积淀最深厚的部分,而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底蕴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关键。可见,掌握英语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学习的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研读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探讨英语语言背后的真正文化内涵,以领会其言外之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下习语的文化特征

1.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不同于单词、自由搭配短语或短句等语言形式,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意义,在结构上和语义上形成的一个联合体。比如,习语doggy bag不是单个词叠加的字面意思“狗的袋子”,实际含义为“把吃剩的东西打包带走”。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去饭店吃饭,想把吃剩的东西带回家,为了不失面子,往往含蓄地对服务生说:“我想带回家给我的狗吃。”在这里狗不能换成诸如猫之类的其它词,依据《圣经》记载,在洪水中被拯救出的上帝指定的动物中,其中就包括狗[5],因此,狗被认为是上帝选中的生灵之一,在西方文化中备受爱护和赞赏。可见,英语习语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并共同认可和约定俗成的,其意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完全是内部各单词使用时简单的语义累加。

英语习语结构凝练,含义隽永,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超常的表现力,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英语发展的一种倾向,满足了语用学中对语言不对等的要求,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其中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得体的应用英语习语是参与跨文化交际双方必备的语言文化知识和不可或缺的交际技巧。

2.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习语

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与人类学、社会学、语用学等有密切联系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并非同一种文化间的交际,也不是文化融入,而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不同种族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信仰、政治状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理解就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使人们对各民族文化起源、相同之处及发展有所了解,文化交流通常是建立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的。根据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主要方面,语言学习者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他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6]比如,习语wear the willow不能按字面意思译为“戴柳条”。在西方国家willow是凄凉和遗弃的代名词,此习语源于《圣经》中的杨柳典故,在古以色列,尤其与巴比伦囚虏时期相联系,据说当时柳条都低垂以示哀悼[7]。从此西方人惯用柳叶花圈以示哀悼,尤其是失去心爱的人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柳条往往是离别的象征,如清代诗句中“柳丝千万条,绾不住别离情”。依据中西文化对柳条象征的别离忧伤之情的一致认同,结合上下文语境,习语wear the willow应该翻译为 “服丧、失恋”。可见,在认识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洞察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同时,不应忽视或放弃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才能知晓其差异,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促进母语文化的“正迁移”[8],即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遵循跨文化交际的规范和语境,以实现两种文化的交互。

英语习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中进行的,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若用本民族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或机械套用本民族文化模式,会导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即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干扰效应,违背跨文化交际的语域规则,势必引起文化冲突、误解乃至仇恨。因此,英语习语的学习要置于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进行,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意识,才能避免因习语误用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而对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了解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1)习语的隐喻认知性

受思维方式的支配和文化内涵的影响,英语习语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意义往往很委婉、隐蔽,具有隐喻性。习语的隐喻认知是指把习语中字面意义产生的概念知识整个地映射到认知目标上,将认知目标置于这种概念知识体系下进行认知,找出认知目标在其领域里对应的意义。也就是说,将习语各单词组合起来所陈述的事件,产生的意象和起到的修辞作用,进行类比、引申、概括,通过引喻、转喻、普遍认知等方式,演绎出其真正的含义。这种含义不同程度地抛开了词的常用意义,在意、趣、神、色方面有异于参与组合的各词,是人们认知加工的结果,是一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即一种隐喻意义。例如,习语hot potato不能按字面意义翻译为“滚烫的马铃薯”,需要在字面意义之上再认识、再认知,进一步类比、引申来得出其深层的隐喻语义。面对滚烫的马铃薯,吃下去其烫难耐,扔掉则是违反社会公德,遭人谴责,诸如类似两难或多难的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倘若事事详述,不但没有必要,还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因此人们往往用hot potato来类比此类情况,不仅形象易懂,而且能达到简洁高效的交际目的。长此以往,hot potato演化成一个成语,而人们往往取其隐喻意义,即“棘手的问题”。可见,习语的意义不能把单词单独使用时的词义简单相加,按其字面的含义机械推断,这样会破坏了习语的语义构架,歪曲习语的真正含义。

英语习语的隐喻意义除了按照人们的普遍认知从字面意义中引申出来外,其产生和使用往往涉及到历史、宗教、习俗、文艺等诸多文化知识,只有了解其内在的文化背景,才能获得其神韵,不再一知半解。例如,习语Helen of Troy,人们无法理解该习语的字面含义 “特洛伊的海伦”与实际运用中的隐喻意义“红颜祸水”有何联系。而只有了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典故,才能真正明白其隐喻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典故中的神袛和英雄往往是隐喻性的,历代文人墨客常以他们为喻体,例如,把王国的颠覆归咎于“红颜祸水”。习语Helen of Troy源于希腊史诗,特洛伊城的王子骗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斯巴达国王悲愤交集,决定夺回海伦,在希腊各帮君主的支持下,斯巴达国王派兵进攻特洛伊城,却久攻不下,后来采用了伊大卡国王的木马奇计:把一头木马遗下给特洛伊人,马中却暗藏了许多伏兵。最后特洛伊城被攻陷,海伦重返斯巴达[9]。从此,“红颜祸水”、“尤物倾城”之说便流传于后世。可见,英语习语的语义建立在认知机制上,不是各部分独立使用时的意义之和,而是一个整体,是超语言字面意思之上的英语语言的文化隐喻意义,而要彻底领会并掌握英语习语的隐喻意义,还必须广泛了解习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习语的文化认同性

在语言交际中,不同语域的习语反映出说话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英语习语的文化认同性即指英语习语的身份标记语作用,表明自己和对方属于同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具有某种共同点。习语的文化认同性使交际双方的语言交流省力、精确和流畅。比如,习语hung up one’s hat的真正含义是要留宿,按照英国人的习惯,登门拜访时通常把脱下的帽子拿在自己手里,如果把帽子挂在衣帽架上,那就意味着要住下来,而习语的这种内涵意义,只有该群体中的人才能领会。可见,英语习语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习语的文化传承,传递了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社会体制、宗教信仰、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和传递英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英语习语博大精深,不仅散发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而且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英语习语不断吸收外来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义。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习语是一种受多国文化影响的混合体,其中主要有希腊、拉丁语国家和法国、荷兰等国的文化。比如,英语词语中存在着一系列攻击荷兰人的习语:Dutch defense(虚张声势);Dutch feast(主人先醉的宴会);Dutch bargain(单方面获利)等等,其原因可上溯到17世纪以前,英国人独霸海上贸易,之后荷兰人异军突起,成了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使英国十分恼火,为了表示对荷兰人的蔑视,在英语语言中产生了一系列攻击荷兰人的习语。此外,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汉语单词进入英语词汇,英语语言中也渗透了一部分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习语,诸如: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Kungfu(功夫)等等。可见,英语习语受到了众多外国文化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这些外来语的含义,必须在异域文化融合的层面中挖掘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彻底领悟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3)习语的地域文化性

英语习语最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地域文化,习语的地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会导致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导致了不同习语的产生。比如,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按字面意义应该翻译为“挥金如水”。因为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使英国的航海运输业成了重要的生产方式,英国曾一度成为海上霸主,这对英语习语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海洋在英国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可见水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他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淡之物,因此在英国的地域文化中,对于大把挥霍的东西以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述。而古代中国人主要居住在内陆,以土为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属于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于是在中国产生了大量与土地相关的习语,而泥土在中国人眼里则是俯拾即是的寻常之物,往往用泥土来指代大量无价值的东西,因此,依据地理位置和气候造成的地域文化差异,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应被译为“挥金如土”。周一农曾指出:“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这一沃土,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文化间则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10]可见,习语伴随着地域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自己具有独特特征的习惯用语,是英语民族地域文化的历史沉淀。

三、结束语

胡壮麟认为:“说话人不管来自哪一个阶级,多能根据不用的情景来选择语码。因此,完全受语境支配的用法和对共有知识的依赖是所有人的寒暄交际所共同具有的特点。”[11]各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而每个人的言行都会打上其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的烙印,因此,掌握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是获得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习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囊括了英美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英美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英美社会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及其所涉及的人物、圣经、罗马神话及其思维模式的特点等。可见,英语习语的应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突出了其文化特征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本文对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文化意识,提高其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母语同目的语的交互,使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真正使当今大学生走出徘徊不前的低谷,进而摆脱当前英语学习的静止期,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6(3):39.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18-20.

[3]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235.

[4]Jennifer Seidl.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1.

[5]HOLY BIBLE-CHINESE/ENGLISH(UV.NRSV).Nanjing:National.TSPM&CCC,2000.

[6]Schum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rlington,VA.Center for Applied//LnR.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rguage Teaching Center for Applied Lirguistics,1978.

[7]杨佑方.英语圣经词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83.

[9]曹喜梅.趣谈与人物有关的英语习语[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13):108.

[10]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1]胡壮麟.西方文体学词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4.

猜你喜欢
字面习语隐喻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