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 徐 丹 黎 盛 李代明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因此迫切需要既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又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国际型复合人才。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特别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号召。 2008、2009、2010年分别有 100、152和151门课程经批准成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相较于人文类学科,理工类进行双语教学更具迫切性和便利性。一方面,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基础雄厚,要缩小差异,赶上他们的步伐,就必须大量阅读与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理工类的学科理论中外差异较小,国外的许多原版教材与教学方法可直接使用,更便于开展双语教学。包装材料学是包装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综合性强,涵盖包装中所使用的纸、塑料、金属与玻璃四大材料,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材料的基本性能,制品的成型加工技术以及材料和容器性能的检测方法等。目前,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以高分子塑料为基础的新包装也层出不穷。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在国际刊物、国际会议资料以及互联网上。查阅英文文献则是获取这些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熟悉包装材料学的英文专业术语,有利于学生接收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追踪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进展,使课程的学习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很多现代化检测仪器依赖于进口,其说明书均为英文,这也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水平提出了实际的需要。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用除汉语以外的第二门语言进行教学,对于国内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一般是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双语教学,可精选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促进了解国外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引导学生阅读外文文献,加强学生应用英文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双语水平与双语经验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态度具有积极影响[1]。开展包装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其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的国际大企业,从事国际交流打下良好基础,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包装材料学作为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但理论深度相对较浅,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现有文献报道中,针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讨论较少,笔者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交流与探讨。
高等院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即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英文运用能力。其中,专业知识的获得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其次是给予学生提高专业英文水平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英文思考、求知、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运用英文进行交流以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在包装材料学双语教学中,必须明确让学生掌握四大包装材料的专业知识是首要目标。而英文只是一种语言媒介,不可舍本逐末,过多地注重英文语法与词汇的讲解。
实施教学时,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文教材选用了天津科技大学王建清主编的《包装材料学》,该教材囊括了纸、塑料、玻璃与金属四大材料以及辅助包装材料,内容全面、编排合理、论述清晰,便于学生学习。在选择英文教材时,查阅了大量英文资料,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原版教材,因此选用了上海理工大学陈景华等主编的 《包装材料》(双语)。该书的编排结构与所选中文教材大致相同,图表丰富,理论与实例结合,语言平实易懂。对于英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可参考中文教材对照学习,避免因为语言障碍而厌学。
包装材料学具有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应用性强等特点。因而教学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对于重要的专业词汇,首先用中英文在课件上列出,要求学生重点记忆。讲解重要的概念时用板书写在黑板上,在放慢节奏的同时,帮助同学加深印象。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例如材料的生产工艺、测试方法等,单纯采用板书+口述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全部采用英文制作,尽量少文字,多图片。选用清晰、色彩明快的英文图片,例如在造纸原料中讲解主要原料纤维素时,依次给出树皮的电镜图片、微细纤维的图片以及纤维素的结构,由宏观至微观,使学生对造纸原料的来源及其微观组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收集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视频材料,一方面使书本内容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例如本课程设计多种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但由于实验设备及课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一一操作。因此收集了一些实验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在不能亲手操作的条件下也能对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外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对双语课程接受度的重要因素[2]。鉴于中国学生普遍听说能力较差,而专业总人数较少,无法分班学习,因此为了兼顾英文水平较差的学生,采用保持式教学,即在使用母语(汉语)的同时也使用英文。其中,英文讲授约占30%,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基本概念、定义和专业术语,结合板书与课件采用英文解释并反复强调;第二,课前用英文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每小节结束时采用英文进行小结,再次强调重点内容与重点词汇;第三,课程内容讲解基本结束时,采用英文给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活性包装和智能包装,激发学生从事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
双语教学中的双语只是语言媒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实物教学”、“启发式教学”、“主动式自学”等等。包装材料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介绍的四大包装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采用“实物教学”的方式,将书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书本中枯燥的文字讲解鲜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例如在讲解瓦楞纸板时,收集由不同楞型、不同层数、不同用途的瓦楞纸板所做的包装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瓦楞纸板的结构,讨论不同结构所具有的特点及其所决定的不同用途等。教师最后用英文讲解归纳,将学生思考与讨论所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学习相关的英文专业术语。教师还可进一步介绍新型瓦楞纸板的研制与开发现状,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给出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常见塑料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时,先举例学生手中的矿泉水瓶、果汁瓶等PET瓶,然后提问:“啤酒采用什么包装?”,学生回答:“玻璃瓶和金属罐”;再问:“有没有 PET 塑料瓶装的呢? ”;回答:“没有”,再提问:“为什么?”,学生平时大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很难给出答案。于是教师从啤酒的组成及对包装材料阻隔性的要求等等讲述为什么啤酒不能像矿泉水等采用普通PET瓶包装,而要采用玻璃或金属材料。学生貌似恍然大悟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欧美等国家现在就有啤酒是用PET瓶装的,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的求知欲被大大激发,教师便可借此向他们介绍一些具有高阻隔性能的复合型及纳米涂层PET材料,进一步拓展到纳米复合高分子技术等,并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英文阅读文献,引发学生对于新材料研发的兴趣。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一部分较为浅显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所学内容。例如,在塑料包装一章中,教师完成高分子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自学常见的高分子材料 (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的化学组成、生产工艺、性能特点与用途等,每组学习一种,收集至少一件该材料所做的包装成品,并制作英文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采用这种自学形式,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泛查阅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收集的环节,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制作英文课件时,锻炼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自我建构进而掌握专业知识[4],并对该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产生兴趣,进而可能争取下一步的深造。因而,双语教学对于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生等更深层次的学习,增加国家科研人才储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为加强双语教学,课后作业除普通习题外还包括翻译与读书报告撰写。例如在纸包装内容讲解结束以后,收集造纸过程、纸包装的特点与应用等相关英文资料与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翻译。由于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中已经做过讲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学习了专业英文的表达方式,起到很好的巩固加深效果。
双语教学的另一目的是训练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为此,在课外给学生布置了查询英文文献的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根据关键词利用学校的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文献,阅读摘要等内容(至少10篇),并撰写读书报告。以此让学生掌握获取科研论文的方法,并学习阅读英文文献,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能够追踪学科前沿与新的知识增长点。
为了与双语课堂教学相配合,采取了相应的考核措施。方法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习题、翻译与读书报告等)占30%。卷面考核方面,与课堂教学一致,英文考核部分占试题的30%,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和科技短文翻译。
综合而言,学生对于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普遍持肯定态度,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课堂互动环节上表现活跃、积极思考;二是自学环节中,大部分英文课件制作精美,并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较好的讲解;三是认真完成课后的翻译和读书报告的撰写;四是对课堂上介绍的学科前沿知识(如活性包装和智能包装)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有学生在课后提出想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方面实验研究或者以后报考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与热情将该双语课程进行下去。
但由于对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包括四大材料的生产加工、特点、用途等),再加之双语课程除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外还有提升语言能力的目标,因而课程安排非常紧张,课堂讨论环节只能相应减少。
第二,英文比重相对偏少。目前对于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分配问题尚无统一标准,大部分所采用的英文比例为30-80%。在符合学生英文水平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英文比重,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等灵活调整中英文的比例。但始终应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为首要目标这一原则。
第三,在成绩考核中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作为双语教学,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表现,课堂报告的撰写等等更能反映出他在专业知识学习,英文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上的提高。因而,在考核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更能真实地反映双语教学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创新思维与交流能力的训练。
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从以下方面加以建设。
进一步寻找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并在选定的中英文教材基础上,针对每章的内容,收集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的课外英文阅读材料以及英文习题。在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之后,可尝试编写符合自己专业实际的双语课程教材[6]。进一步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在材料的生产加工等部分增加英文动画、音频、视频等三维影像,立体化展示书本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掌握专业知识。
建立双语学习网站,提供多媒体课件、收集的资料文献、视频、习题等供学生下载。开辟师生交流园地,一方面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另一方面学生可随时向老师反馈学习情况及建议。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为师生交流提供畅通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
仅仅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是十分片面的,还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在课程结束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在双语课程的接受度、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专业英文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做统计调查与分析,作为教学改进的重要指导。
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技巧以外,还需具有较好的英文听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加强口语水平。多与有经验的双语教师交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积极争取各种教学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在高效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教学的准备、策略、方法、细节等各环节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并不断探索与改进,才能达到双语教学双重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良好专业外语运用能力,同时洞悉学科前沿的复合型人才。
[1]张晖,张积家.双语水平与双语经验对大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坛,2011,4(178):26-30.
[2]何娟,程从密.《土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问卷调查与分析[J].科技教育,2011(23):181.
[3]孙辉,王家骏.《包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包装工程,2010,31(17):172-174.
[4]张治国,林江.包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1):70-73.
[5]郭霞,韦伟,胡尚勤.微生物双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726-1729.
[6]周岩,赵一鹏,周莉.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及建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