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分类研究

2012-01-28 12:55周进生杜国银赵连荣沙景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3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成果服务

■ 周进生/林 文/杜国银/赵连荣/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本质是其成果在行业内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应用与推广,包括为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信息支持的部门和行业、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服务。从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大调查涉及的“一项计划五项工程”有其内在的联系,并不是孤立的,如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为矿产调查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农业经济区划等提供信息支持,技术发展工程为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等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数字国土工程集成了各类信息为宣传各项工程成果、全面服务社会各领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些服务分为专业技术服务、基础信息服务、灾害应急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四类。这些分类是相对的,互有交叉,一项成果既可以为专业技术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管理服务,如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即为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地质工作部署和矿政管理中的勘查区块划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一项服务需要几项成果应用的支撑,如国土资源信息的集成化服务是多项研究成果,既有地质、矿产基础信息数据,也有分析加工整理的集成数据,同时还要有数字国土工程中的硬件投入等;再如《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不仅需要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各个方面,也需要其他专项的支撑。因此,本分类是相对的,有交叉,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才做的这个分类。

1 专业技术服务推动行业及相关部门整体发展

主要指的是服务于国土资源行业及相关部门,为行业及相关部门整体发展起技术支撑作用的成果,如成矿理论研究成果为成矿区带的划分提供依据,成矿赋存规律等为确定整装勘查的范围、为找矿靶区的圈定等提供依据;又如,钻探技术的进步为深部探矿、更深部地质信息的探索奠定基础。多光谱异常信息提取技术应用于天山-北山、昆仑山、冈底斯山、青藏铁路沿线等西部重要成矿带120万平方公里的地质找矿工作,发现一批矿化点,找矿效果良好。当然,专业技术还服务于国土资源行业以外,如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法体系为土壤调查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农业区划服务。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服务表现为:

1.1 找矿理论方面

建立了中国重要成矿区带区域找矿模型和陆相成钾新理论,构建中国成矿体系,利用新的陆相成钾新理论发现了超大型卤水钾矿(罗北凹地);利用新的成矿理论,在老矿山的深部和边部进行勘查工作,使得危机矿山重获新生。

1.2 找矿技术方面

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新型探测、调查和测试、钻掘设备和软件系统,建立了“星—空—地”立体调查技术体系。利用新的物探技术,建立了航空物探综合测量系统,发现了大批矿致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新的化探技术,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特殊景观区化探方法技术,为区域地质找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遥感新技术,建立了“类—族—种—亚种(变种)”的矿物分层高光谱识别谱系,实现了利用遥感宏观手段对微观信息的识别与提取,提升了遥感地质找矿的精准度;首次提出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法体系,为大力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提供技术支撑,表明我国地质测试分析技术的进步。

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为深部找矿奠定了技术基础;300米、600米、1000米、1500米及2000米系列钻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吉尔吉斯坦、蒙古等国;研制的PDC黑冰齿复合片钻头较常规合金钻头的钻探效率提高了3倍,钻头寿命提高数十倍;高精度定向对接井钻井技术迈进国际领先地位。

钒钛磁铁矿选矿新工艺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使我国50亿吨低品位的钒钛磁铁矿变成可利用资源;“磁筛”技术已在武钢大冶铁矿、唐钢庙沟铁矿等50余家大型矿山企业推广应用,使数以亿吨计的细粒不均匀嵌布磁铁矿变成高品质铁精矿成为可能,有力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鄂西宁乡式铁矿利用工艺技术获得高质量铁精矿,为盘活我国数十亿吨宁乡式铁矿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长江上游煤系硫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煤系硫铁矿资源全面综合利用,获得品位49.63%、回收率95.5%的优质硫精矿,尾矿制作高质量的烧结墙体砖和烧结装饰砖。

1.3 地质科技方面

中华龙鸟、中华吉祥鸟、中华神州鸟化石等相继发现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的新证据;大调查中先后获得8个“金钉子”,推动我国古生物学、地层学与国际接轨;中国第一口5158米全孔取心科学深钻,使我国大陆构造演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多期碰撞、多期叠加的多岛弧盆演化模式,精细刻画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历史,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隆升的三大阶段的动力学模型,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

2 基础信息为业内深入开展工作服务,为业外提供决策支撑

基础信息包括地质类和土地类,这属于基础国情信息,应用覆盖面较为广泛。这些基础信息既是业内进一步工作的依据,也是支撑众多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还是国家规划、政策制定的前提,如构造发育状况信息既可以为找矿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又如土地资源调查信息即可为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制定服务,还可以为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基础信息服务具体表现为:

2.1 为战略选取、圈定靶区服务

利用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成果,提出可资前期勘查的16个战略选区,以及具有较大勘探远景的松辽盆地外围、西北银额盆地、西南中上扬子盆地和青藏羌塘盆地等四大陆域油气新区。区调新发现矿点1280余处:圈定物探异常10466处;圈定区域化探异常10234处;遥感异常信息圈定找矿靶区904处。

2.2 评价重点成矿区,降低商业性地质找矿风险

完成的16个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矿(化)点1100多处、化探异常2.6万个、高精度磁探异常2400多个,揭示了我国铁、铜、铅、锌、铝、锰、钨、锡、金、银等重要矿产的巨大资源潜力,同时降低了商业性勘查的风险。

2.3 专项地质调查成果,为农业和城市建设服务

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为我国农业布局、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服务;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为城市规划尤其是空间优化布局、利用规划提供了详实的地质资料。

2.4 水文地质调查摸清水资源家底

成果查明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家底”和每年的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3527亿立方米;构建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平台,为地下水勘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5 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服务

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开展了1:25万区调修测、重点地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调查,提出了引水线路的优选建议;西气东输、三峡引水济黄、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相关的活动断裂调查、地应力测量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相关工程早期可行性分析、选线、建设及建成后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应用高质量航空遥感数据和环境变化监测成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移民迁建、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开展大瑞铁路建设区2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疑难问题,为铁路选线和建设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

2.6 地价数据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公众服务

建立了集监测数据处理和发布的城市土地价格监测系统,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与变更调查、土壤普查等成果,对全国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3 灾害监测与预警应急服务拓宽了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的领域

这是地质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一项需要大力开展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全社会环境问题高发期的到来,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灾害治理工作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查成果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支持、辅助城市规划避免潜在灾害威胁、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咨询、为灾害应急调查服务。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圈定地灾隐患区域,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开展全国164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覆盖面积约650万平方千米,涉及人口约7.9亿,调查并确定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3万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中度易发区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针对查出的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为各级各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3.2 重要经济区地质灾害调查为城市规划和居民饮水安全服务

建立全国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和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避开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减缓建设工程的可能损失;东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查明了污染来源、污染种类,为政府治理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有利于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3.3 地质灾害调查为重要工程建设服务

三峡库区航空遥感调查和重点区生态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为库区规划建设、移民搬迁、新址选择等提供依据。环渤海经济区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为新区国际生态城选址、防风暴潮堤坝设计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4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预警支撑减灾决策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效显著。据统计,2003—2009年,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全国共成功躲避地质灾害4244起,安全转移20余万人口,避免财产损失29.4亿元。汶川地震后的航空、航天遥感应急调查成果为灾区减灾避灾、灾害(隐患)排查、灾情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有效地避免了灾后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为玉树地震灾区及时提供地震灾区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选址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提供了玉树地震灾区遥感影像数据和解译成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4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地位,更好地为国土资源参与宏观决策服务

这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至少包括两个意思,一是信息的综合,包括了土地、矿产的基础信息、加工集成信息;二是服务本身的综合,尤其是制定国家级的矿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政策的制定等均是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综合研究的结果。

4.1 为国家和部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夯实了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土地资源调查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指明了方向,即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发布局优化。实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推进规模化开采。发展绿色矿业,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优化能源开发布局。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

为《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奠定了基础。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等方面13项重大指标,6项主要任务与6项重大工程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广和应用一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相关领域勘查技术方法,国土资源管理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研制和引进一批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地质找矿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和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攻克一批重要地学理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四大发展目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地质找矿突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应对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强化基础地学、土地科学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前沿科技八项任务,这些均离不开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支持。

4.2 数字化国土工程助推国土资源管理的全程监管

建成了以国土资源地政管理、矿政管理和综合事务管理为主要业务的集动态监测、审批、综合分析与预警于一体的全国国土资源状况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全程监管,以及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矿产资源的监管,增强了国家对国土资源全局掌握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规范了办事程序,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统一的技术环境下,构建多级、分布式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整合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内容,向不同用户提供多模式数据服务,并通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使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根据土地督察业务流程,应用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建成的“一库(土地督察基础数据库)、两网(局域内网和外网)、三系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信息分析评价系统和实地巡查核查系统)”实现了在线土地督察,基本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信息化土地督察工作模式转变,提升了土地督察的威慑效力。

4.3 土地资源调查工程成果为地政管理服务

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支持,为地政管理提供技术储备。建立的105个重点城市土地价格动态监测网,查明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为土地管理技术奠基方面,以点带面开展的土地产权状况调查、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调查,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土地调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开展;区域集体土地产权调查示范和各示范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全国开展土地登记资料规范化建设探索出一套实用、科学、创新的技术方法。

4.4 地质调查成果支撑矿政管理

地质调查成果助推矿政管理迈上新台阶,增强了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矿产资源稳定供给的信心。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成果,以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核查等,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发现未来工作的潜力及主攻方向。在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明确了地质工作的部署以及协调各方力量整装勘查的目标。

也正是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开展,商业性工作不断跟进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新机制。实践形成了泥河模式、358模式、青藏专项模式等。新机制的实施不仅撬动了上百亿的后续矿产勘查开发资金,也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进而探索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提出了“三年有重要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的“找矿战略突破行动总体方案”,为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完成中央领导提出的“加大地质勘查力度,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的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结语

国土资源大调查与人口普查工作类似,是支撑国家各项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土资源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深化国土资源调查工作,不断拓宽国土资源调查工作新领域,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总结报告(内部资料)[R].北京:国土资源部,2011.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评估研究报告(2006年—2010年,内部资料)[R].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成果服务
验收成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工大成果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