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洪平(江苏省宜兴中学)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地重新定位,但每当我们翻开学生的一本本作文,千山一形、千人一面的文章比比皆是。语言运用更不乏千篇一律、假话连篇。究其根源,这与课堂上教师烦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新的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实践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模式,走自主阅读的道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高度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活动课堂。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为此,我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如在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描绘出一幅自己想象的图,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了自己意念中的图画,有的学生表现了“枯藤老树”的凄凉,有的学生表现了“小桥流水”的明快,这样就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教学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的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在预习时或课堂上进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在教学“唐诗宋词”时,尽可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阐述。有的学生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去克服,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有的学生则结合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父母应该像文中的父亲学习,善于引导和鼓励,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帮孩子爬下来;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文中孩子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有新的发现和成就;还有的说我们要有爱心,比如文中的一些孩子就缺乏爱心,只要有爱世界就变成温暖的人间。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深厚个性色彩的答案,主要得益于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学起于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涵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捕捉学习思维的质疑点。教师言语上的引导、点拨、鼓励,都会把学生带到相关情境,产生质疑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如在阅读《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愚公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要启发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思考愚公的精神是否可取,这样就从课文的内容上升到了现实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广开言路,使学生对大部分的价值取向能做到“当局者不迷”,达到拨云见日之效。
赏识教育强调人文关怀。对不同学生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取向,教师要充分予以尊重,允许学生大胆发言、保留独特的体验,不能对发表了不符合自己心中“标准”的见解的学生不理不睬、冷眼冷语,或加以训斥。让学生在宽松的赏识环境中、心情愉悦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悄无声息中吸收别人的价值取向,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阅读主体的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感到审美的乐趣。教授《羚羊木雕》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妈妈不听“我”的解释、坚持要“我”把木雕从好朋友万芳那里要回来时,学生的声音颤抖了,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个不被人理解的孩子,这时候,他们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学生感同身受,当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了。
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才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我们要用爱心,在学生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学生生命的体验和心灵感悟激活,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独特而尽可能完美的教学风格,把自己的课堂变得芳香四溢、与众不同。我们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创设丰富的生成智慧资源,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情境,创造一个心灵自由、心理健康、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心理氛围。这样的环境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固守内心本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的阅读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个性化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促使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思维的个性得到张扬。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生自由、健康、充分、全面地发展。正是在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的互动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个性方能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