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俊(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表明,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执行者,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美的语言,创设美的意境,体会美的情感来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让语文课堂闪耀着美丽的辉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地读书能帮助读者领会文本的主旨,而引导学生喜爱读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音韵美。语言的音韵美,是指在汉语中,利用语音声、韵、调组合的规律,形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抑扬顿挫的效果,给人一种与音乐相似的听觉上的享受。
如《陋室铭》,通篇文章的整齐匀称之美贯穿始终,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结构给人以音节匀称、协调而又畅达的美感。再如朗读《春》时,那种整句与散句和谐搭配的交错之美也形成了文章舒卷自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字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高声朗读的过程中注入情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文本的美妙之处,为正确理解文本的美打下基础。
挖掘作品的意境之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紫藤萝瀑布》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推”一“挤”使花朵的活泼热闹跃然纸上,更写出了花朵生命力的旺盛之美;再如写十多年前家门外另一棵紫藤萝开着零落的花还要“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写出了花朵的富有灵性、善解人意。又如《幽径悲剧》中写道“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将幽径的悲剧性的美充分展示出来,让读者油然升起痛彻心扉的疼。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名篇名作,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考、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这样的意境,借助幻灯片、配乐朗诵、画面等,甚至可以截取相关的影视片断,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可以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词中所透露出来的气势之美;可以播放中国的名山大川的画图,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通过这样图文结合、声文并举的讲授,词中一代天骄的王气之美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打铁须得自身硬”,作为美的语文教学的执行者,更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使教师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便于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文章之美。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天是草地上的那一抹新绿;春天是树枝上的第一声鸟鸣;春天是小姑娘身上那件漂亮的纱裙……”这样的导入语既能吸引学生继续想象、仿句造句,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教师的语言,无疑能将这样的美不断地传递下去。
教学,不单单是教书,更要育人。语文教学的这块阵地,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更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正确地辨别美。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美的幻觉中,而不能让学生认真地思考为什么美,那这堂语文课不能算是成功的。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之美,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善问之美;《“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让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大义之美;《往事依依》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之美;《春望》中让学生体会社会和谐之美;《甜甜的泥土》中让学生体会亲情之美……有了赏与思的结合,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即使今天不行,但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成功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美的文本、美的思想,还有一群勤思善问、单纯天真的美的“精灵”相伴,这样的过程,我们真享受!这样的氛围,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