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灵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学)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我有切身体会,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的设计、组织比阅读课的难度大得多,而且与城市相比,教学条件与资源等都跟不上。这无疑增加了上好语文活动课的难度。一边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一边又是教学难度的存在,正如课改专家吕达先生所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要产生和面临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以下是我对近几年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实施对策的分析。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通常情况下,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综合性学习就只能是上谈兵了,甚至被忽略。
我认为,要想在农村中学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根据农村中学特定的地域环境,因地制宜,确定活动主题。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踪迹”“到民间采风去”等,这些侧重于自然风景、乡土风情的话题显然更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如七年级上册的“感受自然”,初一新生用他们并不成熟的眼睛审视着平时再熟悉不过的一草一木,把自己想成自然界中的植物,走入田间地头、树林池边,感受秋风的吹拂,深嗅自然的气息,倾听自然的天籁,触摸清凉的秋水。几天下来,一张张小纸片汇聚着学生们一次次的感受,或天真美好,或滑稽可笑,或妙不可言,或因意外而糟糕。不管感觉如何,关键是他们去感觉了、去体验了。他们意识到自然的存在和环境的重要,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关心他人、爱护群体。
36个综合性活动中,还有一些是农村中学生完成起来有困难的,如“背起行囊走四方”“科海泛舟”“关注我们的社区”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扬长避短,不完全照搬语文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进行“探索月球奥秘”这个综合性活动时,我和学生们都曾手足无措:月球奥秘的探索,仿佛离我们非常遥远,身边没有可供参观的天文台和展览馆,学生在住宿期间又无法上网查找资料。经过讨论与研究,我们采用变通和取舍的方式,最后确定的主题是“月球文化的赏析”。我想,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只是向大家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范例。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不一定受这些范例束缚,翻过那座山,前面可能会是另一番崭新的景象。
生活,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看起来很平常,却有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因此,生活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语文老师。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生活化的集中体现,为语文走出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教学长期封闭的状态,可谓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前提是“语文”。失去了“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变成了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所以被提出、被强调,正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语文本身是综合的、实践的,所以人们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抓住了“综合的”“实践的”,却忘记了“语文的”,那么我们讨论问题的基本前提就不再存在,讨论的问题本身也就发生了转移和置换。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落入“唯语文”的怪圈;操之过松,会落入“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尴尬境地。那么,综合性学习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味道,不能单一化,也不能只有空架子而无具体内容,它们应该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安排了“献给母亲的歌”,恰好临近三八妇女节,我收到了四方好友发来的祝福短信,但大多是网上传抄的,语言优美却并非“手工制作”。遗憾之余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堂以“拇指按出的精彩——短信拟写指导”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安排学生们制作精美的文字短信,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大家拟写的短信非常精彩,如:“您是火种,点燃了我幼小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又如:“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请您接受我诚挚的祝福吧,妈妈,节日快乐!”一字一句都吐露了孩子们真实的心声,拇指跳动间创造了生活的精彩。
在开展“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语文活动时,我和学生们决定开展以“我们来开店,我们来理财”为主题的活动。我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指导他们走出课堂、走向街头、走进电视,加强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探究学习。其中一个环节是要求他们为自己开的“店铺”取名,并拟定广告语。汇报成果时,每个小组的创意店名和创意广告都非常出色,让我一时难以做出评判。如以童晶晶为组长的小组开了个“冬日里的花香”花店,并配上如下广告:“别的店里是春色满园,而这里即使在冬天也依旧花香四溢。”又如蒋伟芬小组的“休闲茶庄”,其广告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脚喝杯茶!”其他店名如“心情氧吧”(书店名)“一口香”(美食店)“臭美之家”(臭豆腐店)等,让人目不暇接。此类活动使语文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学生们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自主合作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也在不自然间流露出来。
新课程规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农村中学学生观察能力较强,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比较差。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应有明确的目标,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生喜欢背诵古诗词,就决定把后面的综合性活动“古诗苑漫步”提前进行,让学生自主组织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古诗词朗诵会”,以兴趣为突破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增。我又结合新课程特色,把学生带到了绿树茵茵的操场上。在情境的促动下,学生们的胆子放大了、嗓门变亮堂了,真挚的情感在蓝天白云间自然流淌。我意识到,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不强,而是缺少展示的舞台。
农村中学生生性淳朴,仪态有时过于羞涩。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综合性活动“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演讲的要求,而是问学生:“如果你是评委,你会从哪些方面评判?”在讨论中,大家商量制定了演讲的基本要求。由于条件所限,大家的阅读积累不多,所以“微笑”这一主题的演讲内容,我并不要求学生运用名人的例子,而是引导学生发现父母、同学、乡邻等人笑对生活的事例,然后结合自己的体悟写下情真意切的演讲稿。在综合性学习这个平台上,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多次的锻炼中获得了提升。
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学生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也是我尝试过的。例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求学生用阅读名著、向老师请教、与农民交谈(搜集农谚,俗语)、与家人讨论等方式,整理有关语文知识的资料,最后的效果与上网查找资料一样。学生搜集整理的相关农谚、俗语更是别具风采、引人入胜,大有超越网上资料的趋势。
再如,农村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故而应着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简单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我们身边的公交车”这一综合性活动:第一阶段记录自己在同一时段看到的车次安排、道德观念等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阶段整理观察记录,按问题分小组讨论解决方案;第三阶段,根据自己的主题设计公益宣传语和图标,并合力形成展板,走上街头,在学校附近的公交站点进行宣传。这是个饶有趣味的活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观察,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