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歌教学中情感分析的原则

2012-01-28 12:39陈旭辉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茅店思妇游子

■ 陈旭辉(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有把握诗情,才能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生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活动中分析诗歌情感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视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家语”是说诗的用语与散文有别,不能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诗的语言要求精练,叙述时可能有省略、跳跃、倒置现象;诗是“以象立意”,追求以形象传达情感,往往通过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诗用语讲求蕴藉,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要求读诗者要注意透过诗歌的语言、表象,体会其“象外之旨”。诗歌教学过程中,情感分析必须要重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语言特征。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前两句是说,在天边有点点的疏星时隐时现,从山前飘来星星点点的雨滴。这里有省略和倒置,后两句从叙次先后看,像是先写“茅店”,次写“社林”,再“路转”,后“溪桥”。其实作者要突出的是“旧时茅店”,它在社林边,过了溪桥,路转了弯,就看到它了,看到的对象不是“溪桥”,而是“茅店”。将“茅店”放在前面写,是为了衬出了词人骤然之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更表现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记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这就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语言与散文的不同,不根据它语言特征分析就体会不到词人的欢欣之情。

二、顾及诗歌全篇及其不同风格

诗的情感世界是诗人创造出来的心境世界,因此,分析诗歌情感要顾及诗歌全篇和诗的不同风格。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人认为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与儿童之属对何异”。这是将《绝句》孤立地看成了两个对子,没有从诗歌全篇出发分析《绝句》。这首诗杜甫用笔简洁,整首诗表现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衔泥飞燕与静睡鸳鸯相映成趣,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杜甫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而这首则明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另一种风格。如果在教学这首诗时,对诗歌的情感分析不能顾及全篇和诗人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就不能理解此时杜甫得以暂居的片刻愉悦之情。因此,诗歌教学中要顾及全篇和诗的不同风格分析情感,“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不要作片面的判断。

三、宽容多解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现象。在对具体作品的理解的处理上,在文本真实和生活真实“可能”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宽容歧解,允许多义并存,从诗歌鉴赏的追求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沈德潜强调“古人之言,包含万象,后人读之,随其性情高下,各有会心”,符合诗歌鉴赏活动中“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精神追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对于这首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他们认为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也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内容是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也有人认为二者兼而有之: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不同的读者对作品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也体现了这首词情感丰富的特点,这样的鉴赏活动丰富了诗歌的情韵,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终极追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作品的文本资源。

猜你喜欢
茅店思妇游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清风舞月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潮细胞
游子
游子归家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游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