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柏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主任、教授)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虽然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们为城市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在教育、就业及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处于被忽视与被排斥的不利地位。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与发展的形势下,虽然上大学的青年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相比于没有上大学机会的青年人而言,大学生仍然是百里挑一的“幸运儿”。在“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和现有就业政策影响下,大学生仍被视为“成功人士”和“天之骄子”,其社会地位和未来的生涯发展令人称羡。
在现实生活中,上述两个社会群体处于社会的两端,少有联系与对接。尽管有不少大学生也出身于农村,还有些大学生的父母也在进城农民工的行列中辛苦打工挣钱为子女积攒学费、生活费,但是上了大学的农民工子女似乎从此摆脱了与其他农民工子女一样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已经突破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意涵,承载着“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使命。教学,即将前人创造的知识传承给后人;研究,即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服务社会,即将知识用于实践以促进社会福祉并推动新的知识创造。但是,在智育第一、分数唯上的教育思想影响下,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知行分离、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教育改革应该朝着培养大学生德、智、体、能、劳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由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支持与赞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牵头组织北京五所大学参与的“农民工子女健康发展项目”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能力和职业培训机会,建立切实可行的社区介入模式,防治跨代贫穷问题。同时,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服务社会、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使他们能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体认民情,增长才能、感受成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自我成长。
北京的“成长向导”项目是在借鉴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优质师友”服务计划的理念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做法是在社会上征召品行良好、资源丰富的成功人士,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增长能力、积累资本,获得学业和职业方面的良好发展,以切断贫穷的世代传递。
与香港征召社会成功人士作为“优质师友”的做法不同,北京项目是在高校中征召大学生作为“成长向导”,搭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一对一”服务农民工子女的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志愿者充任“成长向导”的优势在于:与受导农民工子女年龄相近,容易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时间支配方面相对自主,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陪伴受导者;大学生“成长向导”群体同质性强,可以集中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其成功的学业经历和经验较受受导者及其家长的欢迎。大学生志愿者充任“成长向导”的局限在于:缺少阅历,除了学业成功没有职场和社会生活的丰富经验;缺少资源,不能为受导者提供更多社会支持与帮助;自身不稳定,服务期间容易受到课业、假期、考研、毕业、求职等因素影响。这种局限,有一部分是由其年龄和身份特点造成的,而相当部分是现有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社会因素所导致。针对于此北京“成长向导”服务项目采用服务学习的理念,让大学生走出“从校门到校门”的封闭世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在服务民众的过程中,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技能,获得为他人谋福祉的成功心理体验,从而培养和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成长向导”服务项目两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志愿活动,可以取得受导者收益、大学生成长以及社会不同阶层融合的多赢结果。